《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
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
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
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
对盛世泰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
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
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
抗意识。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
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
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
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
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
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
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教学目标
】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知诗人,解诗题。
1.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
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
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板书:寒食
[唐]韩翃)
2.作者简介。
韩翃,唐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
任职,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即写他和柳氏的恋爱故事。有《韩君平诗集》。
二、明诗意,感情读。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板书:春城
飞花
东风
御柳)
(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
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
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
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
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板书:日暮
蜡烛
轻烟
五候)
悟诗情,品意境。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
的特殊情景。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
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板书:一般风光
特殊情景)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
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
通明。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轻烟散入五侯家”,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板书:讽刺)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
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
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板书设计:
寒食
[唐]韩翃
一般风光:春城
飞花
东风
御柳
讽刺
特殊情景:日暮
蜡烛
轻烟
五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素、章、盈、脉”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借助已学知识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导入。
1.小的时候,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乐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取法于《诗经》和乐府,更有它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出示课件7】(板书:迢迢牵牛星)
2.《古诗十九首》简介
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它就是《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是文人仿照乐府诗而创作的。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所编,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非一时一人所为,内容多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千百年来引起读者广泛共鸣。它的艺术成就很高,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板书:古诗十九首)
二、诵读诗歌,反复品味,探寻诗歌语言的音韵之美。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纤纤擢素手
(xiān)
札札弄机杼
(zhá)
泣涕零如雨(qì
tì)
盈盈一水间
(jiàn)
脉脉不得语
(mò)
学生齐读。
三、探究诗歌内容,品味相思之情。
1.请学生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故事,初步感受《迢迢牵牛星》表达的
情感。
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爱
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王母娘娘察觉此事,便派天兵天将押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七巧节”“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
提示:《迢迢牵牛星》写的就是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的故事。织女是全诗
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板书:情感:伤感
哀怨)
2.带着伤感、哀怨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是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
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
(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得个终日勤劳作,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
“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眼泪。“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是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塑造织女相思之苦。
纷纷织女泪尽洒,谁解其中相思味!那泪如雨下的神态,就是织女相思成痴最好的表达。
(2)脉脉不得语。
“脉脉”,是凝视的样子,后来形容默默用眼神表达情意,形容含有感情,默默表露的样子。只是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
脉脉含情遥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眺望也是一种语言。
(3)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札札”是拟声词,是形容织布机工作时的响声。有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玩弄、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泄漏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
(4)迢迢牵牛星。
“迢迢”指遥远的地方。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人内心起相思。
迢迢万里遥,深深相思情。距离的旷远拉伸了主人公之间的相思之情。可是,
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6)盈盈一水间。
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
“盈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
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欲语难诉,深情难吐,只好默默相视,以表相思。情
景并生,哀怨动人。
四、感受语言之美。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
事,传人间之情。这样的浪漫不仅在内容,还有它的语言形式,用“深衷浅貌,短语长情”评价最为贴切。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深深的话,浅浅的说”的语言之美。(板书:深深的话,浅浅的说)
1.找出诗歌中的叠字,读一读,和同学交流感受。
提示:“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着
缠绵的情境。(板书:叠字)
2.拓展延伸,加深叠字理解。
使用叠字有很多好处,如:写景状物,生动形象,细致真切。感情表达,绵密
曲折,深切感人。气势连贯,音节优美,增强节奏。说一说你知道的运用了叠
字的诗句。
提示: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学以致用,课堂小练笔
使用叠字,尝试创作一组诗句,书写自己眼前之景或表达内心之情。
提示:鼓励学生用叠词进行初级创作,不同形式都可以(创作个人歌曲、顺口
溜、)
例如:
赏赏花,踏踏青,高高兴兴观观景。
拍拍照,摄摄影,开开心心陶陶情。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
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
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
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
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心声,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
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2.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情感:伤感
哀怨
叠字:深深的话,浅浅的说
-
第三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
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可
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二、释题意,明作者。
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王建,字仲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渭南尉。一生困顿,
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
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横。“鸦”是左右结构,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湿:打湿。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怀亲的思绪。
②连词成句,感悟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
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五、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2.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月十五游子的思乡
之情。)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