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9 17:2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立
学 案
学习目标
1.概述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理解其演变趋势。
2.掌握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内容;归纳汉至唐中枢机构的交化。
3.概括汉至唐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及特点。
探学新知
一、选官制度
1.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
(1)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2)内容
①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②选官内容: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3)影响:
①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全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形成与完善
(1)隋朝——科举制的形成
①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
①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热与完善。
二、三省六部制
1.初步形成
(1)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
(2)概况: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确立与完善
(1)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2)完善:
①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内容
作用
三省
中书省:草拟皇帝诏令
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门下省: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②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③设置政事堂,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3)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赋税制度
1.租调制
(1)时间:魏晋时期
(2)内容: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租庸调制
(1)时间:唐初
(2)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3)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3.两税法
(1)原因:
①主要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②直接原因:解决财政困难。
(2)时间:780年
(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影响:
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③局限性:由于官吏贪腐,在实行过程中,税外加征,增加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深化探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选官方式
盛行时期
选官标准
世官制
夏商周
血缘
军功爵制
秦国、秦朝
军功
察举制
汉朝
德才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出身门第
科举制
隋唐至明清
考试成绩

随堂训练
1.九品中正制创立于公元 220 年。史书有载,阮简因服丧食肉“以致清议,废顿几三十年”。陈朝吏部尚书姚察便说:“观夫二汉求贤,率先经术;近世取人,多由文史。”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 )
A.参考才干、品德做“状” B.形成任人唯亲的小集团
C.阻塞了庶族的上进之路 D.保证了官僚清正和才学
2.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
A.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B.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
C.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
4.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君主制中的三权分立 B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C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D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影响深远
5.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项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6.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这一改革有利于( )
A.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B.保障农民生活富裕
C.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7.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可以看出科举制下,不问家世,自由报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开放性,A项正确。唐宋时期除科举制外,仍然存在恩萌等选官方式,B项错误;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不能体现多样化的特征,C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3.答案:C
解析:汉代察举制选拔人才的依据是才能和品德,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依据的是门第声望,隋唐的科举制依据是通过考试成绩录取人才,C项正确。
4.答案:BD
5.答案:A
解析: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各逞意气”,办事效率低下,合署办公有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A项正确。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权力并没有扩大,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行政效率,不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农民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但并没有减轻农民赋税负担,A项正确,排除C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新的经济因素萌芽出现在明中叶后,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实行之后不再完全依照人丁缴税,就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这就意味着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C项正确。两税法的内容主要涉及农民如何缴纳赋税,与地主的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两税法征收的标准在于“资产”,即实际纳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负担不均的现象,也就不会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两税法征收的标准确实发生了变化,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但并不是完全按财产收税,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