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中共八大
时间:1956年。
内容:
①指出主要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制定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地位: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中共八大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开始: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经济困难:
①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②总路线的影响,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1959至1961 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调整
措施:从1960 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结果:
①1962 年下半年到1965 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②1964 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文化大革命
时间:1966~1976年
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
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
主义复辟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群众高举毛泽东画像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文化大革命
过程:(1)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
(2)中央文革小组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部,趁机煽动动乱
(3)老一辈革命家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斗争,但遭到了压制和打击
(4)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阴谋
(5)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进行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
(6)1976年10月,中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文化大革命
危害:(1)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①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
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②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
“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2)社会秩序混乱:全国掀起“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许多地方出现
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
(3)国民经济发展受到破坏,遭受巨大损失
(4)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摧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文化大革命
教训:(1)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
(3)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
个人专断
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
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工业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农业: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国防科技:
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教育卫生: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先进人物与时代精神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王进喜
石油工人,被誉为“铁人”,为大庆油田的建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
雷锋
解放军的好战士,他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甘当革命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1962年,雷锋不幸因公殉职,他以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风格和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先进人物与时代精神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邓稼先
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成功研制和爆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两弹元勋”(2010.20)
焦裕禄
在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期间,为解决灾情、改变兰考面貌,以身作则,带病坚持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外交成就及意义
①20 世纪70 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 个。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②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 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④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 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课后习题
1.1956年4月,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
B.解决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问题
C.成为顺利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指导思想
D.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课后习题
解析:选A。依据题干“标志着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路”可知,《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实际上总结了新中国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A项正确。《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而不是解决了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问题,故排除B项。三大改造胜利完成是在1956年12月,与题干时间“1956年4月”不符,故排除C项。三大改造胜利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故排除D项。
课后习题
2.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做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课后习题
解析:选C。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7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已经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完成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1956年中共八大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毛泽东提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统一战线及民主制度,故B、D两项错误。
课后习题
3.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D.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课后习题
解析:选A。材料信息反映出20世纪60、70年代,一些农村地区的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经济建设中“左”倾思想泛滥,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故选A项。
课后习题
4.“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课后习题
解析:选D。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核心是“一化三改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也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D项。
课后习题
5.有一首歌词写道:“我是牛鬼蛇神,我是牛鬼蛇神,我有罪!我有罪!我对人民有罪,人民对我专政,我要低头认罪。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我要是乱说乱动,把我砸烂,砸碎,把我砸烂,砸碎!”这首歌应该流行于( )
A.解放战争时期 B.新中国成立初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课后习题
解析:选D。根据材料“我是牛鬼蛇神”“人民对我专政”“把我砸烂,砸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这首歌应流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