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习题 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习题 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8-08 21:0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习题精练
一、单选题
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B. 只要物体的温度不变,其内能就一定不变
C. 温度相等的1?kg和100?g的水内能相同
D. 在相同的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会减小
如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杯中各盛入一定温度和一定质量的水,则关于杯中水的内能说法错误的是(????)
A. a杯中水的内能最小 B. b杯中水的内能比c杯中小
C. a、b两杯中水的内能无法比较 D. d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了,则它的(????)
A. 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机械能增加 B. 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内能增加
C. 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内能减少 D. 分子运动速度不变,内能增加
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0℃的冰水混合物内能为零
B. 水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C. 热量可以从内能少的物体传递到内能多的物体
D. 水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一大饮食习俗,关于煮粽子、吃粽子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煮粽子时,粽子的内能增大是通过热传递实现的
B. 高压锅煮粽子,利用了液体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的原理
C. 刚出锅的粽子,不能直接用手拿,是由于粽子含有的热量多
D. 剥粽子时,粽叶与糯米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舌尖上的中国2》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饮食之美。煎、炒、蒸、拌的四种烹调方式中包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煎: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大
B. 炒: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菜的内能增加
C. 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把菜蒸熟
D. 拌:将调味品拌入菜中入味,分子没有做无规则运动
冬天,用手去摸铁棍和木棍,觉得铁棍比木棍凉,这是因为(????)
A. 铁棍比木棍的温度低 B. 铁棍比木棍的热能少
C. 铁棍比木棍的导热能力强 D. 木棍比铁棍的导热能力强
两个相同的杯子,一个装半杯热水,一个装半杯凉水,下列方法中最好的冷却方法是(????).
A. 先把凉水倒入热水杯中再等3分钟 B. 先把热水倒入凉水杯中再等3分钟
C. 过3分钟后把凉水倒入热水杯中 D. 过3分钟后把热水倒入凉水杯中
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A. 木工锯木条时,锯条发烫 B. 烧开水时,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来
C. 铁块放在炉火中烧红了 D. 冬天,人们在太阳光下取暖
母亲节,小秦为妈妈煮了一锅热气腾腾的面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面条入锅后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B. 煮面条时,主要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了面条的内能
C. 闻到了面条的香味,表明扩散只在气体中发生
D. 面条没有粘到一起,表明分子间有斥力
二、填空题
物体的熔化需要吸热,这里的“热”是指??????????;双手相互摩擦可以生热,这里的“热”是指??????????。(均填“内能”“温度”或“热量”)
在物理学中常提到“热”字,但其含义各不相同,有温度、热量、内能等含义。这盆水很热,这里的“热”是指??????????;摩擦生热,这里的“热”是指??????????。
??????????和??????????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的转移。
下面主要运用了物质的哪一物理属性:厨房炒菜用的锅的手柄常用塑料来做,主要是利用塑料的? ? ? ? ? ? ?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金刚钻的?? ? ? ? 比瓷器大;白炽灯的灯丝是用钨制成的,是利用了钨的?? ? ? ? 高。
三、实验探究题
小科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将100克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1)如图1是小科同学测量水温时的情况,请指出他操作上的两个错误:______;______。
(2)改正错误后,他记录的水温随时间的变化数据如下表。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
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当时室温大约为______℃,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______分钟。
(3)如图2是小科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______。
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中,烧杯中有适量的水,大试管中有碎冰,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待温度升高至?5℃,每隔大约_________(填“1?min”或“5?min”)记录一次温度。
(2)实验中某次温度计的计数如图乙,示数是_________。
(3)第9?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___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冰在第9?min时具有的内能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第6?min时具有的内能。
(4)在不改变装置情况下,小瑜将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用酒精灯不断地加热,大致绘制出了图丙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关系图,他在DF阶段能否在小试管中_________看到大量气泡上升变大。(选填“能”或“不能”)
如图所示是探究做功与内能改变的一个实验装置.玻璃瓶内装入少量的水,用塞子把瓶口塞紧,并用打气筒往瓶内打气,瓶内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瓶塞会从瓶口跳起来.
(1)实验中应该注意观察的是________.
A.打气的过程????????????????????? B.打气的过程中瓶内的情况
C.瓶塞跳起的瞬间,瓶内发生的变化? D.瓶塞跳起的高度
(2)玻璃瓶内装入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你认为应该观察的一项中,你所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现象所能说明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在试管内装适量的水,用软木塞塞住,持续给水给加热。
(1)酒精燃烧时将酒精的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再通过______的方式使水的内能增加。
(2)将水加热一段时间至沸腾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①______;②______。
(3)此实验说明:利用内能可以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一切物体都有内能,故A错误;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故B错误;水的内能不仅与温度有关,还和水的质量有关,温度相等的1?kg水和100?g水的内能不同,故C错误;在相同的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会减小,故D正确。选D。
2.【答案】A
【解析】解:观察上图(b)(c)(d)杯子中的水质量相同,温度越高,内能越大,可知(b)<(c)<(d);温度相同时,物质的质量越大,内能越大,(a)、(c)两杯水的温度相同,(c)杯水的质量多,可知(c)>(a)的内能;(a)、(b)两杯的质量温度都不相同,故无法比较。
故选:A。
3.【答案】B
【解析】解:
A、机械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及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关与物体的温度无关,故A不正确;
BC、分子运动得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地越剧烈;又物体内能的大小和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当质量和状态一定的情况下,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故B正确;C错误;
D、物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故D不正确
故选:B。
4.【答案】C
【解析】A.任何物体都有内能,0℃的冰水混合物内能不为零,故A错误;
B.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用含有来表示,故B错误;
C.发生热传递是因为物体间存在温度差,所以内能少的物体的温度可能比内能多的物体的温度高,所以内能少的物体可以把热量传递给内能多的物体,故C正确;
D.水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内能变小,温度不变,故D错误。故选C。??
5.【答案】C
【解析】解:A.煮粽子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提高了粽子的内能,故A正确;
B.高压锅内气压高,所以液体的沸点也会升高,故B正确;
C.热量是过程量,可以说吸收、放出,但不能说含有,故C错误;
D.剥开粽子叶总有一些糯米粘到粽子叶上,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故D正确。
故选:C。
6.【答案】C
【解析】A、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故A错误;
B、炒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菜的内能增加,故B错误;
C、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菜蒸熟,故C正确;
D、将调味品拌入菜中入味,说明了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C
【解析】解:
寒冷冬天的夜晚,气温很低,室外的铁棍和木棍摸起来感觉不一样,觉得铁棍凉;实际上,铁棍和木棍的温度是一样的,铁棍的导热性比木棍好,把手上的热量迅速导走了,就觉得铁棍凉了,故C正确。
故选:C。
8.【答案】D
【解析】热水与外界的温差较大,故开始时热水的热量散失较快,故应过三分钟再混合;
在混合时,由于热水进入冷水后,先在下面,凉水在上面,这样会产生对流,热水会上升;相比较来说,将冷水倒入热水中对流较慢;故应将热水倒入凉水中,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答案】A
【解析】用锯锯木条,克服摩擦做功使锯条发烫,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而且使物体内能增加,A符合题意;
烧开水时,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来,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但是水蒸气内能减少,B不符合题意;
铁块放在炉火中烧红了,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C不符合题意;
冬天,人们在太阳光下取暖,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D不符合题意.
10.【答案】A
【解析】解:
A、面条入锅后温度升高,面条的内能增加,故A正确;
B、煮面条时,面条会从水中吸热,这主要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面条的内能,故B错误;
C、固体、气体、液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故C错误;
D、面条没有粘到一起,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比较大,分子间的引力很小,故D错误。
故选:A。
11.【答案】热量
内能
12.【答案】温度?
内能
13.【答案】做功
热传递
其他形式
内能
14.【答案】导热性差;硬度;熔点
【解析】
厨房炒菜用的锅子的手柄常用塑料来做,主要是利用塑料的导热性差;
金刚钻是自然界最坚硬的物质,它的硬度比瓷器的硬度大,所以它能钻透瓷器;
白炽灯的灯丝要耐高温,不易熔化,所以要求灯丝的熔点要高,选用钨丝作为灯丝就是因为钨的熔点高。
故答案为:导热性差;硬度;熔点。??
15.【答案】(1)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液面相平;(2)30;12;(3)D。
【解析】解:(1)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液面相平,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故错误为: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液面相平;
(2)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初始温度是36℃,放在室内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到第12min时温度不在发生变化,表明水的温度与室内温度相同,则室温为30℃;
(3)由表格数据知:热水放在室内后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当与室温温度相同时,温度不再发生变化,则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应是先降低,后不变;故D正确。
故答案为:(1)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液面相平;(2)30;12;(3)D。
16.【答案】(1)1?min (2)?4℃
(3)固液共存? 大于
(4)不能
【解析】
解:(1)为了便于观察冰的状态变化和温度变化,应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
(2)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并且在0℃以下,则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4℃;
(3)由丙图知,从第5分钟到15分钟,物质的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冰是晶体;从图象可以看出,在第9分钟,冰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处于固液共存态。
冰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所以冰在第9min时具有的内能大于在第6min时具有的内能;
(4)因为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吸热不升温,试管中的水与烧杯中的水没有温度差,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不能持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故他在DF阶段不能在小试管中看到大量气泡上升变大,。
故答案为(1)1?min;(2)?4℃;(3)固液共存? 大于;(4)不能??
17.【答案】(1)C? (2)能产生大量水蒸气,当气体对瓶塞做功,观察水蒸气液化现象? (3)瓶内出现白雾? 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18.【答案】化学? 内? 热传递? 软木塞被冲出? 试管口出现“白气”? 做功
【解析】解:(1)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将酒精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水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水的内能增加。
(2)将水加热一段时间至沸腾后,水蒸气对软木塞做功,软木塞被冲出;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水蒸气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一部分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飘散在空中,即看到试管口出现“白气”。
(3)此实验说明:利用内能可以做功。
故答案为:(1)化学;内;热传递;(2)软木塞被冲出;试管口出现“白气”;(3)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