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学习目标
1、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在其理论指导下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
2、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3、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4、概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认识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理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意义
5、概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认识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6、梳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知识记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哪些内容构成的?简述各重要理论的地位?
(1)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重要地位
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2002年中共十六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中国综合国立不断提升有哪些表现?
(1)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2018
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2)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3)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4)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文化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2、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表现有哪些?
宗旨(或原则)
活动(或成就)
积极构建
新型国际
关系
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1)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
(2)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3)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4)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
(5)中国同欧洲、拉美的关系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以联合国
为中心发
挥大国
作用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推动和平解决诸如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
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
(1)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2)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3)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合作探究
【探究一】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而不解奋斗的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卓越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精神,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孙中山先生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从革命斗争的这种失误教训中,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领导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十月革命后“与时俱进”的举措及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具体事例。
(3)材料三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属于哪个重大理论成果?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措施: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或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新的内涵)。影响: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立毛泽东思想。
(3)成果:邓小平理论(或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不能照搬照抄。
【详解】
(1)措施:根据材料“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组国民党、实行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等方面进行回答。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等方面进行回答。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关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事例即可,例如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立毛泽东思想等。
(3)成果:根据材料“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可知,重大成果指的是邓小平理论。认识:根据材料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成果等内容,并结合所学,从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借鉴外国经验但不照搬照抄等方面进行回答。
【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目标取向和主要内容;21世纪以来……“构建和谐社会”是这一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可见,致力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
材料二
近代以来文化的变迁……反映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推行“三民主义”,民主、科学观念的普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中。总体来看,近代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是以革命为中心,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文化,特别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材料三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中,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意识形态变迁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思想发展以革命意识形态为特征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
(1)关系:改革开放初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体现在意识形态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主要目标,体现在意识形态上是“构建和谐社会”;
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生活、实现科学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主要目标,体现在意识形态上是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答其中两点,得4分)
(2)意义: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推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的发展和走向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特征:以儒学为中心;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原因:儒家思想的伦理性;儒家思想的开放性;农业社会的稳定性;政治体制的专制性;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详解】
(1)关系:根据材料,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体现在意识形态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主要目标,体现在意识形态上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生活、实现科学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主要目标,体现在意识形态上是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
(2)意义:近代思想发展是以革命为意识形态的,这是基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这种革命意识形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有利于将世界先进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唤醒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推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的发展和走向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特征:根据材料,古代中国思想的变化始终没有脱离儒家思想,以儒学为中心;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行改革,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原因:根据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可以推断出其形成的原因是:儒家思想本身的伦理性及优越性;儒家思想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革新,说明了儒家思想的开放性;儒家思想能够延续与发展,根本原因是农业社会的稳定性;在政治上由于政治体制的专制性;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课堂练习
1.2010年世博会吸引了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参与,是人类历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届世博会。中国能成功举办如此浩大的世博会
A.取决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B.取决于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
C.取决于中国的国家性质
D.取决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成功举办规模浩大的博览会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D正确;ABC不属于根本原因,是影响因素之一,排除。故选D。
2.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不同场合一再强调说,"我们要抓住时机,现在是改革的最好时机","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如果错过有利时机,没有新的发展和新的作为,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其体现出的思想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加强顶层设计
C.求同存异
D.密切联系群众
【答案】A
【详解】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抓住改革时机进行改革,一旦错过就没有新的发展和新的作为,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A正确;顶层设计、求同存异以及密切联系群众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D。
3.外界舆论称上合组织为“东方北约”,这既是对上合组织的误读,也是毫无根据的。上合组织相较于北约的区别在于
A.大国主导、经济先行、互利协作
B.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
C.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D.是一个军事政治集团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合组织主张结伴而不结盟,是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与“北约”的军事同盟属性完全不同,B正确;上海组织并非大国主导,排除A;上合组织不属于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其侧重安全领域的合作,排除C;D不是上合组织的特征,排除。
4.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确立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
③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④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的第二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指的是1978年至今,其中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①错误,ABC排除;②③④均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成就,D正确。故选D。
5.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外交成就,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日邦交正常化
②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④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答案】A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日邦交正常化是1972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1979年,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1991年。由此可知,正确排序为①②④③,选择A项符合题意,BCD错误。
6.习近平主席曾在一次演讲中,深刻阐释世界大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当今世界,人类面临共同的严峻挑战
②全球性问题,关系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制约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③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命运与共
④构建命运共同体只是为了我国人民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
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为了全人类共同的利益,不仅仅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④说法错误,①②③符合题干信息。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7.习近平总书记说:“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这旨在强调
( )
A.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的对比
C.中国努力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
D.全球治理体系不应以综合实力为基础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是要由多数人和国家来确立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旨在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C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全球治理体系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实力,D排除。故选C。
8.下表所示为2000年我国进人小康社会时未能达标的三项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这反映出
1
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指标是人均1200元,实际为1066元
2
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指标是人均75克,实际为73克
3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指标是100%,实际上建成80%
A.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难以执行
B.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不协调的现象
C.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缩小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更艰巨
【答案】B
【详解】
材料反映了2000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等三项指标,与小康社会临界值有一定差距,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农民收入、居民营养与健康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协调的现象,故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到区域发展问题,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到城乡经济差距,故排除C;材料反映了我国有三项指标未达标,但实际情况与小康临界值差距并不大,不能说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更艰巨,故排除D。
9.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表明
A.中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行不悖
B.中国已经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C.五年规划成为实现中国远景目标的必经途径
D.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答案】D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经济,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已经实现”,排除B;C项太绝对,排除C。
10.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必备能力之一。图
9-12
反映了中国
A.城乡差别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B.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
D.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伟大成就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柱状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以及部分工农业产品产量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部分领域跃居世界第一,这说明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D正确;A错在“根本”,表述绝对,排除;我国正在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非已经建成,排除B;题干数据没有对农业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这一结论,排除C。第二十八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学习目标
1、概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
2、分析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3、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拨乱反正、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理解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4、梳理“一国两制”理论的内涵与提出过程,概述“一国两制”方针收回香港、澳门及处理两岸关系的实践意义
知识记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何时召开的?会议上提出了哪些内容?
(1)召开:1978
年12
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内容
①工作中心: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③恢复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④拨乱反正: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阐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拨乱反正的内容是什么?
(1)“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
(2)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
(3)国家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
(4)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
(5)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重申侨务政策。
4、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哪些内容?
1982年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进程
对内经济体制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1)农村改革
①开始: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
②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
③意义: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城市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哪些具体表现?
“九二共识”:1992年11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代表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
汪辜会谈:1993年4月,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反分裂国家法》通过,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两岸领导人会面: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合作探究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遭遇了特大旱灾,秋种难以进行。安徽省委将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有些地方在“借地”的基础上搞起了包产到组,其中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
——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材料三
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人们思维深处的深层次忧虑没有解决。从南方讲话到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开放,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为何得到农民的支持。概括这种做法对农村改革的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哪一国际组织?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
【提示】
(1)原因: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意义:揭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2)弊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企不分;分配搞平均主义。
解决:简政放权;实行政企分开;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世界贸易组织。
特点:改革开放是渐进式推进的;经历了从政策调整到制度创新的阶段。
【详解】
(1)据“搞起了包干到户”可知通过“借地”等做法,使农民获得生产分配自主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据所学可知,这些做法拉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
(2)据“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可知权力高度集中,据“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可得出政党企不分,据“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可总结出分配搞平均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分配制度、管理制度、所有制结构调整等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所学可知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据材料可从改革开放的时间上、政策调整等方面来回答。
【探究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农业总产值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1949
466
326
140
1952
810
461
349
1957
1241
537
704
——整理自柳随年、吴群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
材料二
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1959年比上年下降13.6%,1960年又比上年下降12.6%。粮食产量由1958年的2亿吨降至1960年的1.435亿吨。1965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并有所发展,1965年エ农业总产值为2235化元。统计表明,从1979年到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9.04%,1992年达到24379亿元,国民收入达到20223亿元。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总的经济实カ有了显著的增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摘编自齐海鹏、孙文学《中国财政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1979-1992年经济发展的各自原因。
【提示】
(1)特点: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エ业发展速度快于农业。
(2)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新生人民政权的成立提供了政治保障;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中共中央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苏联的援助;人民生产积极性提高。1979-1992年经济发展的原因:“文革”结束,国内政局稳定;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详解】
(1)特点:从材料中的工业产值来看,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从材料中的工农业发展速度对比来看,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农业。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原因需要从新生人民政权的成立、土地改革的开始、一五计划的推行、苏联的援助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1979-1992年经济发展的原因需要从国内政局稳定、改革开放的推行、邓小平的领导、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课堂练习
1.1992年,在深圳、珠海等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涌现出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这说明
A.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显著成果
B.特区经济以工业为主导
C.政府加强管理推动外贸发展
D.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答案】A
【详解】
材料“外贸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涌现出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体现的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显著成果,因此A正确,B排除;CD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特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故选A。
2.国台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指出:赞同台湾以“中国台北”名义参加亚洲开发银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等经济性国际组织。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得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台湾问题上
A.力求早日实现祖国统
B.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
C.既坚持原则又实事求是
D.主张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
【答案】C
【详解】
材料表明中国政府赞同台湾以地区经济体身份参加各种国际经济合作组织,这体现了和平发展的原则,坚决反对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则是坚持原则的体现,C项正确;A、B、D三项只注重了一个角度,比较片面,排除。
3.2018年12月14日,习近平和所有政治局常委及部分在京的党政军主要领导观看了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体现了党和国家继续带领全国人民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坚定决心。四十年前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D.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详解】
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其标志,排除。
4.1978年,安徽省发生大旱,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在这种政策推动下,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分到户,包干经营。一年后,这里的粮食获得空前大丰收。这一事例表明
A.农业发展带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B.政策调整消除了凤阳县灾情
C.生产关系变革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
【答案】C
【详解】
材料“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分到户,包干经营。一年后,这里的粮食获得空前大丰收”体现的是生产关系调整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B排除;D错在“普遍”,此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尚未全面推行,D排除。故选C。
5.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对外开放相比,最本质的不同是
A.前者是主动自强的开放,后者是被迫屈辱的开放
B.前者是经济目的,后者是政治目的
C.前者是全方位的开放,后者是部分开放
D.前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开放,后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放
【答案】D
【详解】
主动自强或者被迫屈辱的开放,这并不是最本质的不同,故A错误;经济目的或是政治目的,显然不属于最本质区别,故B错误;全方位或者部分开放,属于开放范围,故C错误;社会主义社会的开放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放,体现了社会性质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是最本质的不同,故D正确。故选D。
6.1980—1986的七年中,海南岛的“三资企业”合同规定的外资额仅为2.24亿美元,实际利用的只有0.67亿美元;1988—1994年的七年中,全省利用外资达46.7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
A.海南特殊的地理优势
B.城市国有制企业改革的推进
C.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8年即海南省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后,所利用的外资额有了明显增多,主要得益于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C项正确;海南特殊的地理优势属于客观因素,并非主要原因,A项错误;城市国有制企业改革的推进并非外资增加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项错误。
7.时至2018年,浦东开发与开放已有28年。28年中,从阡陌农田到林立楼宇,从冷僻土地到繁荣都市,从默默无闻到举世瞩目,浦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标志着中国
A.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式形成
B.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C.对外开放的中心发生转移
D.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B项正确;浦东开发开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表现,并非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A项错误;浦东开发与开放并未转移我国对外开放的中心,而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C项错误;1990年开发与开放浦东时,中共十四大还未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目标还未明确,D项错误。
8.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我们还有一些人没有弄清楚,以为只是对西方开放,其实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这表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
A.全方位
B.多层次
C.宽领域
D.不设限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等信息可知,材料表明我国对外开放对象包括了所有国家,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外开放的多层次特点主要体现在经济特区、开放区等方面,B项错误;我国对外开放的宽领域主要体现在不同的领域,如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等,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没有不设限,D项错误。
9.邓小平曾如此说明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什么缘故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要紧背景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进展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进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信成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踊跃融入经济全世界化潮流
【答案】B
【详解】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浦东开发的背景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A发生于1991年,排除;B项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成立,1990年浦东开发,正确;C项中共十四大于1992年召开,排除;D项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排除。故选:
B。
10.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如下图)。新牌子的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肖开文回忆说:“写好了,墨汁都还未干就匆匆挂上了。”“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这反映了
A.“左”倾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C.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已是大势所趋
D.思想领域里的拨乱反正任重道远
【答案】D
【详解】
“1980年6月18日”即改革开放初期,参与打破人民公社体制的肖开文“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改革开放依然心存顾虑,思想领域里的拨乱反正任重道远,D项正确;我国早在1978年,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1984年以后,B项错误;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已是大势所趋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