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构成
一、选择题
1.如图是将两铅块用力压在一起,悬挂后加重物也不分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2.对下列生活中的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现象
解释
A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
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
分子之间有空隙
C
春天,柳絮飞扬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一滴水中大约有个水分子
水分子很小
A.A B.B C.C D.D
3.如图,用橡皮帽将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封闭一部分空气。用力向内推动活塞到一定程度后,再难以推动,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
A.物体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B.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空气的密度可以变大 D.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
4.如图,做了酒精倒入水的混合实验后,老师得出结论:总体积变小的原因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到对方分子间隙中去了。小明却认为可能是手指沾上了部分液体,所以总体积变小。要证明小明的想法是错误的,可以进行( )
A.芝麻和黄豆的混合实验 B.水倒入酒精的混合实验
C.酒精和酒精的混合实验 D.黄豆和黄豆的混合实验
5.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特性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操作或现象
分子特性
A
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
分子间有间隙
B
物体的热胀冷缩
分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C
湿衣服晾干
分子是运动的
D
液态水很难压缩
分子间存在斥力
A.A B.B C.C D.D
6.新切的马铃薯片与固体碘、碘溶液、碘蒸气接触,都会变蓝色,这一实验现象说明( )
A.同种分子的质量相同 B.同种分子的体积相同
C.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同种分子运动速率相同
7.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
D.扩散现象不能在固体中发生
8.绿茶是一种很多人喜爱的饮品。泡茶时,会闻到茶的香味,这个现象说明( )
A.分子非常小 B.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D.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9.关于分子,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10.下列现象不能成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证据的是( )
A.在房间里放一瓶打开瓶盖的香水,不久房间内充满了香水的气味
B.打扫房间时,太阳光柱里能看到大量做无规则运动的尘埃
C.把一块方糖放人热水中,一会儿热水就变甜了
D.长期放置煤的墙角处,可以发现墙壁里面都变黑了
11.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芝麻和绿豆混合摇匀后总体积减少,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C.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放在载玻片上展平,在表皮上滴一滴清水,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侧先接触水滴,再缓缓放下
D.要测出一张纸的厚度,我们往往选择先测出100张纸的厚度,这种将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累积变大的测量方法叫累积法
12.下面四个实验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的是( )
A.抽出玻璃板,一段时间后两瓶气体颜色变均匀
B.用力才能把与水面接触的玻璃拉离水面
C.100ml的酒精与100ml的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
D.用力把两铅块紧压,它们会结合起来
13.“热胀冷缩”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从“分子运动” 的观点看,物体受热后膨胀的原因是( )
A.物体内各个分子体积变大
B.分子无觃则振动加快,振动范围增大
C.物体各分子间挤进了空气
D.分子间斥力增大,分子间距离变大
二、填空题
14.扩散现象表明______和_____,这种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15.为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某同学将两只烧杯分别装入热水和冷水,用注射器慢慢地将红墨水注入两杯水的底部,一段时间后,看到两杯水都变成了均匀的红色,且热水变为均匀红色的速度更快。上述实验反应的是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
16.如图所示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系棉线,图(b)是浸过肥皂水并附着肥皂薄膜的铁丝圈。图(c)表示手指轻轻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图(d)表示一侧的有肥皂液薄膜破了,棉线被拉向了另一侧。这说明______。
17.图中,小金将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二氧化氮气体为红棕色),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使两个瓶口贴紧,将会看到______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______;若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做此实验,抽取中间的玻璃板后观察到上述实验现象所需的时间将______(选填“变长”“不变”或“变短”)。
参考答案
1.B
【详解】
分子运动论的内容:①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② 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③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将两铅块用力压在一起,悬挂后加重物也不分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C
【详解】
A、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B、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C、春天柳絮飞扬,柳絮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3.D
【详解】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用橡皮帽将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封闭一部分空气,用力向内推动活塞到一定程度后,再难以推动,此时分子斥力大于引力,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C
【详解】
总体积变小的原因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到对方分子间隙中去了。小明却认为可能是手指沾上了部分液体,所以总体积变小。根据控制变量的原则,要证明小明的想法是错误的,可以进行酒精和酒精的混合实验。该实验与上述实验相比较,操作方法相同,但是相混合的分子种类不同,如果是因为手上沾了部分液体,则混合后体积也应该小于原体积的和,反之,则证明是不同分子混合时,部分子占据原分子的间隔。故选C。
5.B
【详解】
A、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B、物体的热胀冷缩,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而不是分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C、湿衣服晾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D、液态水很难压缩,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很小,分子间存在斥力,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6.C
【详解】
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中均含量碘单质,碘单质中含有相同的碘分子,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说明相同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分子,其化学性质也相同,与分子的质量、体积、运动速率无关,故选C。
7.A
【详解】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A正确;
B.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故B错误;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C错误;
D.任何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8.D
【详解】
泡茶时,可以闻到茶叶特有的清香,是分子热运动(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可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选D。
9.D
【详解】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A错误;
B.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并不是分子间引力的作用,故B错误;
C.尘土飞扬属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故C错误;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
故选D。
10.B
【详解】
A.在房间里放一瓶打开瓶盖的香水,闻到香水味是香水的芳香烃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这是一种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分子是肉眼看不到的,所以扫地时,太阳光柱里能看到大量尘埃在空中飞舞,看到的尘埃不是分子,是一个宏观上的物体,属于机械运动,故B符合题意。
C.把一块糖放入热水中,一会儿热水就变甜了,是糖分子扩散到了水中,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长期放置煤的墙角处,可以发现墙壁里面都变黑了,是分子扩散到墙壁中,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D
【分析】
首先明确每个选项中的探究实例运用的方法,然后确定研究方法不同的选项。
【详解】
A.黄豆与芝麻混合实际上是物质的形态、体积的表现,不涉及分子,像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减小就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A错误。
B.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这一现象只能说明海面是个曲面,不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B错误。
C.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时,应该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然后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放在载玻片上展平,再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是为了避免出现气泡,C错误。
D.比方说要测一张纸的厚度,普通刻度尺无法测量,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积累法,可以先测100张纸的总厚度,然后除以张数,算出一张纸的厚底,这种方法就是累积法,D正确。
故选D。
【点睛】
此题是一道学科综合题,涉及到物理、地理知识及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检验我们运用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C
【详解】
A.抽出玻璃板,一段时间后两瓶气体颜色变均匀。属于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用力才能把与水面接触的玻璃拉离水面,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B不符合题意。
C.100ml的酒精与100ml的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进入到对方的分子间隙中,说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故C符合题意。
D.用力把两铅块紧压,它们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B
【详解】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当物体受热时,获得了能量,从而使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快,分子间距离加大。这样,原来的体积就容纳不下分子的活动了,所以就发生了膨胀,又重新到达新的平衡。而各个分子的大小并没有发生改变。固体物质分子运动缓慢,相互引力较大,受热后膨胀不太明显;液体物质分子运动较快,相互引力较小,受热后膨胀比较明显;而气体分子与分子之间的距离比固体和液体都大,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很小,受热后膨胀很明显。故B符合题意。
14.分子间有间隙 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详解】
[1][2]扩散现象是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15.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
【详解】
[1][2]为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某同学将两只烧杯分别装入热水和冷水,用注射器慢慢地将红墨水注入两杯水的底部,这样可以避免受红墨水下沉的因素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热水中红墨水扩散快,实验反应的是分子的热运动,从而证明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
16.分子间存在引力
【详解】
观察图可知:用手轻轻地碰一下附着肥皂泡棉线的任意一侧,这一侧的肥皂液薄膜破了,棉线被拉向了另一侧,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实验中通过棉线的形变体现分子间存在引力。
17.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 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变长
【分析】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快。
【详解】
[1][2]抽掉玻璃板后,可看到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做此实验,抽取中间的玻璃板后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观察到分子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