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外角和”说课稿
教材特点及本节课的地位: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引入,结合刚刚学完的外角,然后探索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外角和定理,在呈现方式上改变了以往的“结论—例题—练习”的陈述模式,而是采用“问题—探究—发现”的研究模式,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有关结论,再通过简单的说理,使学生相信结论的科学性。(数学上任何结论都要经过科学的验证才具有说服力)在整个教材的处理上,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力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学探究意识。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三角形的表示、分类、内角和外角等有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主要内容是:与外角有关的计算。它是三角形知识的延伸部分,在以后学习与角有关的计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今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有关图形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制定:
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实际,我为这节课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度量、探索、归纳,直观确认三角形外角的几个特征: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三角形的外角和(每个内角只取一个外角)等于360度。
在实际探究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学生间的合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几何说理能力和数学的应用能力。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发现、归纳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由于初一的学生的说理能力不强,对三角形外角性质和定理的数学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和训练化难为易。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对新知事物满怀探求的欲望。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本班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且缺乏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小学数学的基础差,连最起码的简单数学运算都不过关,所以数学课上参与意识不强,不主动跟别的同学合作交流,不过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培养,这些学生的人数在慢慢减少。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所提高。
教法及学法:
1、本节课我采用“问题——探究——发现”的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结论——例题——练习”的传授模式。整个学习活动,导学案是本节课师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由“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达标测试”四个环节组成。
2、通过自主学习,先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为要学习的知识
起个铺垫,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同时展现思路和方法,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设置的达标测试,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探究,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学习过程设计
1、学前准备设置了三个简单的题目,一方面是为本节课的内容起个铺垫,另一方面是做好知识的衔接过渡。这部分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2、合作探究部分,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有些简单的问题通过同桌两个人的探讨完成(如用测量和拼接的方法得到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而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外角和定理的推理可以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完成。必要时可让学生将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师生共同对不合理的地方给予补充,对不同的推理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及时评价展示结果。
3、对结论的正确应用可以通过范例剖析达到期望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得理解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然后再分析解答。同时要让学生准确判断一个角是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又是哪个三角形的外角,还要找准它的不相邻内角,才能正确应用外角性质。
4、达标测试部分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先自己独立做,然后小组交流结果,组长对有问题的题及时给予组员讲解。这部分题目尽量不要太难,只要学会简单的应用即可。
5、为了让基础好的同学更深层次的理解所学内容,我设置了几个能力提升题,来更快的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6、学完本节课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好好反思一下,主要从我哪种题目还不会做,哪些地方还有疑难,下来我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做好反思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