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单元过关检测(二)(含解析)-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单元过关检测(二)(含解析)-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09 16:1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过关检测(二)第3单元海水中的化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鲁教版五四学制)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NaCl溶解度/g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KNO3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A.硝酸钾晶体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可用冷却结晶法提纯硝酸钾
B.4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饱和溶液各100g,含溶质较多的是硝酸钾
C.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温度应该在20℃﹣30℃之间
D.20℃时,将20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70g氯化钠溶液
2.溶液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②酒精溶液是酒精的水溶液的简称,其中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
③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④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
⑤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A.②⑤
B.②④
C.①②
D.③④⑤
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相同温度时,甲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的溶解度
C.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仍是饱和溶液
D.分别将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4.小玲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生活中的物质
B安全常识
C元素与人体健康
D物质的鉴别
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
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
进入陌生溶洞前﹣﹣先做灯火实验
稀释浓硫酸﹣﹣水倒入浓硫酸中
缺铁﹣﹣易引起贫血
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
区别固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水
区分稀盐酸与稀硫酸﹣﹣滴加硝酸钡溶液
A.A
B.B
C.C
D.D
5.下列有关物质用途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稀硫酸清除钢铁表面的铁锈
B.用碳酸氢钠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
C.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D.用硫酸铜和熟石灰制波尔多液
6.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使用等量的同种钙片和白醋开展四组实验,分别测得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选取CO2的浓度从0~8%为研究对象,下列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对比①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B.对比②③,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
C.对比③④,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对比①②③④,④的反应速率最慢
7.下列说法中,后者包含前者的是(  )
A.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B.纯净物、化合物
C.金属氧化物、化合物
D.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8.从海水中制取粗盐的方法是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在盐田中(  )
A.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小
B.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始终不变
C.氯化钠的质量不变
D.水的质量不变
9.侯德榜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将氨碱法和合成氨工艺联合起来,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氨碱法中涉及的反应有:
反应Ⅰ:NaCl+CO2+NH3+H2O═NaHCO3↓+NH4Cl
反应Ⅱ:2NaHCO3Na2CO3+CO2↑+H2O
下列制取少量Na2CO3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取CO2
B.除去CO2中HCl
C.制取NaHCO3
D.
制取Na2CO3
10.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全部溶于水的是(  )
A.BaCl2、NaNO3、MgSO4
B.AgNO3、BaSO4、MgCl2
C.AgCl、CaCO3、Al2(SO4)3
D.ZnSO4、Cu(OH)2、CuSO4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明同学得到了如下关于A、B的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A
35
35.5
36
36.5
37
B
6
10
18
36.5
50
(1)若将B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宜采用的方法是: 
 。
(2)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碳酸钠,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据此你认为表中 
 (填“A”或“B”)物质的溶解度与氯化钠相似。
1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通常情况下,饱和溶液可以通过 
 、 
 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反之,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 
 、 
 、 
 转化成饱和溶液。
13.如图是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
(2)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的溶解度的温度范围 
 。
(3)t2℃时,60g
a的饱和溶液中,含 
 g溶质a。
14.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合理使用会带来环境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主要的化学肥料包括氮肥、磷肥和 
 .
(2)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于7的土壤中生长,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了解柑橘园的土壤环境,采集土样,加水溶解,用pH试纸测得其pH=6,该土壤呈 
 (选填“酸性”、“碱性”或“中性”),改良该柑橘园土壤需加入的物质是 
 (填俗名).
(3)氨气是制取氮肥的主要物质之一,实验室制取氨气是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共热生成氨气、氯化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将氨气通入酚酞试液中溶液变 
 色.
15.食盐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钠
(1)请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总结氯化钠的物理性质有:① 
 色固体,易溶于水,有
② 
 味.
(2)工业上可以通过电解氯化钠溶液制的氢氧化钠、氢气、氯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②该反应前后氯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 
 .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某盐湖地区,当地居民“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如图,夏天晒得的盐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 
 (填“a“或“b“),居民这样做的依据是 
 。
17.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哪些?
18.在t℃时,分别取甲、乙两种固体的溶液,恒温蒸发水分,得到蒸发水的质量(X)与析出晶体质量(Y)的关系如图所示(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
(1)t℃时,在0点乙的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t℃时,甲、乙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 
 乙(填“<”>”或“=”)。
(3)t℃时,甲的溶解度为 
 (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B.根据m、n可计算出:t℃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C.t℃时在甲、乙的饱和溶液中分别蒸发等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
D.t℃时用甲饱和溶液和水配制50g一定浓度的稀溶液时,量取甲溶液时仰视读数,则会使溶液浓度偏大
19.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有:①氮气
②生石灰
③熟石灰
④二氧化硫.回答下列问题(均填序号):
(1)可作干燥剂的是 
 .
(2)能形成酸雨的是 
 .
(3)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4)充入灯泡可延长灯泡使用寿命的是 
 .
20.粗盐中除
NaCl
外还含有
MgSO4
以及泥沙等杂质。提纯粗盐的实验流程如图1:
(1)用托盘天平称量
3.6
g
粗盐时,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左盘,此时应 
 (填序号)。
a.向左盘添加粗盐
b.向右移动游码
c.向左移动游码
d.减少左盘粗盐。
(2)操作①、②依次为图2中的 
 , 
 (填图2序号)。
(3)玻璃棒在蒸发时所起的作用是 
 。
(4)本实验从滤液得到精盐,采用的是蒸发溶剂而不是降温的方法,结合图3说明其原因是 
 。
(5)在温度约 
 ℃时(取整数),MgSO4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结晶出
NaCl
纯度较高。
单元过关检测(二)第3单元海水中的化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鲁教版五四学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NaCl溶解度/g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KNO3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A.硝酸钾晶体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可用冷却结晶法提纯硝酸钾
B.4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饱和溶液各100g,含溶质较多的是硝酸钾
C.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温度应该在20℃﹣30℃之间
D.20℃时,将20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70g氯化钠溶液
【分析】A、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可以用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
B、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时,溶解度越大,含有的溶质质量越大;
C、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判断溶解度曲线的交点的温度范围;
D、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解答】解:A、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硝酸钾晶体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可用冷却结晶法提纯硝酸钾,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氯化钠和硝酸钾饱和溶液各100g,含溶质较多的是硝酸钾,该选项说法正确;
C、20℃﹣30℃之间,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36.0g,小于36.3g,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31.6g,小于45.8g,即两种物质在该温度范围内溶解度可能相同,因此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温度应该在20℃﹣30℃之间,该选项说法正确;
D、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0g,将20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能够溶解18g,可得到68g氯化钠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溶液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②酒精溶液是酒精的水溶液的简称,其中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
③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④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
⑤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A.②⑤
B.②④
C.①②
D.③④⑤
【分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根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相互转化等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①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故错误;
②酒精溶液是酒精的水溶液的简称,其中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
③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不同种溶质是无法比较的,故错误;
④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故正确;
⑤饱和溶液升温后不一定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溶液,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相同温度时,甲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的溶解度
C.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仍是饱和溶液
D.分别将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大于t2℃时,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错误;
B、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相同温度时,甲的溶解度不一定大于乙的溶解度,故B错误;
C、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变成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t1℃、t2℃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升高温度,t1℃﹣﹣﹣t2℃阶段,溶解度变大,所以分别将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玲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生活中的物质
B安全常识
C元素与人体健康
D物质的鉴别
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
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
进入陌生溶洞前﹣﹣先做灯火实验
稀释浓硫酸﹣﹣水倒入浓硫酸中
缺铁﹣﹣易引起贫血
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
区别固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水
区分稀盐酸与稀硫酸﹣﹣滴加硝酸钡溶液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食盐、与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判断.
B、陌生溶洞中可能含有大量的不能供给呼吸的二氧化碳;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碘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两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解答】解:A、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故选项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均正确。
B、陌生溶洞中可能含有大量的不能供给呼吸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可以先做灯火实验以检验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选项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有错误。
C、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故选项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均正确。
D、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分别易溶于水、微溶于水,用水可以鉴别;稀硫酸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与稀盐酸不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均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下列有关物质用途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稀硫酸清除钢铁表面的铁锈
B.用碳酸氢钠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
C.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D.用硫酸铜和熟石灰制波尔多液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解题时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稀硫酸能与氧化铁反应,所以可用稀硫酸清除钢铁表面的铁锈,说法正确;
B.碳酸氢钠受热时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糕点变得松软,所以可用碳酸氢钠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二氧化碳气体,说法错误;
D.农业上,常用硫酸铜和熟石灰制波尔多液,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解答,难度不大。
6.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使用等量的同种钙片和白醋开展四组实验,分别测得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选取CO2的浓度从0~8%为研究对象,下列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对比①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B.对比②③,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
C.对比③④,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对比①②③④,④的反应速率最慢
【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结合图象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解答】解:A、从图象对比①③可看出,①③其他条件相同,只有温度不同,在相同时间内,①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③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由此说明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A正确;
B、从图象对比②③可看出,钙片的形状不同,温度不同,因此无法比较;故B错误;
C、从图象对比③④可看出,③④其他条件相同,只有钙片的形状不同,在相同时间内,③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④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由此说明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故C正确;
D、从整个图象可看出,在相同时间内④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最小;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体主要考查了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度不大。
7.下列说法中,后者包含前者的是(  )
A.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B.纯净物、化合物
C.金属氧化物、化合物
D.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分析】A、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B、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C、根据氧化物是化合物中的一种,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两者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B、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前者包含后者,故选项错误。
C、氧化物是化合物中的一种,金属氧化物是化合物中的一种,后者包含前者,故选项错误。
D、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中的一种,前者包含后者,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明确常见化学概念的特征,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从海水中制取粗盐的方法是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在盐田中(  )
A.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小
B.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始终不变
C.氯化钠的质量不变
D.水的质量不变
【分析】在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溶剂不断减少,溶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大.
【解答】解:A.人们常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在此过程中随着水分的蒸发,溶液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且饱和后不再改变,故错误;
B.人们常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在此过程中随着水分的蒸发,溶液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且饱和后不再改变,故错误;
C.人们常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在此过程中水分蒸发,氯化钠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D.人们常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在此过程中水分蒸发,水的质量减少,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海水晒盐的原理(利用了蒸发结晶的原理)、溶液组成的改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侯德榜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将氨碱法和合成氨工艺联合起来,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氨碱法中涉及的反应有:
反应Ⅰ:NaCl+CO2+NH3+H2O═NaHCO3↓+NH4Cl
反应Ⅱ:2NaHCO3Na2CO3+CO2↑+H2O
下列制取少量Na2CO3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取CO2
B.除去CO2中HCl
C.制取NaHCO3
D.
制取Na2CO3
【分析】A、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
C、根据将饱和氨盐水不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固体和氯化铵,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图中实验,长颈漏斗的末端没有伸入集气瓶的底部,会造成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氯化氢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但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图中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错误,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将饱和氨盐水不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固体和氯化铵,图中所示装置,操作正确,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氨碱法制取纯碱的原理、实验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全部溶于水的是(  )
A.BaCl2、NaNO3、MgSO4
B.AgNO3、BaSO4、MgCl2
C.AgCl、CaCO3、Al2(SO4)3
D.ZnSO4、Cu(OH)2、CuSO4
【分析】碱的溶解性规律:碱溶钾钠钡钙微;盐的溶解性规律: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盐酸盐中不溶氯化银;硫酸盐中不溶硫酸钡;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碱的溶解性规律:碱溶钾钠钡钙微;盐的溶解性规律: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盐酸盐中不溶氯化银;硫酸盐中不溶硫酸钡;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A、BaCl2、NaNO3、MgSO4均易溶于水,故选项正确。
B、AgNO3、MgCl2均易溶于水,BaSO4难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C、Al2(SO4)3易溶于水,AgCl、CaCO3难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D、ZnSO4、CuSO4均易溶于水,Cu(OH)2难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常见物质的水溶性,熟记常见盐的溶解性规律是解答本题关键.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明同学得到了如下关于A、B的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A
35
35.5
36
36.5
37
B
6
10
18
36.5
50
(1)若将B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宜采用的方法是: 降温结晶 。
(2)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碳酸钠,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据此你认为表中 A (填“A”或“B”)物质的溶解度与氯化钠相似。
【分析】(1)根据A、B的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表,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进行分析解答。
(2)夏天晒盐,是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夏天温度高,水分蒸发快,氯化钠易结晶析出,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A、B的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表,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一般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
(2)夏天晒盐,是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夏天温度高,水分蒸发快,氯化钠易结晶析出,表中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A物质的溶解度与氯化钠相似。
故答案为:(1)降温结晶;(2)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通常情况下,饱和溶液可以通过 加入溶剂 、 升高温度 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反之,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 加入溶质 、 蒸发溶剂 、 降低温度 转化成饱和溶液。
【分析】根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考虑。
【解答】解: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一般方法是加入溶剂或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加入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故答案为:加入溶剂;升高温度;加入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点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中的要点: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是否能继续溶解;要了解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3.如图是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
(2)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的溶解度的温度范围 >t1℃ 。
(3)t2℃时,60g
a的饱和溶液中,含 20 g溶质a。
【分析】(1)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的溶解度,a的位置应在c的上方,进行分析解答。
(3)t2℃时,a的溶解度为50g,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的溶解度,a的位置应在c的上方,t1℃时两者的溶解度相等,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的溶解度的温度范围是>t1℃。
(3)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含义是t2℃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a50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形成饱和溶液150g,则t2℃时,60ga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a的质量为
50g20g。
故答案为:
(1)减小;
(2)>t1℃;
(3)20。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点、线、面和交点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合理使用会带来环境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主要的化学肥料包括氮肥、磷肥和 钾肥 .
(2)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于7的土壤中生长,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了解柑橘园的土壤环境,采集土样,加水溶解,用pH试纸测得其pH=6,该土壤呈 酸性 (选填“酸性”、“碱性”或“中性”),改良该柑橘园土壤需加入的物质是 熟石灰(或消石灰) (填俗名).
(3)氨气是制取氮肥的主要物质之一,实验室制取氨气是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共热生成氨气、氯化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将氨气通入酚酞试液中溶液变 红 色.
【分析】(1)氮磷钾元素是作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含有氮磷钾元素的肥料分别称为氮肥、磷肥和钾肥,
(2)根据pH的数值可以确定土壤的酸碱性,从而确定加入的物质的种类,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依据给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的条件即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化学肥料包括氮肥、磷肥和钾肥,所以本题答案为:钾肥;
(2)土壤的pH=6,则
该土壤呈酸性,需加入碱性物质改良土壤的酸性,常用的物质是氢氧化钙,此物质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所以本题答案为:酸性,熟石灰(或消石灰);
(3)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共热生成氨气、氯化钙和水,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本题答案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红.
【点评】本题考查了酸碱盐的有关知识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
15.食盐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钠
(1)请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总结氯化钠的物理性质有:① 白 色固体,易溶于水,有
② 咸 味.
(2)工业上可以通过电解氯化钠溶液制的氢氧化钠、氢气、氯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2NaCl+2H2O2NaOH+H2↑+Cl2↑ ,②该反应前后氯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 由﹣1变成0 .
【分析】(1)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化合价规定为零.
【解答】解:(1)氯化钠是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有咸味.
故填:白;咸.
(2)电解氯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钠、氢气、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H2↑+Cl2↑;
反应前氯化钠中氯元素化合价是﹣1,反应后氯气中氯元素化合价是0.
故填:2NaCl+2H2O2NaOH+H2↑+Cl2↑;由﹣1变成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某盐湖地区,当地居民“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如图,夏天晒得的盐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 
 (填“a“或“b“),居民这样做的依据是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 。
【分析】根据溶解度受影响的大小,选择结晶的操作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结晶时一般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结晶时一般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
【解答】解:“夏天晒盐”是因为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夏天气温高,水分蒸发快,食盐易结晶析出,故夏天晒得的盐是氯化钠,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b。
故答案为:
b;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结晶的原理(蒸发结晶、降温结晶)、适用范围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哪些?
【分析】大多数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常用的方法有: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增加硝酸钾、恒温蒸发溶剂、降低温度等方法.
故答案为:增加硝酸钾、恒温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大多数物质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取三种方法: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降低温度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在t℃时,分别取甲、乙两种固体的溶液,恒温蒸发水分,得到蒸发水的质量(X)与析出晶体质量(Y)的关系如图所示(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
(1)t℃时,在0点乙的溶液是 不饱和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t℃时,甲、乙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 < 乙(填“<”>”或“=”)。
(3)t℃时,甲的溶解度为  (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 (填序号)。
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B.根据m、n可计算出:t℃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C.t℃时在甲、乙的饱和溶液中分别蒸发等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
D.t℃时用甲饱和溶液和水配制50g一定浓度的稀溶液时,量取甲溶液时仰视读数,则会使溶液浓度偏大
【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液质量可以判断温度变化时析出晶体质量的大小;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解答】解:(1)蒸发一定质量的水后,乙才析出晶体,说明t℃时,在0点乙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故填:不饱和。
(2)由图中信息可知,蒸发饱和溶液中相等质量的水时,乙析出晶体质量比甲大,因此t℃时,甲、乙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小于乙。
故填:<。
(3)设甲的溶解度为x,根据题意有:m:n=100g:x,x。
故填:。
(4)A.图中是恒温蒸发溶剂和析出晶体质量的关系,不能判断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根据m、n可计算出t℃时甲的溶解度,因此可以计算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该选项说法正确;
C.t℃时在甲、乙的饱和溶液中分别蒸发等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小于乙,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t℃时用甲饱和溶液和水配制50g一定浓度的稀溶液时,量取甲溶液时仰视读数,会导致量取的体积偏大,则会使溶液浓度偏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AC。
【点评】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19.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有:①氮气
②生石灰
③熟石灰
④二氧化硫.回答下列问题(均填序号):
(1)可作干燥剂的是 ② .
(2)能形成酸雨的是 ④ .
(3)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③ .
(4)充入灯泡可延长灯泡使用寿命的是 ① .
【分析】生石灰能够吸收水,常常用作干燥剂;
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一种重要物质;
熟石灰显碱性,能够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常用作保护气.
【解答】解:(1)生石灰能吸收水,故可用作干燥剂的是生石灰.故填:②.
(2)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故能形成酸雨的是二氧化硫.故填:④.
(3)熟石灰显碱性,能够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故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熟石灰.故填:③.
(4)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常用作保护气,故充入灯泡可延长灯泡使用寿命的是氮气.故填: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解答时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然后再根据物质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定物质的用途.
20.粗盐中除
NaCl
外还含有
MgSO4
以及泥沙等杂质。提纯粗盐的实验流程如图1:
(1)用托盘天平称量
3.6
g
粗盐时,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左盘,此时应 d (填序号)。
a.向左盘添加粗盐
b.向右移动游码
c.向左移动游码
d.减少左盘粗盐。
(2)操作①、②依次为图2中的 C , A (填图2序号)。
(3)玻璃棒在蒸发时所起的作用是 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
(4)本实验从滤液得到精盐,采用的是蒸发溶剂而不是降温的方法,结合图3说明其原因是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
(5)在温度约 70 ℃时(取整数),MgSO4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结晶出
NaCl
纯度较高。
【分析】利用托盘天平可以称量物质的质量;
玻璃棒用途:搅拌、引流、转移物质等;
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
【解答】解:(1)用托盘天平称量
3.6
g
粗盐时,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左盘,3.6g,说明粗盐质量超过了此时应减少左盘粗盐。
故填:d。
(2)操作①、②依次为图2中的C(溶解),A(蒸发)。
故填:C;A。
(3)玻璃棒在蒸发时所起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故填: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本实验从滤液得到精盐,采用的是蒸发溶剂而不是降温的方法,原因是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故填: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5)由图中信息可知,在温度约70℃时,MgSO4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结晶出
NaCl
纯度较高。
故填:70。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