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24
火烧云
萧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猜谜导入
火烧云绚丽多彩,变幻无穷,仿佛一幅美不胜收的神奇画卷。本课中,一位充满才情的女作家已将这幅画卷铺展开来,等着我们大饱眼福呢!就让我们一起尽情地欣赏吧!
萧红(1911—1942),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她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随祖母生活。1935年,她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中篇小说《生死场》。其他作品还有《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知识补充
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火烧云属于低云类,是大气变化的现象之一。它常出现在夏季,特别是在雷雨之后的日落前后,在天空的西部。由于地面蒸发旺盛,大气中上升气流的作用较大,使火烧云的形状千变万化。火烧云的色彩一般是红通通的。火烧云的出现,预示着天气暖热、雨量丰沛、生物生长繁茂的时期即将到来。
知识补充
火烧云形成原因
太阳光中的黄、绿、青、蓝、紫几种光,不能穿过空气层。只有红、橙色光可以穿过空气层探出头来,将天边染成红色。
xiōnɡ
音序
X
凶
部首
凵
结构
半包围
组词
凶狠/凶恶
miào
音序
M
庙
部首
广
结构
半包围
组词
寺庙/庙宇
字词整合
hū
音序
H
惚
部首
忄
结构
左右
组词
恍惚
多音多义
模(
)糊
一模(
)一样
说(
)客
说(
)服
shuō
mó
mú
shuì
科技馆前,一个学生模(
)样的人,手里拿着一个航空模(
)型,说要参加明天的比赛。
mú
mó
读读课文,试着填一填
1.本文作者(
),(
)代女作家。其主要作品有(
)等。
2.本课共有(
)个自然段。
3.本课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
),为我们展示了一幅(
)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
(
)。
火烧云的奇妙景色
萧红
《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
7
现
绚丽多彩
喜爱与赞美之情
整体感知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红
彤
彤
金
灿
灿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作者从哪两方面讲了火烧云的变化?
颜色
形状
再读课文
1.第①段连用好几个“……了”,既展示了
,又渲染了
人们
。
火烧云上来时的颜色变化
欢乐的心情
2.第④~⑥段中作者把火烧云想象成了什么?有何作用?
想象成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和威武的狮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火烧云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直至最后消失的过程,表现了火烧云瞬息万变的特点。
3.第②段中的“烧”字用得好不好?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
用得好。一个“烧”字,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
(1)描绘色彩:用“烧”字既表现了晚霞如火焰般的红艳,又避免了与后面的“红彤彤”重复。
(2)描摹动态:一个“烧”字让我们感受到流荡的动态美,仿佛看到了熊熊燃烧的烈火。
(3)照应全文:用“烧”字,不仅在第②段里跟末句的“着了火”照应,而且对于“火烧云”这个文题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让读者明了“火烧云”名称的由来。
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围绕“极多”一词,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体现出火烧云色彩绚丽的特点。
第③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段,承上启下。作者通过“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一形象的比喻,表现了火烧云艳丽的色彩和恢宏的气势。
再读课文
第③段中,作者笔下的火烧云颜色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变化的颜色多,变化的速度快
“一会儿”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恍恍惚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天空会恍恍惚惚的?
“恍恍惚惚”是模糊不清,看得不真切的意思。天空恍恍惚惚的,是太阳落下去了,火烧云就要消失了的缘故。正因为如此,所以火烧云的形状是模糊的。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这是一个过渡句。作者通过“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一形象的比喻,表现了火烧云艳丽的色彩和恢宏的气势。
火烧云
特点
形容词语
颜色
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等
形状
像马、狗、狮子等等
变化
“一会儿”、“两三秒”、“忽然”、“接着”等等
完成下面图表:
火
烧云
总述:
分述:
颜色
丰富多彩
形状
变化万千
霞光
映红万物
天上的云
像着了火
整体渲染
具体描写
结构梳理
一
二
(
)
火烧云给万物着色。
①~②
(
)火烧云色彩绚丽,形态多变。
③
~
⑦
自然奇观
本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火烧云的奇妙景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