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热点专题三改革——大国崛起之路、社会进步的动力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中考热点专题三改革——大国崛起之路、社会进步的动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30 09:2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年热点专题三:改革——大国崛起之路、社会进步的动力
何为“改革”,一般意义而言是指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革。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就初中历史学习而言,可以分两种类型的改革。第一类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例如:世界史:有伯利克里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国史有:洋务运动、现代中国改革开放(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第二类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自上而上的变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史: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中国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国戊戌变法-今年不考)等。
【相关考点:】
1、世古史: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2、中古史: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3、世近史:俄国1861改革 、 日本明治维新
4、中近史: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5、世现史: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6、中现史:改革开放、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基础知识】
名称 背景 实施者时间 阶级 性质(前提) 内容 结果 影响(评价)
雅典伯利克里改革 前6世纪,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伯利克里(前5世纪后半期) 奴隶主 奴隶主阶级的改革 ⑴政治:扩大公民的权利;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⑵经济:农业手工业普遍使用奴隶劳动;⑶文化;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 使雅典达到全盛。⑴经济繁荣,⑵文化昌盛,⑶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顶峰 评价:雅典的奴隶民主政治:⑴一方面,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⑵另一方面,外邦人、奴隶和妇女没有民主权,它实质是奴隶主民主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①北魏崛起并在439年统一②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孝文帝(公元5世纪) 地主阶级 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 ①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②汉化政策(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进行汉化改革;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①北方经济发展,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②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 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 亚历山大二世(1861 年) 农奴主 自上而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政治:“解放”农奴。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2.经济:剥削农奴。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1进步性: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 2局限性:①留下大量封建残余。②俄国加快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具有不彻底性、掠夺性和欺骗性。)
日本明治维新 封建幕府的闭关锁国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明治天皇(1868年 ) 资产阶级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也是目的)2.经济上: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目的:发展资本主义)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学习欧美,发展教育(最有远见)4.军事上——富国强兵 征兵制  1.进步性: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是日本历史发展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2局限性:①留下大量封建残余。②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改革后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中国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 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地主阶级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⑴前期“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目的:武装军队(2)后期“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辅助军事工业) 3)筹划海防,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4)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 失败了,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失败的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使 有 ⑴消极性: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⑵积极性: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③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教育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④民用企业的兴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美国罗斯福新政政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罗斯福(1933年) 资产阶级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既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主要目的:消除经济危机,巩固政权(民主政权 )2、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3、3、主要内容:1金融(最早):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2工业(中心):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防止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3。整顿农业,缩减耕地、屠宰牲畜,政府付款补贴。【防止生产过剩,有利农业复苏】。4.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刺激生产和消费.】 1.积极:对美国:①新政取得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对世界:②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消极:③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因为新政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列宁新经济政策 1.国内革命战争结束,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3.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列宁(1921年) 无产阶级(共产党) 在社会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 1、主要目的: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工农联盟)2、特点:多种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和发展私人资本。)3、主要内容:1. 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性,促进经济发展。】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多种经济并存,经济恢复和发展。】3.贸易:废除生活必须品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有利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的原则。4、影响(评价):1.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为苏联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这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中国改革开3.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邓小平(1978年) 无产阶级(共产党) 在社会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 1、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农村生产关系).2、内容:农村改革——首先从农村(安徽凤阳小岗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地方试行(安徽、四川)——全国3、特点: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粮自主支配(剩下的都是自己的)4、方向:促使农业经济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5、作用(意义):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促使农业经济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病,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
【考点探展】
洋务运动
1、主观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2、情感态度(启示):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学习洋务派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所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改革未触动封建体制,由此认识到实行体制创新和建立近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3、洋务运动教训:地主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只有用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清政府 ,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
二、改革比较
(一)中、日近代改革比较(中:洋务运动;日:明治维新)主要内容的异同:
①洋: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②明: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经济方面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军事改革和文明开化政策。
差异:①中国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未引进先进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②日本: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还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2、结果的异同:
①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②明: 是日本成为亚洲强国。 甲午战争可以证明
3、出现不同的原因: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最大的不同
1)经济原因:中日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2)政治原因:中日两国统治者阶级基础不同
(二)比较19世纪60年代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异同。
事件 目的 性质 改革前后
俄国1861年改革 巩固统治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前:落后(受农奴制影响)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但发展缓慢(改革不彻底)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前:外:遭受美国侵略(民族危机) 内:幕府统治危机内容:日本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俄国则没有。后: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走上了侵略扩张的资本主义道路。
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年) 前:遭受1929年经济大危机打击,(特点:范围广,时间才,破坏性大)危机从美国证券市场最先爆发,之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后: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
区别 1、俄日改革①都是本国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是对旧制度的变革,改变了社会性质,使两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③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包括保留了君主。2、罗斯福新政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三)列举20世纪苏、中、美三次成功的改革,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1933年美国罗斯福新政,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
相同点:
背景相同:都是在国家面临经济困难/危机、政局不稳情况下的改革;
前提相同:都不改变原来的社会制度,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
影响相同:都使国家经济恢复发展、政局稳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改革体现出列宁、罗斯福、邓小平三位历史伟人从国情出发、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当代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改革进入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后,中国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引导;中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规律总结
1、改革的基本要素:原因、目的、内容、方式、性质、特点、结果、作用、影响。这也成为进行两种或多张改革比较的比较项。(1)根本原因:旧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2)根本目的:维护统治,解放发展生产力。(3)领导力量和方式:国家、政府的行为,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4)过程:具有曲折性、艰难性
2、对改革持肯定或否定评价的依据:①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其一改革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如洋务运动尽管是地主阶级主持的改革,而且是失败的,但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符合工业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性,对此应该持肯定态度。其二,改革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如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推动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它值得肯定。②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3、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②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4。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规律)①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②;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2)(经济规律)①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改革的实质是改变同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3)(政治角度) ①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②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急于求成③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4)(经济角度)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⑸(文化的角度)对外来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3.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
4.改革应注意从本国国情出发、善于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实事求是;
5.改革者要勇于探索和创新;青少年要有创新意识和革新观念;
6.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共享改革成果。
7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将遭到旧势力、既得利益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 (言之有理即可)
五、人物贡献:
1、邓小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八下P36 )实行改革开放(八下P39),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领导中国人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伯利克里: 进行了著名的“伯利克里改革”,主要内容是扩大了公民(成年男性)的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等,这一改革使雅典达到全盛。 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联系九上P14--15)。
3、罗斯福:实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
4、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这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5、人物的精神给后人的启迪:以天下为已任;不屈不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事求是。
六、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
(1)大国的和平崛起必须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基础,必须全面提升综合国力。
(2)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良好的周边环境,而不是通过组成军事集团建立势力范围和安全地带。
(3)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借鉴他国制度的先进性,根据本国国情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水平,推进经济的市场制度建设和政治的民主制度建设。
(4)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应防止崛起过程引发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潮。吸取世界的先进文化,都是改变国民素质的必要手段。
【 例题】 见《突破与跨越》金卷(一)29题、30题 ;《突破与跨越》金卷(二)30题。
见《走进金山总复习》(七)综合模拟题一 30题、(十)综合模拟题四 29题、30题。《走进金山总复习》P34-35专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