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 课件(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 课件(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9 07:4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辛亥革命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

——引自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的讲话
前言
考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清末新政
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 新政 ”进行“自救”。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考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清末新政
内容
{93296810-A885-4BE3-A3E7-6D5BEEA58F35}官制
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军事
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商业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教育
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考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清末新政
结果:新政失败。
评价:
①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②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考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革命政党及武装起义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
考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革命政党及武装起义
创建同盟会(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① 成立:1905 年,在日本东京创建 中国同盟会 。
②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提出 三民主义 的思想。
考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特别提醒】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其中提出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考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革命政党及武装起义
组织反清起义:1911 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考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清末预备立宪
(1)过程:1906 年,清政府宣布 预备立宪。1908 年8 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 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2)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考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预备立宪【概念阐述】
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导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考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史料一: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全集》
史料研读
考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史料二 三民主义就是针对当时中国所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的革命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
——《复兴之路》
史料研读
考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史料一依据句号分为三层,分别从中国古代、西方欧美国家和民权角度阐释了三民主义的特点。
(2)史料二中的省略号把史料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讲述了三民主义的内容,后一部分阐述了三民主义的影响。
史料研读
考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特点。
提示 吸收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什么。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是怎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
提示 三个问题:民族独立、民主共和、民生富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史料研读
考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背景——保路运动
1911 年5 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
考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起义爆发
1911 年10 月10 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 武昌起义 第一枪。
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
考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起义爆发
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
湖北军政府旗帜
湖北军政府成立.
考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结果
(1)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2)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考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考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1月 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图为参议院成员)
考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清帝退位:
2月10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件》和《清帝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六岁皇帝,颁发逊位诏书。
考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袁世凯称帝
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任。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经国会选举,正式当选中华民国总统。
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考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1912年3月)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制度
考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内容(1912年3月)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④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考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点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内容规定上看,体现了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人身自由及各种权利的原则。 
考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史料一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二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研读
考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史料一主要说明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共和政体的特点。
(2)史料二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对总统权力实行限制。
史料研读
考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基本的原则。
提示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构建具有何特点。
提示 责任内阁制,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史料研读
考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政治层面: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思想层面: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社会层面: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藩篱。
(4)经济层面: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考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局限及教训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没有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3)没有能力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考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史料一 下图揭示了在庆祝中华民国成立的日子里,有人把中华民国的“国”字写为“口内一个民字”。
史料研读
考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史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史料研读
考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史料一图文反映了中华民国的性质、特点及其思想主张的深远影响。
(2)史料二中主要评价了辛亥革命对政治、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
史料研读
考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史料一中“囻”的主要含义。
提示 民是国的核心,民是国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与原则,也表明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史料研读
考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思考]
(2)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具体成果的表现。
提示 “第一枪”:结束清朝统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一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人民一律平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一回”: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和赌博陋习。
史料研读
考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名著中的辛亥革命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阿Q正传》
课后习题
1.从1903年开始,一股“黄帝热”在中国蔓延:越来越多的刊物采用黄帝纪年、不同版本黄帝肖像画的出现及流传、不断增多的有关黄帝事迹论说的出版等。其反映出的社会思潮是(  )
A.物竞天择    B.驱除鞑虏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课后习题
解析:选B。黄帝被认为是汉族的始祖,“黄帝热”的蔓延反映出汉族人士排满的情绪,故B项正确;物竞天择代表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调种族竞争,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黄帝热”的蔓延体现出反满的汉族民族主义,未体现民主共和,故C项错误;“黄帝热”的蔓延也无法反映君主立宪思潮,故D项错误。
课后习题
2.近代中国某报刊曰:“及乎拳祸猝起,两宫蒙尘,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乃取戊己两年初举之而复废之政,陆续施行,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
A.总理衙门设立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实施 D.“庚子拳乱”爆发
课后习题
解析:选C。据材料“及乎拳祸猝起……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可知,这是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进行的改革,总理衙门设立是在1861年,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是在1898年,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实施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庚子拳乱”是指义和团运动,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课后习题
3.1911年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这一事态(  )
A.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
B.推动了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
C.使立宪派成员淡出政治舞台
D.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
课后习题
解析:选D。1911年维新变法已失败,故A项错误;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成立后就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不是1911年后才转向武装起义的,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失败后,立宪派一直存在,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可知,部分立宪派转向了革命派,并未淡出政治舞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组建“皇族内阁”,使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转而支持革命派,这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故D项正确。
课后习题
4.学者易中天说,实际上,历史的进步往往因为妥协……其实妥协是一种政治美德。下列史实能够诠释上述观点的是(  )
A.版籍奉还 B.公车上书
C.清帝退位 D.武昌起义
课后习题
解析:选C。日本倒幕运动中,幕府将军为了保住实权,以退为进,实行版籍奉还,表面上是一种妥协,实质是为了抵制维新和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1895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不存在妥协,故B项错误;清帝退位是三方(革命党、袁世凯、清皇室)妥协、三方共赢的结果,而且成功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避免了一场内战,有利于社会进步,选C项正确;武昌起义是武装斗争,故D项错误。
课后习题
5.“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二是革了辫子的命。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引发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D.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课后习题
解析:选C。题干中“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二是革了辫子的命”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对政治和社会习俗的影响,故C项正确;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是五四运动,故A项错误;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之一,故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辛亥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故D项错误。
感谢您的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