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竹影》说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30 10:0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竹影》教学设计
孙卓娅
【教学理念】
苏轼曾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在欣赏中国画时,尤其如此。在我的课堂上老师不是主体,学生才是。认真实践教学的双边性规则和发展性原则,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三篇课文,为泛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在生活中寻找“美”。《竹影》写了大家纳凉的时候,突然发现竹子灵动的美,继而大家描竹,由父亲讲解画竹的一些美得姿态和画法。揭示了美和艺术就在人们的生活中的主题。在本单元的《社戏》、《安塞腰鼓》中,学生已经对“美在生活”有所了解。学习本文是对这一主题的生发,对以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培养作用。故此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概括能力,能对一段一段的文字进行分析,但对全文的主题概括能力欠缺。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转变的时期,且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默写、解释文中“蘸”、“幽暗”、“惬意”、“参差不齐”等词语。对文中景物描写的借鉴与吸收。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了解画竹的一些信息。
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掌握意境在中国画中的表现,能通过意境来欣赏中国画。抓住事物特征来学习景物描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知道“美与艺术蕴含在生活中”。能够以意境来欣赏中国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主题“美在生活”的提炼、感悟
练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难点
练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竹影》
评一评,情境导入
教师用PPT展现一些竹子的照片和图画,请同学来讨论这些是否美。教师对学生有些表达不清的地方做指导。教师板书(竹影)
明确:答案不要求统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时学生应该是认为和实物相似才是美。
读一读,整体感知
多媒体范读,学生跟读,解决生字词。并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对竹的画法的要求。教师板书(神气、意)
明确:“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画,须经过选择和布置。”“需表现出我们闭目所想时的一种神气”等语言
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事情。
明确:看夕阳、谈烟气、描竹影、讲画竹、观墨竹
品一品,探究语言
细读1、2自然段,划出文中你认为美的句子,并说出理由,四个同学一组讨论,教师可在学生中做一些点拨。
请几组同学发表意见,同学们自由补充。教师展示课件,显示好句,并进行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将好的理由做上笔记。在第二句赏析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落日”很常见,但很多人却忽略了,我们应该用我们的眼睛来发现生活中蕴含的很多很多的美。
明确:“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语言朴实,生活化。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回。”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将一幅夏日落日图展现在读者眼前,拥有着动态美。
这个步骤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主题“美在生活”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画一画,感受意境
根据“读一读,整体感知”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概括出来的作画、评画的要求,请同学们以“生活中的美”为题画一幅草图,并运用一定的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来形容自己的画。教师指导学生的表达。后教师可再展现几幅通过意境来表现生活中的美的图画。
明确:由学生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明白形似并不时唯一的审美标准,在很多时候需要用神似才能表现好主题。
课后总结
根据板书再梳理一遍课堂知识。
作业布置
完成图画,并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它。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
神似、意
看夕阳 比喻、拟人 源于生活,
谈烟气 对话 乐在生活
描竹影 乐、工具 美在生活
讲画竹 色、形 意境培养
观墨竹 感 反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