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2):遗传部分复习之习题归类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2):遗传部分复习之习题归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5-30 12:2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P基因型 F基因型 F表现型
AA×AA
AA×Aa
AA×aa
aa×aa
Aa×aa
Aa×Aa
全显(A_)
AA
AA、Aa
Aa
aa
Aa:aa=1 :1
AA: Aa:aa= 1 :2 :1
全隐(a)
显(A_) :隐(a) = 1 :1
显(A_) :隐(a) =3 :1
分离定律的六种交配类型-----要求熟练且会正逆推
1.显、隐性关系确定的实验设计
例1 已知牛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牛群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理过程。
(2)为了确定有角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解析 判断显、隐性状的方法:
1、概念法:
两个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则这个性状为显性 甲×乙→甲(甲显)
2、后代性状比法:
显性:隐性=3:1
3、系谱图中
无中生有-----隐性 甲×甲→乙(乙隐性)
有中生无-----显性 甲×甲→乙(甲显性)
4、若子代表现出两个亲本的性状,比例1:1
可用假设法判断----假设某一个亲本的性状为显性(隐性),按照假设的条件去推算
例1 已知牛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牛群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理过程。
(1)不能确定。
①假设无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的基因型都为aa,每个交配组合的后代或为有角或无角,概率各为1/2。6个组合后代合计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
②假设有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可能有两种基因型,即AA和Aa。AA的后代均为有角。Aa的后代或无角或为有角,概率各为1/2。由于配子的随机结合及后代数量少,实际分离比例可能偏离1/2。所以,只要母牛中含有Aa基因型的头数大于或等于3头,那么6个组合后代合计也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和3头有角小牛。
例1 已知牛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牛群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2)为了确定有角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2)从牛群中选择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
(有角牛×有角牛)
如果后代出现无角小牛,则有角为显性,无角为隐性;
如果后代全部为有角小牛,则无角为显性,有角为隐性。
规律:
⑴确定显隐性性状首先自交,看其后代有无性状分离,若有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⑵其次,让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亲本杂交,看后代的表现型,若后代只表现一种亲本性状,则此性状为显性性状。
⑶考虑各种情况,设定基因来探究后代的表现型是否符合是确定性状的显隐性。
⑷隐性性状的亲本自交后代都是隐性性状。
1.显、隐性关系确定的实验设计
2、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例2 玉米子粒的胚乳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B)对糯(b)为显性。两对性状自由组合。今有两种基因型纯合的玉米子粒,其表现型为:黄色非糯、白色糯。
⑴请用以上两种玉米子粒作为亲本,通过杂交试验获得4种子粒,表现型分别为黄色非糯、黄色糯、白色非糯、白色糯,比例接近1:1:1:1(用遗传图解回答)。
若亲本不变,要获得上述4种子粒,但比例接近9:3:3:1,则这个杂交试验与前一个杂交试验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用文字回答)
2、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
⑴ AABB×aabb AABB×aabb
    ↓ ↓
F1 AaBb AaBb
AaBb×aabb
     ↓
AaBb:Aabb:aaBb:aabb A B :A bb:aaB :aabb
1 : 1 : 1 : 1 9 : 3 : 3 : 1
前一个试验是F1进行测交;后一个试验让F1进行自交
3.纯合子、杂合子鉴定的实验设计
例3、
3支试管分别装有红眼雄果蝇和两种不同基因型的红眼雌果蝇。另有一支试管装有白眼果蝇。
请利用实验室条件设计最佳方案,鉴别并写出上述3支试管内果蝇的基因型(已知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显性基因用B表示)。
3支试管分别装有红眼雄果蝇和两种不同基因型的红眼雌果蝇。另有一支试管装有白眼果蝇。请利用实验室条件设计最佳方案,鉴别并写出上述3支试管内果蝇的基因型(已知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显性基因用B表示)。
解析:果蝇的红眼与白眼为一对相对性状,红眼为显性性状,白眼为隐性性状,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雄果蝇的基因型有两种,XBY(红眼)、XbY(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3种:XBXB(红眼)、XBXb(红眼)、XbXb (白眼);雌雄果蝇可以通过观察成体的第二性征的差别来直接鉴定。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唯有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XBXB和XBXb两种基因型)需要鉴别。采用测交法,可选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直接交配,若后代有白眼果蝇,说明该红眼雌果蝇为杂合子,基因型为XBXb;若后代全为红眼果蝇,说明该红眼果蝇是纯合子,基因型为XBXB。
3.纯合子、杂合子鉴定的实验设计
规律1.与隐性纯合体相交(即测交法) :如果后代中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子;如果后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出现,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子。
2.:自交法,如果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中没有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纯合子。
3.花粉鉴别法: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让待测个体长大开花后,取出花粉粒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碘酒:一半呈蓝色,一半呈红褐色,则待测个体为杂合体。全为红褐色,则待测个体为纯合体
4用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的植株为纯合体,根据植株表现型判断。
当被测个体为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被测个体为植物时,测交法、自交法均可以,但自交法较简便
4、遗传系谱图
遗传系谱图的判断方法(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
隐性遗传看女病,
女病男正非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
显性遗传看男病,
男病女正非伴性。
例4.下图是人类中某遗传病的系谱图,请推测其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A、X染色体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X染色体隐性遗传 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分析:
1、确定显、隐性
2、确定什么染色体上
Y、 X、 常染色体
例5
图示某家系甲、乙两病的遗传系谱图。经遗传咨询得知Ⅱ6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设甲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B、b控制,计算Ⅲ7和Ⅲ10生患甲乙两病小孩的概率?
做题思路
1.判断甲乙病的显隐性,在常染色体还是在性染色体上
2.根据上下代书写出Ⅲ7和Ⅲ10的基因型及概率
3.根据遗传规律计算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病
乙病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病
乙病
解析:分析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为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 Ⅱ6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
所以,Ⅲ7和Ⅲ10的基因型分别:
Ⅲ7:
2/3AaXBY
1/3AAXBY
Ⅲ10
1/2aaXBXb
1/2aaXBXB
分析得知只有2/3AaXBY和1/2aaXBXb这两种基因型能生出同时患两病的小孩?
故有, 2/3*1/2(AaXBY×aaXBXb)
分解Aa×aa患甲病1/2
分解XBY×XBXb患乙病1/4
Ⅲ7和Ⅲ10婚配孩子中两病都患的概率为:
2/3*1/2* 1/2* 1/4=1/24
内乡高中生化组 杨庆华
5.根据性状判断生物性别的实验设计
例6 果蝇的红眼白眼习题
选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可用颜色判断后代的雌雄性
例7 有一种雌雄异株的草本经济植物,属XY型性别决定,但雌株是性杂合子(即XY),雄株是性纯合子(即XX)。已知其叶片上的斑点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某园艺场要通过杂交培育出一批在苗期就能识别雌雄的植株,则应选择:
(1)表现型为 的植株作母本,其基因型为 。
表现型为 的植株作父本,其基因型为 。
(2)子代中表现型为 的是雌株。子代中表现型
为 的是雄株。
(1)无斑点 XBY 有斑点 XbXb (2)有斑点 无斑点
6.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
例7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l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由此可以推断该雌鼠的突变型基因为
A.显性基因 B.隐性基因
C.常染色体基因 D.X染色体基因
若要通过一次杂交试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个体最好是 A.野生型(雌)×突变型(雄) B.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C.野生型(雌)×野生型(雄) D.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1、若位于常染色体上 ♀aa×Aa♂ ↓ Aa aa 突变型 野生型
2、若位于X染色体上 XaX a×XAY ↓ XAX a XaY 突变型雌 野生型雄
规律:
⑴伴性遗传与性别有关;正交与反交后代有时结果不一样,性状的出于现往往与性别有关。
⑵找准同一生物的同一性别群体,看其显性与隐性性状出现的比例是否为1:1,若是则最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若不是则最可能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与否)
⑶若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鉴别某等位基因是在常染色体还是在X染色体上,应选择的杂交组合为:隐性性状的雌性与显性性状的雄性。
7、育种过程的实验设计

基因型的自由组合定律(背默)例题3
说明
基因型的自由组合定律(背默)
P   AABB × aabb      

F1     AaBb                  
↓自交
 
F2 A_B_,A_bb,aaB_,aabb 
9 3 3 1
种植F2代,选矮杆、抗病(aaB_),继续自交,
期望下代获得纯合体
(注:①A_B_,A_bb,aaB_,aabb表示F2出现的九种
基因型和四种表现型。
    ②学生写出F2的九种基因型和四种表现型均给满分)
8、探究基因型的组成
规律:
⑴当遇到的是两对以上的相对改善遗传时,若要测定基因型,要一对一对地分析,然后将每对相对改善遗传的分析结果予以综合;也就是说,在基因分离规律的基础上再考虑自由组合规律。
⑵在分析一对等位基因遗传时,要根据性状比来确定最后的基因型。若为3:1,则为自交;若为1:1,则为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