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8 15:4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学习目标
1.理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章句之意,了解孟子“性善论”的要义。
2.
理解孟子的“大丈夫”概念,涵养“浩然之气”,砥砺独立人格。
3.
赏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说语言,探究孟子的论辩技巧。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元朝追封为“亚圣”。
亚圣孟子的成就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原道》)
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的思想主张
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解题: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孟子的“性善论”
【学习任务一】
朗读下面的对话,并概括告子和孟子对“性”不同看法。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
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说:其生之自认之质谓之性。
【学习任务二】
朗读下面的文字,结合课文,理解孟子“性善论”内涵。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第六章)
孟子“性善论”的内涵
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告子上》第六章)
本心即是向上的力量。
孟子“性善论”的内涵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告子上》第六章)
孟子的“大丈夫精神”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学习任务三】
朗读下面的文字,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内涵,并背诵划线部分文字。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qiè,快,足)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篇上》)
【学习任务四】
根据下列章句,概括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精神特质。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⑵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孟子?尽心下》)
⑶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总结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
1.居仁由义
2.意志坚定
3.人格独立
4.精神快乐(自由)
六层境界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志之所在,气亦随之;气之所在,天地鬼神亦随之。”
(谢枋得《与李养吾书》)
作业
梳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证思路。
明确提出观点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斯:于是,就。
以:用
运:运转,转动。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
(状语后置句)
,非恶其声而然也。
所以:…的原因。
今:表假设,如果。
乍:突然。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
内:同“纳”,结交。
要:求取。
恶:厌恶。
然:这样。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会产生惊奇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判断句)。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端:萌芽,发端。
之:主谓取独。
是:这。
犹:就像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
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而:表转折。
贼:名词作动词,伤害。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然:通“燃”。
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苟:如果。
保:使…安定。
事:侍奉。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
第二层由“所以谓人皆有不认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明中心论点。
第三层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四端”,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比喻论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举例论证(今人将见孺子将入于井…)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并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主题归纳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认证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恻隐---仁
羞恶---义
辞让---礼
是非---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四心
四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作业2
阅读练习中黄仁宇的《孔孟》,完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