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9 07:2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九课
宋朝建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时间:
2、建立者:
3、建立方式:
4、定都:
960年
后周大将赵匡胤
陈桥驿兵变
东京(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宋朝建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普曰:“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加强中央集权
(2)赵普给宋太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
①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分散机构权力
地方:
①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①目的: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②措施: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唐:重视武将
宋:重文轻武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蔡襄《端明集》
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影响
(1)积极方面: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消极方面: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保守的政治风气。
【史料研读】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结合以下图示和所学
【史料研读】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总结北宋集权的特点
(2)分析阐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影响?
【史料研读】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
(1)特点,分化地方事权;削弱地方财权;兵将分离,削弱地方和将领的兵权;官、职与差遣分离;加强监督,防患于未然。
(2)影响,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封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有益经验;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呈现出“积贫积弱”局面。
边疆危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辽与北宋的和战
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幽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边疆危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澶渊之盟
①签订: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
②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③影响: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边疆危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
①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
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边疆危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养兵:北宋通过招募组建的军队,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2、养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3、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①宋仁宗时,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
②宗旨:整顿官僚机构。
③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很快归于失败。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目的: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措施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内容
具体措施
富国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评价
1、积极作用: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
2、消极作用:
①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再次失败。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论。
③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史料研读】
王安石变法
历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看法不一。宋人邵伯温在《问臣录》中说:“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安,尽变更祖宗法度,以至今日之祸(指靖康之变)!”而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粱启超在《王荆公》中写道:“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掣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改革也。”
【史料研读】
王安石变法
(1)宋人邵伯温所说的“尽变更祖宗法度”,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邵伯温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吗?你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3)梁启超为什么肯定王安石变法?请你对其观点进行评价。
【史料研读】
王安石变法
【答案】
(1)针对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造成的负面影响,王安石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措施:整顿财政,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推行保甲法、将兵法;改革科举制度,改革考试内容,改革“恩荫”制度。
【史料研读】
王安石变法
【答案】
(2)不正确,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王安石变法,一度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对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克服“三冗”“两积”现象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他的“三不畏”的变革精神更应值得肯定。
(3)主要是为维新变法服务。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作出了充分肯定是正确的,但过于拔高,特别是认为将历代所有弊政全部扫除,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靖康之变”
南宋的偏安
1127年春,金军攻破东京,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及宗室后妃数千人北返,并掠走库藏金银和大量文物珍宝,北宋灭亡,因宋钦宗年号为“靖康”,史称“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
南宋的偏安
金军南下简图
宋钦宗
南宋建立
南宋的偏安
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宋高宗赵构
岳飞抗金
南宋的偏安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怒发冲冠》
宋金和议
南宋的偏安
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双方达成和约: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南宋偏安
南宋的偏安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后,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
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1.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  )
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
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C.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
解析:选C。针对材料中这种武将擅权和拥兵自重的现象,北宋政府采取了“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基本国策,故C项正确。
2.史载:“合户部、度支、盐铁为三司,各设使、副,分案办事。又设三司使、副以总之号为‘计相’。”这一制度变革(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始行于元朝初年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导致了宦官专权
解析:选A。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增设三司,分割了相权,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依据所学知识,三司开始于宋朝,B项错误;三司实际上是宋代全国最高的财政机构,三司使号称“计相”,但与增加财政收入无关,C项错误;材料与宦官专权没有关系,D项错误。
3.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
A.削相权以加强君权
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C.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D.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最初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后增设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以分化事权,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故B项正确。
4.宋代苏辙在《唐论》中称:唐太宗将天下之兵,分布在八百多个兵府内,在关中设置五百个兵府,在地方和边疆则设置了节度使,让其手握重兵,这一制度使得朝内大臣不敢政变,地方将帅不敢叛乱,四境夷狄不敢犯边,是最好的制度。苏辙的文章实质上是对北宋出现的哪一政治现象的评论(  )
A.重文轻武 B.守内虚外
C.重本抑末 D.兵将分离
解析:选B。宋朝时期“守内虚外”的政策和唐朝时期军事力量分布的特点形成截然不同的对比,材料评论的正是这一政策,故B项正确。
5.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
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解析:选B。材料“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说明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故B项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