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精练2021-2022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精练2021-2022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8-08 21:1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科版八年级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精练
一、单选题
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 手指 B. 琴弦 C. 弦柱 D. 空气
声音产生和传播是有一定条件,声产生和声接收都有一定规律.在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应当是(????)
A. 有振动物体和传播振动的物体存在,一定可以听到声音
B. 有声音,不一定有声源
C. 听到声音时,是由于声源的移动造成的
D. 在声音有传播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有振动物体,不一定产生可以听到的声音
一个人在远处用望远镜看到山坡上的木工每秒钉1次钉子,他听到声音时,恰好看到击锤动作,当木工停止击锤后,他又听到了两次击锤声,则木工离他(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A. 340?m B. 680?m C. 1020?m D. 1360?m
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B. 一般地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些
C. 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D. 用牙齿听声利用的是骨传导
北宋时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行军宿营的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士兵们感知声音的途径是(????)
A. 空气—耳膜—听觉神经 B. 空气—头骨—听觉神经
C. 大地—耳膜—听觉神经 D. 大地—头骨—听觉神经
邮电局的长途电话亭大都是用玻璃制造的,隔声效果好,这主要是因为玻璃(????)
A. 能较好地吸收声音 B. 能够发出声音
C. 能较好地反射声音 D. 不能传播声音
人可以依靠两只耳朵来判断发声物体的方位,从而对声音世界有立体的感觉。如图,舞台上利用左右两只扬声器(喇叭)A、B来形成立体声效果,如果从扬声器所发出的声音是A强B弱,人会感觉到这个声源在A、C之间某位置,这里人作出判断主要利用声音的(????)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声速
关于回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要有障碍物,我们就能听到回声
B. 回声是由声波的反射形成的
C. 回声和原声一定可以区分开来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速为340m/s
B. 空气中声速一定为340m/s
C.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D. 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不同
关于人听觉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要是人耳的听小骨断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
B. 只要是入耳的鼓膜破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
C. 若只是传导障碍,只要能将声音的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听到声音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如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分析表格信息,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1450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A.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
B. 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C. 声速与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D. 在25℃的海水中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声音的一种),回声速度小于1531?m/s
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装有水的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则甲同学听到的声音情况是(铁管足够长,不考虑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损耗)?(????)
A. 响了一下,声音是从铁管传来的
B. 响了两下,先听到从空气传来的声音
C. 响了两下,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D. 响了三下,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二、填空题
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
空气中,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则必须距障碍物______m以上。如果不到0.1秒,则回声的作用是______。
音乐会的声音我们听起来有丰富的立体感,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听觉具有______ 效应.
当别人嚼脆饼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嚼同样的脆饼时,你会听到较大的咀嚼声.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是靠________传播,后者的声音是靠_______传播,_____的传声能力较强.
三、实验探究题
我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不论从哪个方向发出的声音,用双耳聆听比用单耳聆听能更准确的判断出声源的方位,这是由于双耳效应的作用。在中国科技馆二层“探索与发现”B厅“声音之韵”展区,有一个展品叫“耳听为实”,它是由一组音箱与操作台组成的,如图甲所示,地面上设有脚印位置.在离地面2米高的墙壁上设置了等距的8个音箱(编号依次为1~8),中央设置了一个圆形操作台,操作台上有9个按钮,中间的按钮是开始按钮,其余8个按钮可以记录听者所听到的发声音箱的序号,如图乙所示。请你写出用这个展品证明用双耳聆听比用单耳聆听能更准确判断声源方位的操作方法。
下表记录了声波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不同种类的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当温度为10?℃时,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米/秒。
(2)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最大飞行速度一定的飞机要在空气中超音速飞行,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小明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请小华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使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他的耳朵。接着小明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来听同样力度敲打衣架的声音,发现声音响度比刚才______ ,说明固体传声的本领比空气______ 。(选填“强”或“弱”)
(2)如图②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进行同样的操作______ (选“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3)如图③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响度将会逐渐______ ,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 。
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________。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在实验基础上加以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答案和解析
【答案】B
【解析】略
2.【答案】D
【解析A、选项中若人的听觉出现问题时,或者是物体振动的频率不在20Hz--20000Hz范围以内,则就没法听见声音,故A错误;
B、选项中,有声音就一定有声源,故B错误;
C、选项中,听见声音是因为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而不是声源在移动,故C错误;
D、在声音有传播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有振动物体,不一定产生可以听到的声音,故D选项正确。故选D。
3.【答案】B
【解析】解:木工钉钉子的同时,可以被看到;而钉钉子的声音间隔正好是1?s,当木工停止击锤后,声音从木工处传到观察者所用的时间正好是2?s。由v=st可得,木工离他的距离s=vt=340?m/s×2?s=680?m。故选B。
4.【答案】C
【解析】解:A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有一部分声能被反射回来,从而形成回声,故A正确;
B、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递声音,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故B正确;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故C错误;
D、用牙齿听声利用的是骨传导,骨传导比空气传声效果好,故D正确。
故选:C。
5.【答案】D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行军宿营的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夜袭敌人的马蹄声通过地面传给箭筒,箭筒的振动引起头骨的振动,头骨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士兵利用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可以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提前做好准备,故士兵们感知声音的途径是大地—头骨—听觉神经,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答案】C
【解析】解:长途电话亭用玻璃制造,玻璃光滑,能较好地反射声音,隔声效果好.
7.【答案】A
【解析】解:双耳效应是指利用声音到达两只耳朵时的响度、时间差等的不同判断发声体位置的方法。由图可知,A、B两只扬声器发出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而介质种类、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则左、右耳听到的左右两侧音响发出的声音的时间差是相同的,所以我们不是根据声速进行判断的,故选项D错误。
两只扬声器的作用是放大舞台上表演人员的声音,所以两只扬声器发出声音的音调、音色相同,所以我们也无法根据音调、音色作出判断,故选项B、C错误。
A音响的响度大,B音响的响度小,所以大脑会更容易根据A音响发出的声音作出反馈,这就会使我们产生声源在A、C之间的错觉,故选项A正确。
故选:A。
8.【答案】B
【解析】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再次被我们听见的现象,有障碍物但无法反射声音,则无回声;回声必须落后原声0.1?s以上,人的耳朵才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9.【答案】D
【解析】ABD.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介质不同,声速不同,同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不同,故AB错误,D正确;
C.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故选D。??
10.【答案】C
【解析】解:人耳中的鼓膜、听小骨出现损伤,这只是传导性的障碍,只要能够将声音的振动通过骨传导(头骨、颌骨)传递给听觉神经,再传递给大脑,人就可以听到声音。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声音在15℃的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70?m/s,而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是500?m/s,所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故A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温度不同的水中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故B错误,C正确;声音在25℃的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31?m/s,其回声传播速度与此相同,也是1531?m/s,故D错误。故选C。
12.【答案】D【解析】解: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敲一下装有水的长铁管,能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是通过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通过水传来的,第三次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故选D.
13.【答案】固体 快
14.【答案】17? 使原声加强
【解析】解:(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由v=st得:
s=vt=340m/s×12×0.1s=17m;
(2)如果原声和回声相差不到0.1s,就不会区别开,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原声就加强了,声音听起来就响亮的多了。
故答案为:17;使原声加强。
(1)回声传播是一个出去又返回的过程,所以单程时间是大于0.05秒,根据公式s=vt可计算路程;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的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秒,如果不到就会使原声与回声混合,原声就响亮的多了。
本题考查了人能清晰辨别出回声的距离的计算方法。注意声音从人到障碍物用的时间为0.1s的一半。
15.【答案】双耳
16.【答案】空气(或气体);骨骼(或固体);骨骼(或固体)
17.【答案】答:用双耳聆听比用单耳聆听能更准确判断声源方位的操作方法是:首先让听者站在脚印位置,堵住一只耳朵,按下开始按钮,听到音箱发出的声音后按下所听到对应音箱的序号;然后让同一听者不堵耳朵,按下开始按钮,听到音箱发出的声音后按下所听到对应音箱序号的按钮;最后通过比较发现用双耳聆听对发声音箱序号的判断比用单耳聆听对发声音箱序号的判断更准确。
18.【答案】(1)337;
(2)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3)在低温环境中更容易成功。
19.【答案】大? 强? 空气? 不能? 变小? 真空不能传声
20.【答案】(1)电铃声逐渐变小;(2)电铃声逐渐变大?;(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4)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