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习题精练
一、单选题
如图是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 (??? )
A. 0~5?s,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B. 0~15?s,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C. 15~20?s,乙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D. 0~25?s,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甲、乙两辆车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运动过程中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甲、乙两车都在做加速运动
B. 在0~2?min区间甲车通过的路程长
C. 乙车运动得比甲快
D. 在0~4?min区间,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如图所示,两个图像分别描述了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根图像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A. v?甲>v?乙 B. 甲做变速运动、乙做匀速运动
C. 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 甲物体2?s内通过的距离是6?m
图中表示物体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B.
C. D.
2018年4月30日,东坡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在眉山市湿地公园隆重举行,若甲、乙两位运动员同时从起跑线起跑并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的s?t图像是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运动5?s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m,则? (??? )
A. 甲的s?t图像一定为a B. 乙的s?t图像一定为c
C. 甲的s?t图像可能为b D. 乙的s?t图像可能为a
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 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C. 小车AB段运动用时与BC段用时相等
D. 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小军同学利用课上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采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A. 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 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 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D. 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如图所示是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境,小车通过同一斜面A、B、C三点的时刻如图所示,已知停表每格为1s,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通过AB段、BC段、AC段的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A. vAC>vBC B. vAB>vAC C. vAB>vBC D. vBC>vAB
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不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A. 小车 B. 停表 C. 弹簧测力计 D. 刻度尺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探究小车运动时速度的变化,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且测得通过AC段的时间tAC=2.5?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cm
②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
③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
④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A. 只有①③ B. 只有②③ C. 只有①② D. 只有①④
二、填空题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经过5?s,甲、乙两车相距??????????m,运动速度相同的两个小车是??????????,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丙车向??????????(选填“东”或“西”)运动。
如图是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甲做的是________运动;第3?s末,甲和乙的图线相交,此时说明了甲、乙具有相同的________。
两个同学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情况如图所示,图中停表的每小格代表1?s,其他条件如图,则小车在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是??????????m/s,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小车在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m/s。
如图所示,小球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每隔0.2s记录一次小球的运动位置,则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路程为______cm,该过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请你说说小球由A到F的过程不是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理由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如图甲,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滑到B处所用时间为t,小车长为s1,斜面长为s2。
(1)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v=_________________(用题中字母来表示)。
(2)若小车还没放开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_________。
(3)图乙中能够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_。
同学们用图甲玻璃管做了“测量气泡的速度”的实验,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用测量的数据画出路程—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乙图象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的实验中,小华用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做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如图甲所示。
(1)实验要测量的物理量有下落的高度和__________。
(2)实验时想让纸锥下落得慢点,最好选择图甲中的________(填“大”或“小”)纸锥进行测量。
(3)频闪摄影是研究变速运动常用的手段。频闪仪每隔一定时间发出一次短暂的闪光,照亮运动的物体,于是胶片上记录了物体在几个闪光时刻的位置。图乙是纸锥竖直下落的频闪照片,频闪仪每隔0.1?s闪光一次。纸锥从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为vAB,从B运动到C的平均速度为vBC,则vAB:vBC=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在0~5?s内,两车的s?t图像是一条斜线,表示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乙车通过的路程大于甲车通过的路程,所以v乙>v甲,故A错误;
在0~15?s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同,时间相同,根据v=st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故B错误;
由图像可知,在15~20?s内,乙车处于静止状态,故C错误;
在0~25?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根据v=st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2.【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甲的路程和时间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由图可知,在0~2?min区间,甲通过的路程s甲<200?m,乙通过的路程s乙=300?m?100?m=200?m,所以乙车通过的路程长,故B错误;
由图可知,在0~1?min内和2~4?min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所以乙运动得比较慢;在1~2?min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车通过的路程,所以乙车运动得比较快,故C错误;
在0~4?min区间,甲、乙均运动了300?m,所以v甲=v乙,故D正确。
故选D。
3.【答案】C
【解析】由图像可知,甲物体的速度v甲=st=5m2s=2.5m/s;乙物体的速度v乙=3?m/s,因此v甲甲图是s?t图像,由图像可知,甲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图是v?t图像,由图像可知,乙物体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C正确;
由图像可知,甲物体2?s内通过的距离为5?m,故D错误。故选C。
4.【答案】B
【解析】由图像A可知,在3?s时和6?s时物体的速度突然增大,所以物体不是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图像B时间改变时物体速度不变,所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
图像C时间改变时物体路程不变,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
由图像D可知,在3~6?s内物体的速度为零(该过程中通过的路程为零),所以物体不是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答案】A
【解析】略
6.【答案】D
【解析】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相对于木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小车是运动的,故A错误;
B.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小车是运动的,故B错误;
C.由图知,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是6s,BC段运动所用时间是2s,所以AB段和BC段的运动时间不相等,故C错误;
D.设AC段路程为L,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st=L8s,AB段的平均速度v'=s't'=12L6s=L12s,比较可知,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A
【解析】平均速度的测量肯定要取的路程和时间越长测量误差越小,所以尽量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若取较长时间测定小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能会有较大误差,因为所取的时间可能超过小车在台子上运动的时间,再说时间到的时候小车还在运动中,不能精确确定出小车瞬间所在位置,又会带来较大的误差;
所以肯定A最好,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小车一到路程的末端就掐秒表,计时应该还是较准确的。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答案】D
【解析】AB.由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AB=5s,tBC=3s,所以tAB>tBC,
由题意知sAB=sBC=sm,
小车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 vAB=sABtAB=sm=sm5s ,
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vBC=sBCtBC=sm=sm3s ;所以vAB故选D。
9.【答案】C
【解析】解:根据公式v=st可知,要想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出小车通过距离、用秒表测量出小车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所以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用的实验器材有小车、停表和刻度尺;不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弹簧测力计。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①由图知,图中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0?cm,故①错误;
②已知测得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tAC=2.5?s,由图可知sAC=80.0?cm,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sACtAC=80.0cm2.5s=32.0cm/s,故②正确;
③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v=st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故③正确;
④如果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则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通过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通过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时,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故④错误。故选B。
11.【答案】10?
甲、丙
西
12.【答案】匀速直线;速度
【解析】
【解答】
图象的纵轴是速度,横轴是时间,所以这是一个速度?时间图象。
由图象可知:甲在任何时间内,速度都是一定的,即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在3s时,甲和乙相交,说明甲的速度和乙的速度相同。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速度。??
13.【答案】0.1
?0.12? 0.15
14.【答案】8.00;0.2;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不相等
【解析】(1)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路程:s=12.50cm?4.50cm=8.00cm;
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时间:0.2s×2=0.4s;
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速度为:v=st=8.00cm0.4s=20cm/s=0.2m/s;
(2)由图可知,小球由A到F的过程中,在相等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即速度越来越大,故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8.00;??0.2;??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不相等。??
15.【答案】(1)s2?s1t?;(2)小?;(3)C。
【解析】(1)由图甲知,小车从A到B的路程s=s2?s1,平均速度v=st=s2?s1t。
(2)若小车还没放开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大,根据公式v=st知,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小。
(3)小车下滑过程做加速运动。A图中,s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小车处于静止状态。B图中,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C图中,小车做加速运动。D图中,速度v不发生变化,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16.【答案】刻度尺、停表;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且气泡速度为2.5cm/s
【解析】(1)探究“气泡的速度”实验的原理:v=st,因此需要用刻度尺测量出气泡在某段时间内经过的路程,需要用停表测量气泡运动的时间;
(2)根据图象可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其运动速度是v=st=25cm10s=2.5cm/s。
故答案为:刻度尺、停表;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其运动速度是2.5cm/s。??
17.【答案】(1)时间;(2)大;(3)7:10。
【解析】(1)根据v=st可知,需要测量下落的高度和时间;
(2)大纸锥下落时更缓慢;
(3)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得vABvBC=sABtABsBCtBC=70.0cm?35.0cm35.0cm?5.0cm3t=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