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2012年惠安县初中化学科毕业、升学复习教学工作会
我说的主要内容有
中考化学“有效复习”的几点思考
1、我们对中考化学的考点清晰吗?把握的准确吗?
——复习目标要明确。
可以通过研究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题(特别关注“福建省九地市的中考试卷”,尤其是近三年“泉州中考试卷”和“质检卷”),把握好中考动态,了解命题趋势,并结合“化学课程标准”和“泉州市考试说明”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中考化学复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明确中考化学复习的目标,既不降低标准,也不拔高要求。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地复习,迅速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呢?
我的想法是:平时的教学考虑的是素质教育,涉及方方面面,中考复习阶段纯粹是应试教育,即中考考什么,我们就复习什么,要围绕着中考这根指挥棒来做。
在课堂复习之前,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思考:
中考化学“有效复习”的几点思考
2、我们应选择什么方法对考点进行复习?考点落实的效果我们有把握吗?—— 复习方法要有效
常规的复习方法是:先按照复习提纲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学生做提纲上一些练习(精选)→老师讲解练习→阶段测验。
反思:这样复习的缺点是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复习效果往往要打折,有没有更好的复习方法?在复习时,若能结合生动有趣的实验或设置学生熟悉的情景,再进行层层问题设计,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从而激起学生复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添复习内容的新鲜感。
在复习时,对考试说明中的B、C级指标,在课堂上能不能扎实有效过关,考点有没有有效落实,低分人数有没有减少?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复习才算有效果。2011年泉州中考化学试题对于《考试说明》中的C级目标水平的知识内容全部覆盖,B级目标水平的内容覆盖90%,A级目标水平的内容覆盖70%以上。
3、我们要对谁进行复习?学生参与面能有多大?
—— 复习对象要确定
复习教学一定要有针对性,复习要面向差生(至少是中下学生),复习的起点要低,要把复习的任务和内容落实到差生身上,让差生参与到复习过程中来,给差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思维空间,使基础不牢,能力不强,成绩较差的学生能有机会赶上来。 “学会了才有兴趣,学会了才有成就感”,我们唯有针对自己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安排,以学定教,教得好不见得好,学得好才是真正的好!
反思:在复习过程中,说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我们往往都放不开,上着上着,讲得就多了!到后来变成了讲授式的复习教学了。 在复习时我们要“学会等待”!如例题出示后,老师不要着急提示或思路点拨,而是要“耐心长等待”,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积极思维。不要担心,一节课解决的问题不多。更重要是要考虑,这节课是否把问题彻底解决。在复习课上要抓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中考化学有效复习几点思考
4.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资料(导学案)对学生进行复习?复习用的习题是否作了精选?——复习备课要充分
化学习题类型繁多,涉及知识面广,要把所有习题都让学生做一遍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所以我们对复习的习题要进行大胆的筛选,让学生做与中考考点有关的习题,其他的可以不做,这一点对中下生很有效。我们要让学生把有限的时间来做最有用的功,把精力花在刀刃上。 “少而精”的习
题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质量,还可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做完习题,还要及时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因为“万变不离其宗”,考题很多,根本是做不完的,但是,知识点考点不多。
中考化学“有效复习”的几点思考
复习用的练习题、测试题都要严格筛选,要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少,少中求优,提高复习练习的效率。
第一阶段主题复习的顺序是: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
实 验 与 探 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
化学与社会发展
专题复习单元测试
专题复习单元测试
专题复习单元测试
根据在第一阶段主题复习和市、县质检中,学生显露出的知识缺漏,进行有针对性第二阶段专题复习,专题研究、专题训练。
化学用语专题复习(0.7以下)
金属的活动顺序表应用专题复习(泉州中考化学第18题)0.675
实验探究题专题复习 (泉州中考化学第20题)0.615
中考综合模拟检测(2份)
最后3周
4月初至5月底
泉州市中考化学常见考点专题练习
中考综合模拟检测
中考综合模拟检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中考的适应性。在综合模拟题的选择时,力求做到深度、题型、题量、检测时间与中考保持同步,择优引进试卷或自编模拟试卷,按中考要求考试。(可选择各县区质检卷)每次综合测试后,要做好试卷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的评讲,评讲时要注意及时性,讲解时应注意讲思路、讲技巧、讲规律、讲发散,评讲后应让学生自我分析、矫正。
2012年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 探究与实验
目标层次 内 容
初步学习 1.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2.运用简单装置和方法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
3.化学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和过程
初步学会 1.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
2.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5.溶液酸碱性、pH的测定
6.常见物质的检验
实验探究题(泉州中考化学第20题)
考试重点有:
(1)常见物质的检验、溶液酸碱性、pH的测定(特别是酸性、碱性、碳酸盐、
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检验)。
(2)化学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和过程。
(3)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4)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等。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酸
HCl、H2SO4
金属氧化物
如Fe2O3
金属(H前)
如Fe
碳酸盐
如 Na2CO3、CaCO3
CuSO4溶液
CO2
碱
NaOH 、Ca(OH)2
酸碱指示剂
如石蕊、酚酞
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示意图
情景设置
李辉等同学在帮助老师配制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碳酸钠三种无色溶液,并准备好了标签,李辉同学发现标签没有填写完整,请你帮助他们填完标签:(分别写出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一、配制溶液,填写标签:
稀盐酸
5%
石灰水
5%
碳酸钠溶液
5%
发现问题:李辉同学发现石灰水的标签出现“5%”,产生疑问,经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在室温(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165克。
请你通过计算判断,石灰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有无可能是“5%”?
进行实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他们把溶液装瓶后却忘了贴上标签,结果无法识别这三种溶液。如何把它们一一鉴别出来?
二、溶液的鉴别
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小明提议用石蕊试液鉴别这三种溶液。这一方案遭到其他同学的一致反对,原因是 。经过讨论后,同学们认为要经过两步实验才能鉴别出这三种溶液,他们将三种溶液分别编号:A、B、C
第一步:分别取少量三种溶液于三根试管中,分别加入2-3滴的石蕊试液,观察记录现象:
实验现象:
A B C
滴加石蕊试液 变红色 变蓝色 变蓝色
实验结论: 由实验现象做出判断:A是 。
第二步:再取少量稀盐酸分别滴加到另两种(B、C)溶液:
B C
实验现象:
B C
滴加稀盐酸 有气泡 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 由实验现象做出判断:B是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能力提升:不用任何其它试剂,能不能鉴别出这三种溶液?
实验: 将三种溶液两两混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如下:
A C
B 无色气体 白色沉淀
结论:
则A是 溶液,
B是 溶液,
C是 溶液。
鉴别完实验后,李辉同学把上述做鉴别实验第一步两支(B、C)试管内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如下图),他看到废液出现浑浊并呈蓝色,由此产生疑问。
碳酸钠
溶液
紫色石蕊
试液
紫色石蕊
试液
澄清的
石灰水
B C
三、废液成分探究:
【分析】废液出现浑浊,是因为废液中有不溶于水的 (填物质的名称)沉淀物,废液出现蓝色,说明废液呈 (选填:酸、中、碱)性。浑浊的废液如何比较快速变澄清,除去废液中不溶物的操作方法是 (填实验操作名称)。
【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的存在使废液呈碱性?
【进行猜想】
①只有氢氧化钠
②氢氧化钠、碳酸钠
③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④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钙
【交流与讨论】小明认为上述猜想④是不合理,理由是 。
【实验设计】(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猜想②是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的废液进行过滤,再滤液装于试管中,加入 。 猜想②是正确的
(2)若要证明猜想④是正确,你会选用 溶液对过滤后的废液进行实验,预期出现现象是 ,证明猜想④是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四、废液的处理
废液如果呈酸性或碱性,会腐蚀管道,污染水源。须对废液处理,实现绿色排放。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应怎样处理上述实验后的废液才能倒入下水道?
。
20.(18分)小云同学在整理厨房时不小心将一瓶醋打翻,醋洒在火
炉旁的一堆草木灰上,发现有大量的气泡生成。激发了兴趣,于是他
决定与学习小组的同学,对草木灰的成分进
行探究。
[探究活动一]
根据所学酸碱盐知识,同学们猜想草木灰中含有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盐类物质,于是,设计并进行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观察到锥形瓶A内有大量的气泡冒出,试管B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推断:产生的气体中含有 ,试管B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如下结论:草木灰中一定含有 (选填“硫酸盐”
、“碳酸盐”或“硝酸盐”)。
[探究活动二]
资料摘要Ⅰ:
多种金属化合物在灼烧时,产生的火焰呈现各种特殊的颜色,例如下表。
化合物所含金属元素 钙元素 钾元素 铜元素
灼烧产生火焰颜色 砖红色 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片) 绿色
2011年泉州中考
资料摘要Ⅱ:碳酸钾与碳酸钠、碳酸氢钾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相似;碳酸氢钠性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1)同学们认为还必须对草木灰中存在的盐类物质中所含的金属元素进行探究。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取草木灰样品在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到火焰呈 色,由此得出草木灰含有钾元素的结论。
(2)综合上述探究结果,进一步猜测草木灰中含有的钾盐是:
a. KHCO3 b. c. 的混合物。
(3)小红认为上述猜测 是错误的。理由是草木灰经柴草燃烧而成, 。
(4)请你写出上述“探究活动一”中,锥形瓶A内发生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简述草木灰的用途之一:
。
老师指出:草木灰成分复杂,其中所含其它成分的探究有待同学们后续进行。
2011年泉州中考
2010年泉州中考
××泡腾片
主要配料:小苏打、柠檬酸、桔子香料、维生素等
保存方法:××××
20.(20分)上完体育课后,小强同学往一瓶矿泉水中加入一片“泡腾片”(其商标部分内容如右图所示),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片刻成为一瓶可口的饮料,这引发了身边同学的
极大兴趣,于是大家决定对其进行如下的探究:
探究活动一:泡腾片的发泡原理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与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柠檬酸是一种酸。
【进行实验】按右图装置进行实验:
当观察到 时,说明碳酸氢钠会与稀盐酸反应。联想
到已学过的化学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试写出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结论】由实验可知:泡腾片放入水中产生气泡是小苏打与配料中的 反应的结果。
探究活动二: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
【提出问题】NaHCO3和Na2CO3与盐酸反应都会生成CO2,
那两者的热稳定性又如何?
【进行猜想】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差,受热都会发生分解反应。
2010年泉州中考
【设计并进行实验】为验证猜想,同学们设计了下图装置并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
①装有NaHCO3的小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②烧杯C、D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但只有烧杯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充分加热后,大试管中的固体无明显变化,小试管中仍有少量白色固体残留。
【实验结论】NaHCO3受热会分解,生成水、 和一种白色固体,而Na2CO3受热
不分解,因此,以上猜想 (选填“正确”或“错误”)。写出烧杯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
【交流与讨论】根据反应物的组成元素,同学们认为残留的白色固体可能是Na2CO3或NaOH中的一种,为检验该白色固体,小强设计了如下方案:
I.往残留固体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判断白色固体是否为Na2CO3。
II.将残留固体溶于水后,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判断白色固体是否为NaOH。
同学们经过交流讨论一致认为方案II不行,理由是 。
2009年泉州中考
20.(17分)过氧化钠(Na2O2)是呼吸面具中常用的供氧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 学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分,对过氧化钠的供氧原理进行如下实验探究,请你参与。
【探究活动一】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试验
Ⅰ.探究过氧化钠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应
[设计方案并实验]
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C处,观察到木条复燃。继续通入二氧化碳至淡黄色的过氧化钠样品全部变为白色。
[讨论]装置B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
Ⅱ.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固体的成分
[分析] 反应物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有 。
[猜想] 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所得固体中的成分可能含有 (选填
“酸”、“碱”或“盐”)类物质。
2009年泉州中考
[验证猜想]
[结论]综合实验Ⅰ、Ⅱ的结果,并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物一定含有 (填物质名称,下同)和 。
老师提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两种。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探究活动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试验
同学们进行了过氧化钠与水的实验,经检验有氧气生成,并得到一种溶液。请你进一步探究过氧化钠和水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猜想]过氧化钠和水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有 。
[验证猜想] (包括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表达与交流】根据上述两个探究活动的结果,请你简述呼吸面具中过氧化钠提供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 。
2012年泉州中考练习
紫色石蕊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
澄清的
石灰水
碳酸钠
溶液
1.(20分)在化学实验考查中,有一题目是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酸碱性,小红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进行实验】小红同学分别取少量的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装于①、②两支试管中,再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然后观察现象并记录:
试管 实验现象 结论(溶液的酸碱性)
① 色 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
② 变蓝色 碳酸钠溶液呈 性
实验结束后,小红同学将①、②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看到废液出现浑浊并呈蓝色,由此产生疑问。
【分析】废液出现浑浊是因为倒入烧杯中的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发生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 (填物质的名称)沉淀物,而且废液中一定还含有氢氧化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选填: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反应。
【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的存在使废液呈碱性?
【进行猜想】①只有氢氧化钠
②氢氧化钠、碳酸钠
③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钙
④你认为还有可能是 的混合物(写一种猜想)。
【交流与讨论】小明认为上述猜想③是不合理,理由是 。
【实验设计】⑴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猜想②是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的废液进行过滤,再滤液装于试管中,加入 。 猜想②是正确的
2012年泉州中考练习
⑵若要验证猜想④是否正确,你会选用 溶液对过滤后的废液进行实验,预期出现现象是 ,证明猜想④是正确。
【反思拓展】
①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②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应怎样处理上述实验后的废液才能倒入下水道?
。
2012年泉州中考练习
2.(20分)在实验考查中,同学们用到稀盐酸、Na2CO3 、NaOH等溶液。实验结束后,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废液缸中废液的成分和废液的处理进行探究:
【探究活动一】废液的成分探究。
【猜想】废液中除了水和反应后生成的NaCl外,还可能含有:
猜想 ① NaOH; 猜想② HCl ; 猜想③ ;
猜想④Na2CO3 、NaOH ;
猜想⑤Na2CO3 、HCl、 NaOH ;猜想……
【交流与讨论】⑴同学们首先进行分析:废液中为什么一定含有NaCl?
请你说出含有NaCl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⑵小明认为上述猜想⑤是肯定不可能的,理由是 。
⑶对废液的酸碱性进行猜测:废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 性,还可能呈 性。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能与可溶性碳酸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⑴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 废液呈碱性,废液中不含
⑵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
的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废液中含有
⑶将实验操作⑵中所得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用玻璃棒蘸取少量上层清液于
PH试纸上,显色后与比色卡对照。 pH=9 溶液呈 性,
废液中含有
【设计方案并实验】
2012年泉州中考练习
【探究活动二】废液的处理。
【方案与实验】废液如果呈酸性或碱性,会腐蚀管道,污染水源。须对废液处理,实现绿色排放。同学们设计如下方案进行废液的处理和并回收NaCl晶体:往废液缸中的废液滴加少量无色酚酞,一边滴入 溶液,一边搅拌,当废液的颜色刚好由 色变 色时,停止滴加该溶液,这时废液呈中性,可达标排放。同学们认为:把处理后的溶液经过 (填:实验操作名称)可回收到NaCl晶体。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现象,猜想 (填序号)正确。写出实验操作⑵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该反应属于 反应。
【反思与评价】在实验操作⑵中滴加CaCl2溶液 (选填:能、不能)改用稀盐酸,理由是 。
2012年泉州中考练习
③加入试剂Y
②加入试剂X
滤液
滤渣
①加足量的水
操作a
白色固体
有气泡
不变色
3(18分)李兵发现:家里水壶用久之后,内壁常有一层不溶于水的水垢。为了解水垢的成因及成分,并寻找清洗水垢的方法,做了如下实验探究过程,请你参与:
李兵查找资料后得知:自然界中的水中常溶有Ca(HCO3)2等可溶性物质。他提出:
[猜想Ⅰ]:水垢可能是烧开水时Ca(HCO3)2受热时发生分解产生。
为了验证[猜想Ⅰ]是否正确,他做了如右图所示实验。
(1)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口有水珠产生,
B中出现白色浑浊,写出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结束后,试管中有白色固体存在,他将白色固体放入盛
有足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发现仍有白色固体。对白色固体的成分,李兵根据
定律提出:
[猜想Ⅱ]:认为白色固体可能是:
a.CaCO3; b.Ca(OH)2; c.CaCO3和Ca(OH)2的混合物
为了验证[猜想Ⅱ]中哪种情况是正确的,他又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2012年泉州中考练习
试剂X是 ,试剂Y是 。
则[猜想Ⅱ]中 (选填“a”、“b”或“c”)正确。
(3)据此,你认为上述有关水垢形成原因的[猜想Ⅰ]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写出形成水垢的化学方程式:
。
(4)刘豪同学觉得白色固体也可能是CaO,而李兵一下子否定了他的结论,理由是 。
(5)根据以上探究,李兵懂得了水垢的主要成分,他建议家庭清洗水垢时可选用 (选填序号)。
a.食醋 b.食盐水 c.水
2012年泉州中考练习
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K、Ca 、Na 、Mg 、Al 、Zn、Fe、Sn 、Pb 、(H)、Cu、 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生成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金属活动顺序表应用题(泉州中考化学第18题)
考试重点是:利用金属的活动顺序表的有关知识进行金属混合物的除杂或废液处理。
练习:下列反应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请说明理由,能反应的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锌与盐酸: (选填:能、不能)反应,理由是
。 反应时预期出现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铜与与硫酸: (选填:能、不能)反应,理由是 。 反应时预期出现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锌与氯化镁溶液: (选填:能、不能)反应,理由是 。 反应时预期出现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铜与AgNO3溶液: (选填:能、不能)反应,理由是 。 反应时预期出现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铁与硫酸铜溶液: (选填:能、不能)反应,理由是 。 反应时预期出现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Zn与稀盐酸
Cu与稀硫酸
1.(11分)金属锰是合金中常用添加剂。某研究学习小组经过查阅资料发现,锰(Mn)也能排入下列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请将镁和银的元素符号填入下面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相应位置。
K Ca Na Al (Mn) Zn Fe Sn Pb (H) Cu H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⑵实验中有一瓶含CuSO4、MnSO4废液。对该废液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处理,最后要回收MnSO4晶体和铜,根据锰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a. 步骤Ⅰ涉及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滤渣中含有的金属是 和 (填化学式)。
b. 在步骤Ⅱ中选择X时,有一同学提出采用稀硫酸,得到大家的赞同,有关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是 ,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
加入溶液X目的是 。又有一同学提出溶液X
还可采用CuSO4溶液或FeCl2溶液,你认为不行的是 溶液,不行的理由
是 。
c. 从滤液A、B中获取MnSO4晶体的操作方法是 (填实验操作名称)。
——2012年泉州中考练习
2.某课外活动小组通过Internet 网上资料得知:废弃的定影液含有一定量的AgNO3 。他们从摄影店收集到一些废弃的定影液,准备将其中的银以单质的形式全部回收。于是,他们进行了以下的实验活动。 (1) [设计方案] ① 加入比银活泼的金属单质; ② 除去金属混合物中的杂质。 (2) [小组讨论] ① 甲同学认为:向定影液中加入过量的铜粉,则得到的金属混合物含有银和铜;
乙同学认为:向定影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则得到的金属混合物含有银和铁。 你认为: 同学的方案更合理,其原因是: 。
该方案化学方程式为: 。 ② 除去银粉中混有的金属:向金属混合物中加入的试剂是: ,
化学方程式为: 。
(3) [进行实验] 加活泼金属(过量) ① 废弃定影液 ————————— 金属混合物+ 溶液A。 操作a 加试剂(过量) ② 金属混合物 ———————— Ag + 溶液B。 请回答:操作a 是 ,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和 ;溶液B 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
(4) [产品验证]请你设计一种简单方法验证得到的银中是否还有铁粉,方法是
。
——2012年泉州中考练习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