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写作指导:《议论性散文的写法》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语文写作指导:《议论性散文的写法》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9 15:4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议论性散文的写法
——中考复习写作指导
环节一:品名篇,导入新课
品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节选,回答问题。
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自惭形秽。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累积至哪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
甚至那句恨不能人人皆知的中国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也让我们在敬仰之余,不知所措。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两句关于人的心灵的描述,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空间的概念。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
人们常常说,安居才能乐业。如今的城里人一见面,就问,你是住两居室还是三居室啊?……喔,两居室窄巴点,三居室虽说也不富余,也算小康了。
身体活动的空间是可以计量的,心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有个基本达标的数值?
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
问题:你知道上面的文字属于什么体裁吗?这类体裁属于什么文体?
议论性散文;是介于散文和议论文之间的文体。
环节二:读例文,体会议论性散文的内涵与特点
例文:青春如诗,歌与桃花(写作话题“阅读与个性”)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简单的字句中,我看到了青春的耀眼夺目。观其行,听其声,嗅其味。如果青春需要探索。那么就一定需要用不同的角度,体会多样的感悟。
最初对于青春的阅读。一定是在那阳光斜射的书桌前,微微发黄的书本上。
如果把唐诗宋词比作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那么,《诗经》就是它最为灿烂肆意的青春。它如同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鲜活于心。这其中的一些诗句。仿佛蕴藏着魔力,一眼望去便被吸引。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阳春三四月满山遍野的,是灼灼的桃花,而在这里,桃花不过是青春的背景。主角是那对青年男女,是人们对于青春、爱情的定义。
偶尔读书读的累了,也会趁着大人还没回家,偷偷地打开电视机,调小音量去追追当时喜欢的电影,电视剧。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电视机里那玩世不恭的声音刚一传出,我们便已猜出这位风流才子的名字——唐伯虎。也许真的是对他太好奇,才会翻看很多的历史文献,然后就真的梦到了他。
嗯。下过雨的小巷,还在滴水的屋檐。迂迂回的石板路,两三行人。我一路慢行,来到了他的竹篱茅舍的旧宅。此时桃花未开之上,点点嫩绿柔红,装扮着这座清简雅居。(语言生动形象)
和影视作品不同。真实的唐寅并没有那么光鲜的结局。但青年时的他的确潇洒飘逸,才华横溢。这就是影像带给我们的另一种乐趣,它将文字魔术般地转变为现实。这位风流才子桃花仙,被演绎得生动有趣,熠熠生辉。他以花为友,笔下的女子,如一束桃花,千姿百态,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的才情被人看中爱惜,大加赞赏……
他爱桃花,自号桃花庵主,他懂桃花,写下了许多关于桃花的诗。桃花在他的手中描摹。仙气自来。不再是流落凡尘的艳丽俗物。也许我们都希望他在历史中的不完美,可以在影视中得到改变。
许多人赞美桃源,寻找桃源,却不知桃源。桃花轻灵、哀婉、凄美而贞烈。时而娇艳,如待嫁少女,时而隐忍如落寞才子。桃花在诗词中一直繁花开谢、绵延不绝,如今,它在以一种更新鲜的方式加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盛开在我们的身边。(抒情)
更新与守旧本是同根同源。时代变了,也将我们汲取知识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立意深,有哲理美)
阅读、悦心,不管是带着墨香的书,还是可看可听的影视剧。只要渴望新知,初心不变,那么你的桃花源便一直在。
讨论:议论性散文的内涵和特点?
内涵:
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
“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特点:
1.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彩和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2.议论性散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个特写镜头,一个个意象,作者的观点、理念就渗透在这些镜头、意象之中,读者要通过这些镜头、意象去感悟作者的观点、理念。整个语段,虽然不乏内在的逻辑,但人物的形象性更为突出,情感也更加强烈。
环节三:搭建议论性散文的结构框架
构架1.
偏“散文”的情感递进式。
议论性散文的结构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严格,它往往以内心感受为线索,感情可以由淡而浓,也可以欲扬先抑,等等。由若干片段描写衔接而成,要求做到规整严正、简洁清晰。
如:前面《青春如诗,歌与桃花》作者就是精心选材,精心构思了一条由淡而浓的线索,使文章感情丰富,血肉丰满。使读者不知不觉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
构架2
:偏“议论”的观点并列式。
议论性散文是“议论”,所以有议论的层次。可以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设问手法起势,进而明确提出符合题意的观点和看法;接着“面例式”(泛例)归纳分论点一,“点例式”(单例)归纳分论点二,“引用式”归纳分论点三;最后以华丽的语言收束全文,并给人以启迪。
例如:“面例式”归纳分论点
(主题:赞扬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提倡抛弃世俗。)桀骜不驯的李白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漂泊,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自己设置的轨道上,不为周遭的一切所牵绊,包括富贵功名——尽管他也曾十分向往功名利禄;而淡泊名利的诗人陶渊明则毅然拒绝了朝廷上的钩心斗角,远离喧嚣,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生活;还有范仲淹选择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辛弃疾选择了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上阵杀敌的人生道路——虽然直到双鬓斑白他仍壮志难酬。无论这些伟人的选择是否高尚,无论最终他们是否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只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选择,就应该义无返顾地走下去。
构架3.典籍掌故串珠式结构。
可以比喻开篇引入话题;
接着比喻过渡,从三角度引三人展开叙述;
第三,深入拓展,引申观点;
最后主旨收尾。
问题:读例文,分析讨论例文是怎样“串珠”的?
例文:
细花闹雨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读这句诗,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讨论展示:
(示例)这篇文章以比喻开篇引入“寂寞”的话题;
接着比喻过渡“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第三,从三角度引纳兰、李煜、陆游三人的经历展开叙述;
第四,面例法延伸;
最后升华拓展到一类人寂寞,主旨收尾。
环节四:写好开头结尾
开头一:修辞(比喻、拟人、设问、引用、排比等)引入法。
例:比喻: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及情感有关。”
——(《天平和七弦琴》)
设问:
“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树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古希腊哲人曾说,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此,面对大千世界,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喜好憎恶往往会影响到对人、对事的看法。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架天平,有个自己的标准,用来衡量周遭的一切。”——(《心中的天平》)
引用:
乌云覆天,暴雨倾盆,当随着波涛飘摇于还浪上的水手看到明亮的灯塔时,是一种转折。怪石嶙峋,绿林莽莽,当青衫的骚客吟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又是一种转折。——(《转折》)
开头二:由现实人生或品评时事或议论抒情开头。
例:人活在世上,是在无数的感情里度过。有人说,一个人的生命是从笑声中开始,又在哭声中结束。这一笑一哭,莫不饱含着浓浓的人情。经透了感情的一生,使生命有了支柱目标,希望。使生命真正的饱满,充实,使人性有了耀眼的光华。
——(《莫让情云遮慧眼》)
开头三: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式。
例:儿子与邻居说了相同的话,富人却持相截然相反的态度,是非的天平需要用理智的手去摆布,莫让感情的砝码左右了你的判断。——(《莫让感情迷了是非眼》)
结尾一:修辞点明主旨式。
例:“个性的张扬,犹如大海的浪花;一滴水是成就不了汹涌的,只有千千万万的浪花聚涌在一起,才能形成钱塘江潮般的汹涌。个性的张扬犹如香山的红叶,一片两片成就不了‘红云几万重’,只有成千上万的叶片才能形成万紫千红的色彩。个性的张扬,只有融入到社会中才有风采。”
——(《飘飞的叶片与大地拥抱》)
结尾二:直接点题深化式。
例:于是学会了为阳光感谢——因为阴晦并非不可能;学会了为平静而索然无味的日子感谢——因为风暴并非不可能;学会了为粗食淡饭感谢——因为饥饿并非不可能;甚至学会了为一张狰狞的面目感谢——因为有一天,我们中间不知谁便要失去这十分脆弱的肉体。
——(张晓风《劫后》)
小练习:
请以“诚信”为话题,运用前面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开头、结尾。
环节五:课堂小结
议论性散文
结构:情感递进、并列观点、一线串珠
开头:开门见山、修辞引题、现象品评
结尾:修辞点明主旨、直接点题深化式
环节六、小试牛刀,写作训练。
作业: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性散文。
材料:
沙滩上撒满了闪亮的贝壳,像是掉了一地的繁星。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捡起了一个贝壳。随手就把它丢弃。她已经寻了一个下午。始终没有找到她心目中她最美,最稀罕的贝壳。篮子里空空的。
要求:运用课堂所学,设计典型的结构,有一个眼前一亮的开头和有分量的结尾。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