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热点专题二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考点】
1、思想家:魏源、严复2、近代化的探索(学习西方三步走);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经济近代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政治的近代化、新文化运动--思想的近代化。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专题线索梳理】
鸦片战争后,西学大量传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一方面加速了封建制度崩溃,一方面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反映在思想领域中就是把“孔孟之道”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对传统儒学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与批判;新文化运动更是把斗争锋芒直接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从根本上冲击与动摇了儒学在中国思想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废除了尊孔读经,儒学不再作为社会统治思想而主要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和反思。
一、 列举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著名思想家:魏源、严复。见《突破与跨越》P34
(1)魏源:鸦片战争时期,主张(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长处,抵抗外国的侵略);(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三:一战舰 二火器 三养兵之法(侧重军事技术)。
著作:《海国图志》—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 意义:激发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科技,有利于人们研究现实问题。林则徐、魏源由此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严复——被梁启超称为“中国西学第一”,: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效仿西方,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译著:《天演论》;意义: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书的按语里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
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见《突破与跨越》P24、27、29
(一)近代化的含义:
1、“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上的含义(核心):经济的工业化(是洋务运动);政治上的民主化(是戊戌变法。)
2、 近代化,是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强,寻求新出路的过程。近代化是指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和法治化、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和科学化,以及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 经济的近代化──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2)政治的近代化──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
(3) 思想的近代化──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思想和政治制度
(二)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层面):洋务运动——学习、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制度层面):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
(1)19世纪40年代,魏源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长处,抵抗外国的侵略;
(2)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
(3)戊戌变法时期,严复译著《天演论》,启发了思想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是社会,主张效仿西方,推行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4)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主张“三民主义”,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1915年兴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李大钊等进步知识分子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封建思想,启发了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三)列表总结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三次大规模运动。
名称 背景 时间 领导阶级 目的 人物与口号、主张 内容 性质 失败原因 意义
洋务运动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封建统治阶层洋务派 维护封建统治 奕?;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自强、求富)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筹划海防新式学堂 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 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触动封建制度。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开启了中国控教育的先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对外国侵略也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
辛亥革命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 1911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 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孙中山(三民主义) 学习西方经济、政治制度等,建立共和国。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推翻了两千多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 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1915年 进步的知识分子 提倡民主科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民主、科学) 四提倡四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涉及思想文化和文学领域) 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局限性:①新文化运动也有对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这一直影响到后来)②.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成功的表现】: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最大历史功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感悟(启示)】:1、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先技术,再到制度,最后到思想层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过程。
2、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可见,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和近代化的前提。
3、明清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挨打。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实际上是不断向西方学习,融入世界的过程。可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文化,是世界发展潮流,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保证。
4、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体现了中国人民勇于探索、顽强斗争的精神,在民族危难时刻,能勇于承担起民族的使命和历史的责任。
5、如何对待对待中外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一方面,我们要努力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不断发展更新,焕发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努力学习和吸收优秀的外国文化,加以创新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思想演变特点:
①;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并呈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器物—制度—文化);
②带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特点,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③受西学影响,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为主流;
7、西学东渐受阻因素
①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发展壮大,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封建自然经济,因而,新思想缺乏社会基础。
②清朝统治者的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使民众思想保守,愚昧无知,从而造成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单选题1、1876年,中国工商业代表李圭在美国参加世界博览会期间,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竞无一物于此”。因此,他回国后大声疾呼“机器正当讲求”。李圭的思想在当时国内应属于
A.地主阶级顽固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2、2011年我国两会的主题是“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的这一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3、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指它(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C.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4、下边的文献反映了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5、下列反映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其中最能直接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是: ( )
A.江南制造总局 B.天津机器制造局 C.开平煤矿 D.京师大学堂
6、中国近代的.“民族.民权.民生”.与“民主.科学”二种思想的共同点包括
① 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②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③具有进步的爱国意义④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⑤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化趋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题8:2012年是孙中山逝世87周年,列举他的最主要的贡献。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四) 列举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及其影响。
(1)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运动(严复):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2)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思想理论基础。(背景:主要领导提出“两个凡是”坚持“左”的思想;讨论得出的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列举近代中国创办了哪些先进的书籍、报纸?分别宣传什么思想主张?
①《海国图志》—— (地主阶级)魏源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介绍欧美、南洋的历史地理情况 ②《民报——(资产阶级革命派)同盟会的机关报——首次发表三民主义,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③《新青年》 ——(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宣传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每周评论》——(先进知识分子)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比较:“师夷长技以自强”和“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什么异同?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口号。两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后者来源于前者,目的不完全相同。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根本目的是对内镇压农民运动、对外抵抗外来侵略,以维护封建统治。
【例题】1、(09年汕头中考):在近代,中国人努力追求的目标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既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充满艰难曲折的历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请分别解释“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上的含义(1)经济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
(2)有人认为,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历程中,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请你对这个探索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其追求目标作一个简要的叙述。
①通过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回答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军事技术都可以得;②通过(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③通过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
(3)说说近代中国人追求“近代化”的历程为什么会充满艰难曲折。
①近代中国是在与世隔绝、国家贫弱、专制盛行的背景下学习西方的,社会发展的阻力大。②西方列强始终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不断地侵略、掠夺中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解析】本题目考查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整合了本单元的知识,难度较大。学生要学会知识的系统化、整合化、专题化。本题目考查的就是近代化这个专题。
【 例题】 见《突破与跨越》金卷(一)29题、《突破与跨越》金卷(二)29题、
见《走进金山总复习》(七)综合模拟题一 29题、(八)综合模拟题二 29题、(九)综合模拟题三 2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