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1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5-30 14:1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二、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
欧文顿提出:膜是由 组成的
脂质
思考与讨论:
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2、欧文顿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
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将红细胞中提取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脂质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①1925年荷兰两位科学家的实验:
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成 层
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
(1)脂质分子在细胞膜中是如何排列的呢?

两层脂质分子是怎样排列的呢?
②为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会铺展成单分子层
——头部:亲水端
—— 尾部:疏水端
磷脂分子
磷酸
脂肪酸
空气

(2)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
①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如下结构:
(暗——亮——暗)
提出:膜由 三层结构构成。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静态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式图
静态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受到质疑
细胞膜是静止的,变形虫为什么会运动?细胞为什么会生长?细胞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融合?
推论:细胞膜应该是流动的
变形虫正在吞噬草履虫
4、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
细胞
融合
37℃
40min
1970年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荧光标记法)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
实验证明:
人细胞
小鼠细胞
杂交细胞
细胞中的脂质也是流动的吗?
通过相关的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 流动镶嵌模型 模型
三、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分子
糖蛋白
磷脂分子
生物膜中的糖类大多与膜蛋白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糖被
功能:1)保护、润滑作用(消化道、呼吸 道上皮的糖蛋白
2)细胞识别
少数与膜脂结合——糖脂
四、糖类在膜上的分布
②膜蛋白在脂双层中的位置:
镶在表层、嵌入双分子层、横跨双分子层
(大部分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5、技能训练:
①根据以上的分析探讨,你能归纳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吗?
1)以 基本支架;
2)蛋白质在脂质上的分布方式有:

3)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 。
4)功能特点 :
磷脂双分子层
镶在表层、嵌入双分子层、横跨双分子层
流动性
选择透过性
六、复习小结: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由 组成;
2、20世纪初,化学分析得出:膜的成分是 和 ;
3、1925年,荷兰科学家得出:脂质分子是 的;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观察下得出: 的三分层结构;
5、1970年,用荧光标记技术证明:膜具有 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 模型。
②根据以上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你能组装出它的结构模型吗?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1)生物膜以 基本支架;
2)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的分布方式有:

3)生物膜具有一定的 。
磷脂双分子层
镶在表层、嵌入双分子层、横跨双分子层
流动性
5、异体器官的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 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 )
A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B细胞膜表面有糖蛋白
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
4、 细胞膜与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极为重要的结构特点是( )
A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
B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
C球蛋白分子覆盖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
D膜物质分子的运动使其有流动性
D
3、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毒,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
A、选择透过性          B、主动运输
C、一定的流动性        
D、保护的作用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