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中医认为食品和药品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患者的病不严重,就不用药,而是用五谷、果蔬等食品调理。这体现的中医药学理念是
A.天人合一
B.药食同源
C.轻病不医
D.食乃药也
2.宋朝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免费向疫区染病的疫民施药,以此来帮助疫区的百姓渡过难关。只要有疫情或者灾害发生,宋廷都会对疫民或者灾民提供救助。这反映出宋代
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
B.北宋已经有了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C.民本思想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
D.对疫民或灾民的救助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3.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辉煌,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以下医学著作,成书于明朝的是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4.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
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
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
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
5.《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6.《周礼·夏官》中有关于傩(音挪,驱逐疫鬼的仪式)的描述:方相士披着熊皮戴着面具,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在房间里驱逐疫鬼,还会在埋葬死人前进入坟墓驱逐疫鬼。材料表明了
A.商代迷信思想盛行
B.当时已具有防疫意识
C.礼乐文明逐渐普及
D.统治者对民众的愚弄
7.《唐六典》中记载:“按摩博士掌教按摩生,以消息引导之法,以除人八疾:一日风,二日寒,三曰暑,四日湿,五日饥,六日绝,七日劳,八臼逸。”材料反映了唐代
A.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医疗体系
B.中医按摩疗法注重实用功效
C.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中医依赖
D.中医理念和治疗领先于世界
8.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指出,14世纪的黑死病席卷欧洲、波及世界,死亡人数高达2500万。而这场跨洲际的瘟疫大流行,结果也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变革。……黑死病动摇了宗教的权威。“当时宗教的神职人员都说黑死病是上帝对罪人的处罚,后来看到传教士、神职的人也死了,大家都不相信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当时欧洲黑死病
A.直接导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使得人们摆脱了宗教迷信
C.在某种程度上为文艺复兴提供契机
D.挑战了天主教会的创世说
9.“中土医书,方论浩繁……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以色香形味,分配脏腑。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这说明中医
A.具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B.诊断和治疗带有迷信色彩
C.不受重视,医生地位低下
D.发展受到阻挠,作用较小
10.《庄子》中有“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意指“养身”。1908年,京师自来水公司在阐述公司创建初衷时称“利便京师卫生、消防起见,地居首善,事关公益,须维久远”。“卫生”词义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中西文化的融合
B.公共卫生事业的发达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11.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以及辨证施治。创造性提出辨证施治方法的医学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扁鹊内经》
12.中医在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某医学著作确立了“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施治原则。该著作
A.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
C.倡导积极的健身学说
D.对中医药学进行了系统总结
13.某学者在其论文中谈到,唐朝统治者通过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赈灾送药、战争之后下诏埋葬骸骨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样,政府也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以下结论符合材料的是
A.唐朝已形成完备的城市排污体系
B.战争之后埋葬骸骨成为预防疾病的主要手段
C.唐朝政府将疾病防控与公共卫生有效结合
D.唐朝通过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来防控疾病
14.中国古代关于疫病的流行与防治的记载不绝于史。某学者在其著作中指出,在殷商时期中国就有了对疾疫的文字记载,如疟、疥、蛊等,并且还有“疾年”的记载,这有可能是对疫情的最早记载。下列不是中国古代对于疫病的防治措施的是
A.掩埋尸体,修建饮水道
B.疏通井渠河道
C.建立救治机构
D.发明人痘接种术
15.《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此材料不能说明五禽戏
A.根据动物形态演化而来
B.华佗所创,可强身健体
C.可治疗疾病,临床试用
D.可防治疾病,有益身体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少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了有关医院的概念。公元510年,第一个由政府管辖的“医院”由南朝君主建立。省一级半官方半私人的“医院”在隋代已出现。明代以后,随着中医“世俗化趋势的全面渗透,中医全面流入民间,成为每个人都可研习的一门技术。在古代中国,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传统的医事制度基本上是围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朝廷医官主要通过选拔医家子弟入宫。古代医疗机构为平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民间的医生主要由儒医和方郎中充任,走乡串户,悬壶行医。“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医生对病人的诊治以及病人家属照方护理皆在家中完成。在医患关系上,医疗的主体是病人,病人自由地择医而求治,医生只是被动地提供医疗服务。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这种方式无论规模抑或质量都相当有限。
——据廖育群《岐黄医道》等
材料二
18世纪初,英国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大都由教会或救济院完成,虽然有医生得到政府的公共基金照顾贫民,但法定的医疗政策仍未提出。医疗保健主要还是自由市场和民办组织的事情,但无论教会还是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对穷人来说都是相对有限的。这一时期,人们可能把多数医疗描述为“等级社会的市场”。内科医生得到贵族信任,外科医生是有权有势者的随从,也可能为当地贫穷病人或者伤员提供服务的修补工,药剂师出售药物也附带看病。18世纪后期,医疗制度渐趋完善。政府将改善医疗状况作为完善城市工业经济条件的一项方案。信息传播的改善也使报纸上刊登许多医学专利广告。同时医学也被自然哲学和科学原则为基础的社会有序化所感染,医学开始像牛顿的物理学一样具有确定性。在此基础上私立的医科学校与医科教学制度也被逐步建立。
——摘编自罗伊·波特《剑桥医学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医疗状况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设巫祝,负责驱除疠疫;人们通过表演“傩”戏,取媚神祇。西汉元康二年宣帝诏:“其令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东晋葛洪著《肘后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最早记载天花、恙虫病。《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明代隆庆年间宁国府天花流行,当地医师用人痘接种法进行防疫。英人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于嘉庆十年传入我国,并逐渐取代人症接种法。
——摘编自梁峻《中国古代防疫资鉴》
材料二
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表示:“中方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世卫组织及相关国家通报疫情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多家海外媒体在报道中指出,中国为应对疫情采取的措施快速、高效、有力。德国《世界报》网站刊文指出:“面对紧急形势,中国制度发挥出巨大效力。”
——摘自《人民日报》及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疫情防控措施的变化。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
参考答案
1.B2.D3.D4.C5.B6.B7.B8.C9.B10.A11.B12.B13.C
14.A15.C
16.(1)特点:医院围绕王权而设置;为平民医治的医疗机构相当有限;“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病人是医疗的主体;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
原因:君主专制制度;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儒家思想的影响。
(2)问题:医疗公平的相对缺失;医疗服务忽视弱势群体;医疗专业化程度低;缺乏医疗政策规范。
原因:民主法治的渐趋完善;工业革命的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众传媒及广告业的发展;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重视程度的提高;医学教育的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
17.(1)变化:由通过迷信治疫到医学防疫;由祈祷神灵到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负担;由控疫到防疫;由经验总结转为医学成果;防疫法制化;由国内防疫到吸收国外经验。
(2)疫情防控是人类自古以来就面临的重要任务;影响疫情防控的因素是多元的;应当采用科学手段抗疫;国际社会应当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抗疫;防控疫情要加强立法,提升应对疫情的防控意识;注重舆论宣传,及时发布防控信息;注意协调防控与生产生活的矛盾;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上体现大国担当和制度优势;个人增强卫生健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