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单元过关检测(一)(含解析)-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单元过关检测(一)(含解析)-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09 16:1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过关检测(一)第3单元海水中的化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鲁教版五四学制)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某湖水中溶有大量的物质A和B,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所示,据此对表格中的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40
60
80
100
A质量/g
35.7
35.8
36.0
36.6
37.3
38.4
39.8
温度/℃
0
10
20
30
……
90
B质量/g
7.1
12.5
21.5
38.8
……
43.9
A.此湖水在清澈时是纯净物
B.若要获得湖中的A物质,较适宜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C.冬季更易从湖中捞得B物质
D.在气温相同时,A的溶解度始终大于B的溶解度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多种
D.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5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50℃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采用降温的方法
D.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
4.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有错误的一组是(  )
A.除杂的方法
B.化学物质中的“三”
粗盐提纯﹣溶解、过滤、蒸发
木炭粉中混有铁粉﹣用磁铁吸引
CO2中混有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
C.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D.化学物质与俗名
点燃可燃性气体﹣先验纯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先做灯火实验
稀释浓硫酸﹣将浓硫酸倒入水中
固体二氧化碳﹣干冰
氧化钙﹣生石灰
氢氧化钠﹣纯碱
A.A
B.B
C.C
D.D
5.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会变蓝色
检验水
B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干燥氧气
C
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反应
除铁锈
D
氢氧化钠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吸收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6.碳酸钠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盐,它的俗名是(  )
A.纯碱
B.小苏打
C.火碱
D.烧碱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化学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复分解反应前后,组成各物质的所有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不变
D.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8.如图是恒温下模拟海水晒盐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饱和溶液
B.乙可能是饱和溶液
C.丙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D.丁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丙
9.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创立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化肥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图1是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图2是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除水外,能够循环利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NaCl溶液
B.制碱过程中首先析出的是碳酸氢钠,因为相同条件下,它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
C.50℃时,向100g水中加入55g氯化铵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为155g
D.侯氏制碱法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原料利用率
10.下列物质在水中都不能溶解的一组是(  )
A.MgCl2、CaCO3、Mg(OH)2
B.AgCl、Ca(OH)2、Na2CO3
C.AlCl3、Fe(OH)3、Ba(NO3)2
D.Cu(OH)2、ZnCO3、AgCl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结晶方法有两种:从硝酸钾溶液中获得硝酸钾晶体用 
 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通常用 
 的方法.
12.已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现有常温下氢氧化钙不饱和溶液,如何将其转化为饱和溶液,写出三种方法① 
 ;② 
 ;③ 
 。
13.根据如图所示的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15℃时,KNO3和NaCl中溶解度较大的是 
 ;
(2)10℃时,向100g水中加入30g
KNO3,充分溶解:
①所得溶液在10℃时是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蒸发掉50g水后(温度仍为10℃),与溶液共存的KNO3
晶体的质量约为 
 g;
(3)将由40g
KNO3和10g
NaCl组成的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再向该烧杯中倒入100g
40℃的水,充分搅拌,当温度降低到10℃时,析出的晶体是 
 。
14.在H、O、C、S、Cl、Na、Ca七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用语.
(1)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
(2)碱溶液中都含有的离子: 
 ;
(3)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
(4)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化合物: 
 (任填一个)
15.2017年5月全国多地出现“臭脚盐”,这类食盐可能因含有硫化氢(H2S)等物质而产生气味。外观与普通食盐无异,但用手搓或稍加热即可闻到脚臭味。
(1)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中的阴离子: 
 。
(2)硫化氢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 
 价。
(3)如图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x= 
 ,相对原子质量为 
 。
(4)同学们归纳总结了以下鉴别普通食盐和“臭脚盐”的方法,其中一定可行的是 
 。
A.看外观B.看包装C.加热闻气味D.加入研钵内研磨,闻气味。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运城盐湖被称为中国的“死海”,含盐量极高,其主要成分为MgSO4和NaCl,两物质的溶解度如表所示.随着温度的变化,该盐湖会析出不同的物质,水温在10℃左右开始析出NaCl在0℃时开始析出MgSO4.
温度
0℃
10℃
20℃
30℃
MgSO
22.0
28.2
33.7
38.9
NaCl
35.7
35.8
36.0
36.3
(1)据如表可知,10℃时,MgSO4的溶解度比NaCl的小,但NaCl先析出的原因是 
 .
(2)模拟盐湖结晶的过程如图:
x的质量为 
 ,溶液a开始有晶体析出的温度范围是 
 ,溶液b中的溶质是 
 .
17.有一杯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可采用 
 、 
 、 
 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18.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M点表示的意义是 
 。
(2)t1℃时,把20g物质a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是 
 g溶液。
(3)t1℃时,物质c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结果精确至0.1%),配制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的大小关系是 
 。
19.我们在初中化学里学过的一些物质,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现有C、H、O、N、Na五种元素,选择适当的元素填写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各写一个):
(1)可用作食品的保护气 
 ;(2)清洗炉具的洗洁剂中的碱 
 ;
(3)汽水中含有的一种酸 
 ;(4)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盐 
 ;
20.通过海水制得的某粗盐中除含有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及泥沙等杂质。将固体粗盐样品加适量的水溶解,依次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1)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
(2)写出除去CaCl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过滤除去沉淀后,向滤液中再加入稍过量的稀盐酸的作用是什么? 
 。
单元过关检测(一)第3单元海水中的化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鲁教版五四学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某湖水中溶有大量的物质A和B,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所示,据此对表格中的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40
60
80
100
A质量/g
35.7
35.8
36.0
36.6
37.3
38.4
39.8
温度/℃
0
10
20
30
……
90
B质量/g
7.1
12.5
21.5
38.8
……
43.9
A.此湖水在清澈时是纯净物
B.若要获得湖中的A物质,较适宜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C.冬季更易从湖中捞得B物质
D.在气温相同时,A的溶解度始终大于B的溶解度
【分析】A、某湖水中溶有大量的物质A和B,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A和B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某湖水中溶有大量的物质A和B,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若要获得湖中的A物质,较适宜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选项说法错误。
C、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冬季温度低,B物质易结晶析出,更易从湖中捞得B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A和B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表,在气温相同时,A的溶解度不是始终大于B的溶解度,如温度大于40℃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结晶的方法、A与B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多种
D.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分析】A、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B、根据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C、根据溶液中的溶质考虑;
D、根据溶液可以有颜色考虑。
【解答】解:A、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说法错误;
B、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说法错误;
C、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多种,说法正确;
D、溶液不一定是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知道溶液的特点,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
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5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50℃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采用降温的方法
D.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
【分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大小解答;
B、根据50℃时A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C、根据C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趋势及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分析解答;
D、根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及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100%分析解答。
【解答】解:
A、5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正确;
B、50℃时A的溶解度是50g,所以把50
g
A放入50
g水中最多溶解25g,能形成75
g
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25g:75g=1:3,正确;
C、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正确;
D、AB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50℃将至20℃时,AB析出晶体,依然是饱和溶液,此时B的溶解度大于A,C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此时ABC的溶解度大小关系B>A>C,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可知:降温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并能结合选项灵活分析解答问题。
4.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有错误的一组是(  )
A.除杂的方法
B.化学物质中的“三”
粗盐提纯﹣溶解、过滤、蒸发
木炭粉中混有铁粉﹣用磁铁吸引
CO2中混有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
C.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D.化学物质与俗名
点燃可燃性气体﹣先验纯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先做灯火实验
稀释浓硫酸﹣将浓硫酸倒入水中
固体二氧化碳﹣干冰
氧化钙﹣生石灰
氢氧化钠﹣纯碱
A.A
B.B
C.C
D.D
【分析】对于知识整理题目,由于接触的信息较多,所以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每个选项中特别明显的内容的处理,要通过排除来解答,不要一一阅读和分析.如:D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化钙﹣﹣生石灰,氢氧化钠﹣﹣纯碱,由于纯碱是碳酸钠而非氢氧化钠,所以该选项是错误的.通过一点就否定掉D选项.
【解答】解:A、盐提纯﹣﹣溶解、过滤、蒸发,木炭粉中混有铁粉﹣﹣用磁铁吸引,CO2中混有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盐的简单提纯可以采用溶解、过滤、蒸发的形式,若进行除去其他可溶性杂质,就需要进一步操作。木炭中含有的铁粉,由于铁粉能够被磁铁所吸引,所以可以用该办法分离。CO2中混有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由于是CO2中混有CO,要除去CO气体,所以要采用非气体的物质,能够和CO反应,且不能和CO2反应,生成物是CO2,所以用氧化铜能够将杂质除去。正确;
B、三大化石燃料﹣﹣煤、天然气、石油,三种碳素钢﹣﹣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要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正确;
C、制取气体﹣﹣先检查气密性,稀释浓硫酸﹣将浓硫酸倒入水中,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先用“灯火试验”。安全是实验或者生活必须注意强调的事情。注意类似的操作注意事项的目的和意图,从而更利于问题的解答。检验气密性是为保证能够顺利制的相应气体,稀释浓硫酸﹣将浓硫酸倒入水中,因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而灯火实验是要检验对应环境中氧气是否能够支持人的正常呼吸。正确;
D、固体二氧化碳﹣﹣干冰,氧化钙﹣﹣生石灰,氢氧化钠﹣﹣纯碱。纯碱是碳酸钠而不是氢氧化钠。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时要注意对题目的准确理解,解答时可以注意是否有解题的技巧,另外就是平时学习中多归纳总结,对比和联想,这样更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会变蓝色
检验水
B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干燥氧气
C
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反应
除铁锈
D
氢氧化钠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吸收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分析判断。
【解答】解:A、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会变蓝色,可以用来检验水,故A对应关系正确;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来干燥氧气,故B对应关系不正确;
C、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来除铁锈,故C对应关系不正确;
D、氢氧化钠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来吸收二氧化碳,故D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6.碳酸钠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盐,它的俗名是(  )
A.纯碱
B.小苏打
C.火碱
D.烧碱
【分析】A.依据纯碱的化学名称分析;
B.依据小苏打化学名称分析;
C.依据火碱的化学名称分析;
D.依据烧碱的化学名称分析。
【解答】解:A.纯碱的化学名称为碳酸钠,故A正确;
B.小苏打化学名称为碳酸氢钠,故B错误;
C.火碱的化学名称为氢氧化钠,故C错误;
D.烧碱的化学名称氢氧化钠,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常见物质俗称,主要利用物质的俗称来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化学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复分解反应前后,组成各物质的所有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不变
D.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会生成碳酸钠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进行分析;
B、根据单质的概念进行分析;
C、根据复分解反应前后,组成各物质的所有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不变进行分析;
D、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判断.
【解答】解:A、有盐和水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会生成碳酸钠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错误。
B、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物质,故错误;
C、复分解反应只是相互交换成分,反应前后,组成各物质的所有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不变,故正确;
D、由氧化物的定义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KClO3,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中和反应、单质、复分解反应以及氧化物的概念理解等方面的知识,考查面广,难度不大.
8.如图是恒温下模拟海水晒盐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饱和溶液
B.乙可能是饱和溶液
C.丙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D.丁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丙
【分析】根据甲溶液变化为乙溶液,没有晶体析出,乙转化成丙后析出晶体,丙转化成丁后析出晶体,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甲溶液变化为乙溶液,溶液的质量减小,没有晶体析出,说明甲烧杯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乙转化成丙后析出晶体,不能判定乙溶液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丙溶液中有晶体析出,一定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丙和丁形成的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恒温下模拟海水晒盐的过程示意图,熟练掌握饱和溶液的特征、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创立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化肥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图1是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图2是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除水外,能够循环利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NaCl溶液
B.制碱过程中首先析出的是碳酸氢钠,因为相同条件下,它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
C.50℃时,向100g水中加入55g氯化铵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为155g
D.侯氏制碱法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原料利用率
【分析】A.根据流程图信息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来分析;
C.根据氯化铵的溶解度来分析;
D.根据侯氏制碱法的优点来分析。
【解答】解:A.由工艺流程图可知,该过程中除水外,能够循环利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NaCl溶液,选项说法正确;
B.因为相同条件下,它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所以制碱过程中首先析出的是碳酸氢钠,选项说法正确;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0g,所以在该温度下,向100g水中加入55g氯化铵充分搅拌,只能溶解50g氯化铵,得到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50g,选项说法错误;
D.由工艺流程图可知,侯氏制碱法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原料利用率,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制“碱”的方法与原理以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等,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下列物质在水中都不能溶解的一组是(  )
A.MgCl2、CaCO3、Mg(OH)2
B.AgCl、Ca(OH)2、Na2CO3
C.AlCl3、Fe(OH)3、Ba(NO3)2
D.Cu(OH)2、ZnCO3、AgCl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溶解性和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简单记忆方法解答即可.
【解答】解:A、氯化镁易溶于水,错误;
B、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碳酸钠易溶于水,错误;
C、氯化铝、硝酸钡易溶于水,错误;
D、这三种物质都不能溶于水,正确;
故选:D。
【点评】记住常见的物质的溶解性记忆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结晶方法有两种:从硝酸钾溶液中获得硝酸钾晶体用 降温结晶 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通常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
【分析】结晶是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水(或者两种可溶性且溶解度变化差别大的固体)的一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它是根据固体物质从溶液里析出晶体的原理,通过蒸发或者降温的方法将其中的固体物质分离出来.
【解答】解:从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一般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得晶体,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可用降温结晶法分离.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一般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可用蒸发结晶法分离.
故答案为:降温结晶;蒸发结晶.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已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现有常温下氢氧化钙不饱和溶液,如何将其转化为饱和溶液,写出三种方法① 升高温度 ;② 蒸发水 ;③ 加氢氧化钙 。
【分析】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情况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①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温,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能使氢氧化钙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②蒸发溶剂,至有氢氧化钙析出,能使氢氧化钙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③加氢氧化钙,能使氢氧化钙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故填:①升高温度;②蒸发水;③加氢氧化钙。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大多数物质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取三种方法: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改变温度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根据如图所示的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15℃时,KNO3和NaCl中溶解度较大的是 NaCl ;
(2)10℃时,向100g水中加入30g
KNO3,充分溶解:
①所得溶液在10℃时是 饱和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蒸发掉50g水后(温度仍为10℃),与溶液共存的KNO3
晶体的质量约为 20 g;
(3)将由40g
KNO3和10g
NaCl组成的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再向该烧杯中倒入100g
40℃的水,充分搅拌,当温度降低到10℃时,析出的晶体是 KNO3 。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可以进行有关溶解度的计算;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由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可知,15℃时,KNO3和NaCl中溶解度较大的是NaCl;
(2)由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KNO3的溶解度是20g,向100g水中加入30g
KNO3,充分溶解,只能溶解20g:
①所得溶液在10℃时饱和溶液;
②蒸发掉50g水后(温度仍为10℃),剩余的水中只能溶解10g,与溶液共存的KNO3晶体的质量约为30g﹣10g=20g;
(3)由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可知,KNO3和NaCl的溶解度分别20g、35.8g,将由40g
KNO3和10g
NaCl组成的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再向该烧杯中倒入100g
40℃的水,充分搅拌,当温度降低到10℃时,析出的晶体是KNO3。
故答为:(1)NaCl;(2)①饱和;②20g;(3)KNO3。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在H、O、C、S、Cl、Na、Ca七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用语.
(1)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Ca(OH)2 ;
(2)碱溶液中都含有的离子: OH﹣ ;
(3)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NaHCO3 ;
(4)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化合物: HCl或H2SO4(合理答案均可) (任填一个)
【分析】根据常用酸碱盐的性质和组成、用途并结合题意分析解答:熟石灰显碱性,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碳酸氢钠;酸性溶液可使石蕊变红.
【解答】解:(1)熟石灰显碱性,可以通过酸碱中和来改良酸性土壤;
故答案为:Ca(OH)2;
(2)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故答案为:OH﹣;
(3)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因此常用作发酵粉;
故答案为:NaHCO3;
(4)酸性溶液可使石蕊变红,如稀盐酸、稀硫酸、碳酸等;
故答案为:HCl或H2SO4(合理答案均可).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一些酸、碱、盐的性质、组成及用途,并考查了化学式的书写,要求同学们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
15.2017年5月全国多地出现“臭脚盐”,这类食盐可能因含有硫化氢(H2S)等物质而产生气味。外观与普通食盐无异,但用手搓或稍加热即可闻到脚臭味。
(1)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中的阴离子: Cl﹣ 。
(2)硫化氢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 ﹣2 价。
(3)如图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x= 8 ,相对原子质量为 22.99 。
(4)同学们归纳总结了以下鉴别普通食盐和“臭脚盐”的方法,其中一定可行的是 CD 。
A.看外观B.看包装C.加热闻气味D.加入研钵内研磨,闻气味。
【分析】(1)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2)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3)钠原子核外电子数是11个,第一层有2个,第二层由8个,第三层有1个;
(4)根据“臭脚盐”的性质可以选择鉴别方法。
【解答】解:(1)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中的阴离子是氯离子,氯离子可以表示为Cl﹣。
故填:Cl﹣。
(2)硫化氢中氢元素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硫元素的化合价是﹣2。
故填:﹣2。
(3)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8,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
故填:8;22.99。
(4)A.看外观无法区分食盐和臭脚盐;
B.看包装无法区分食盐和臭脚盐;
C.加热时食盐无明显现象,臭脚盐会产生脚臭味,该方法可以鉴别食盐和臭脚盐;
D.加入研钵内研磨时,食盐无明显现象,臭脚盐会产生脚臭味,该方法可以鉴别食盐和臭脚盐。
故填:C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运城盐湖被称为中国的“死海”,含盐量极高,其主要成分为MgSO4和NaCl,两物质的溶解度如表所示.随着温度的变化,该盐湖会析出不同的物质,水温在10℃左右开始析出NaCl在0℃时开始析出MgSO4.
温度
0℃
10℃
20℃
30℃
MgSO
22.0
28.2
33.7
38.9
NaCl
35.7
35.8
36.0
36.3
(1)据如表可知,10℃时,MgSO4的溶解度比NaCl的小,但NaCl先析出的原因是 物质结晶不仅与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有关,而且还与溶液中该物质的浓度有关,湖水中氯化钠的浓度较高 .
(2)模拟盐湖结晶的过程如图:
x的质量为 8g ,溶液a开始有晶体析出的温度范围是 10℃﹣20℃ ,溶液b中的溶质是 氯化钠和硫酸镁 .
【分析】(1)10℃时MgSO4的溶解度比NaCl的溶解度小,只考虑的溶解度,物质结晶还与浓度有关.(2)根据在30℃和0℃氯化钠和硫酸镁的溶解度考虑
【解答】解:(1)NaCl溶解度大而先析出,是因物质结晶不仅与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有关,而且还与溶液中该物质的浓度有关,湖水中氯化钠的浓度较高;
(2)在30℃氯化钠和硫酸镁的溶解度分别是36.3g、38.9g,所以100g水中加入30g的氯化钠、硫酸镁,都能溶解且属于不饱和溶液,降温到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7g,仍然是不饱和溶液,不会析出晶体;硫酸镁的溶解度变为22g,所以会析出晶体:30g﹣22g=8g;因为硫酸镁在100g水中溶解了30g,当硫酸镁的溶解度小于30g时才会析出晶体,所以硫酸镁的溶解度小于30g的温度是10℃﹣20℃;溶液b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硫酸镁两种物质.
故答案为:(1)物质结晶不仅与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有关,而且还与溶液中该物质的浓度有关,湖水中氯化钠的浓度较高;(2)8g;10℃﹣20℃;氯化钠和硫酸镁.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的方法及选择,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及性质差异为解答的关键,注意把握习题中的信息及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题目难度不大.
17.有一杯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可采用 加溶质 、 蒸发溶剂 、 升温 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分析】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属于不饱和,也就是说还能继续溶解溶质,所以可以加入溶质变为饱和溶液,或者通过蒸发溶剂即减少溶剂来达到饱和状态,改变温度要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与温度的关系进行分析.
【解答】解: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所以加入溶质可以达到饱和,由于不饱和溶液中溶剂多,溶质少,所以可以通过蒸发溶剂变为饱和溶液,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升高温度可变为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加溶质、蒸发溶剂、升温.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来说不饱和到饱和需要:加入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由饱和溶液到不饱和溶液方法是: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18.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M点表示的意义是 t2℃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2)t1℃时,把20g物质a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是 60 g溶液。
(3)t1℃时,物质c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16.7% 。(结果精确至0.1%),配制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的大小关系是 a=c>b 。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形成溶液的质量;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图中M点表示的意义是:t2℃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把20g物质a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只能溶解10g的晶体,形成的是60g溶液;
(3)t1℃时,c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物质c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00%≈16.7%;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配制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的大小关系是
a=c>b。
故答案为:(1)t2℃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60;
(3)16.7%;
a=c>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9.我们在初中化学里学过的一些物质,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现有C、H、O、N、Na五种元素,选择适当的元素填写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各写一个):
(1)可用作食品的保护气 N2 ;(2)清洗炉具的洗洁剂中的碱 Na2CO3 ;
(3)汽水中含有的一种酸 H2CO3 ;(4)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盐 NaHCO3 ;
【分析】氮气常用作食品保护气,碳酸钠具有清洗油污的作用,汽水属于碳酸饮料,含有的酸为碳酸,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的盐需和胃酸反应,此盐可以为碳酸氢钠.
【解答】解:(1)食品中的保护气可以是氮气,所以本题答案为:N2;
(2)碳酸钠具有清洗油污的作用,此物质具有碱性,所以本题答案为:Na2CO3;
(3)汽水中的酸为碳酸,所以本题答案为:H2CO3;
(4)碳酸氢钠可以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所以本题答案为:NaHCO3.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0.通过海水制得的某粗盐中除含有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及泥沙等杂质。将固体粗盐样品加适量的水溶解,依次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1)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引流 。
(2)写出除去CaCl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过滤除去沉淀后,向滤液中再加入稍过量的稀盐酸的作用是什么? 除去滤液中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
【分析】根据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过滤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加碳酸钠要放在加氯化钡之后,可以将过量的钡离子沉淀,最后再用盐酸处理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碳酸钠溶液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完全反应后,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1)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3)向滤液中再加入稍过量的稀盐酸的作用是除去滤液中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故答案为:
(1)引流;
(2)CaCl2+Na2CO3═CaCO3↓+2NaCl;
(3)除去滤液中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了粗盐提纯中离子的除杂,除去多种杂质离子时,要考虑除杂的顺序、后面加入的试剂要能除去前面加入的过量的试剂。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