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
隋炀帝
唐太宗
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第一幅是隋炀帝像,第二幅是唐太宗像。大家思考一下,这两个人物代表了中国古代哪两个朝代?对了,隋、唐!那么,隋唐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什么样的历史时代?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北朝
(439-581)
南朝
(420-589)
隋
(581-618)
唐
(618-907)
北方:五代
(907-960)
南方:十国
(891-979)
贞观之治 武周政权开元盛世
(629-741)
安史之乱
(755-763)
隋唐至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
时空坐标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标要求:
1.了解隋唐至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掌握“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了解隋唐盛世局面。
3.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学习重难点:
1.重点:隋唐的统一;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唐朝的民族关系。
2.难点:多角度认识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唐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
目录
隋朝兴亡
唐朝(前期)的繁荣与唐朝的民族交融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唐朝的衰亡)
*
北周
一、隋朝兴亡
隋朝
隋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
建 立 者
都 城
隋朝的统一
意义
时间
标志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589年
581年
长安
杨坚
隋文帝灭掉陈朝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
隋炀帝在周围建造了很多大型的粮仓,其中以兴洛仓、含嘉仓最为出名。
含嘉仓在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建于605年,历经隋、唐、北宋3个王朝,沿用500余年。
隋的建设(隋的强盛)
回洛仓是隋朝时期全国最大的一个仓库。面积总共有35万平方米左右,面积更是相当于三十个足球场那么大。
隋唐洛阳城宁人坊与定鼎门街遗址
运河在隋代的开通关系到其后千余年间政治文化(巩固统一)、物质文化(物资交流)、精神文化(新文化、新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
1969年,考古工作者对含嘉仓城进行发掘 ,现已探出粮窖287座,其中最大的窖,窖口18米左右,深12米左右,最小的窖,窖口也有8米左右,深6米左右。
1、广设仓库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句话说的是谁?从这句话中你认出了
哪个成语?事实真的如此吗?怎样评价隋炀帝?
隋炀帝
炀帝亡隋
原因:
杨
广
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③隋炀帝遇弑标志着隋朝灭亡。
【思考】怎样评价隋炀帝?
暴君≠昏君(隋炀帝无德但有功)
隋炀帝三征高丽、兴修大运河,可见其有政治抱负,但在实现个人政治理想的道路上,却忽略的百姓的承受能力,是一个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者。
隋末农民起义和李唐代隋
李密
李渊
618年,隋炀帝被杀,隋亡;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二、唐朝前期的繁荣鼎盛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第二代皇帝
文治武功
以能纳谏著称
唐太宗李世民
建立的周朝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发展生产,大兴文治
唐玄宗李隆基
1.唐太宗时期:
2.武则天时期
高宗死后不久,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当权期间,尽管政局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经济
政治
文化
统治措施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
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二、唐朝前期的繁荣鼎盛
贞观之治
3.唐玄宗时期:
李
隆基
(1)政治:
(2)经济:
(3)文化:
(4)军事:
选贤任能、整顿吏治
裁减冗官,精简机构
严格选拔官吏
发展生产
抑制国内土地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大兴文治
改革兵制
开元盛世
唐朝的繁荣—农业发展
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长直辕改为短曲辕,并加装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三是改进犁壁。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至此,耕犁基本定型。
曲辕犁
*
三、唐朝的民族交融
突厥
回纥
吐蕃
靺鞨
(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三、唐朝的民族交融
依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采取了哪些举措?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指导思想:华夷一体、民族平等。
举措:1. 军事讨伐 2. 设都护府 3. 和亲与会盟 4. 册封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统治者为什么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隋唐王朝的统治者或多或少地带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其统治核心集团,即关陇军事贵族的主要成员,大多数也带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因而,隋唐王朝的统治者本身的民族偏见就比较少。
——《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
李暠[hào
*
三、唐朝的民族交融
1. 军事讨伐
唐太宗时期, 击败东突厥,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开明的民族政策
2. 设都护府
统辖天山南北
3. 和亲与会盟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7世纪前期,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嫁与松赞干布。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
4. 册封
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依据上述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采取的举措,能否概括出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理念先进,多样性、统一性
1. 军事讨伐 2. 设都护府 3. 和亲与会盟 4. 册封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措施
促进民族交融
造就了唐代的繁荣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开明的民族政策
南诏
东
南
西
东北
大海
南海
咸海
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
“万国尽征戎,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
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这场动乱为什么会发生?它所造成的后果又是怎样的?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
四.唐朝的衰亡
1.爆发原因
(1)唐朝中央政治局势
天宝年间,唐玄宗荒于政事,宠爱杨贵妃,任人唯亲,把朝政交给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政治日益黑暗。
“安史之乱”
口蜜腹剑李林甫
倾国倾城杨玉环
专权乱国杨国忠
(2)唐朝边疆局势
九节度一经略图(边镇兵:49万;中央军:8万)
天宝时期的节镇布局
唐朝藩镇节度使权力极大,不仅掌握庞大的军队,而且兼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
安禄山
外重内轻
安史之乱的影响
①经济: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②政治:严重削弱唐朝的中央集权。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禄山
安史之乱后,哪些因素促使大唐帝国最终走向灭亡呢?
原因1.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原因2.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原因3.农民起义---黄巢起义
朱温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废唐称帝,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后梁帝国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帝国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帝国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帝国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帝国
郭威
邺都留守
五代十国的根源: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