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一)第4单元金属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鲁教版五四学制)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为了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将一定质量的锌粉和银粉加入Cu(NO3)2溶液中,充分反应,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滤液中可能含有Ag+
B.滤渣中可能含有单质锌
C.滤液中一定含有Cu2+
D.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铜
2.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下列对金属的利用不是由金属活动性决定的是( )
A.曾青得铁化为铜(古代湿法炼铜原理)
B.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C.用铝合金制作高层建筑的门窗框架
D.古代金银制品能保存至今
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将空气中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火焰由黄色变为蓝紫色
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为1:2
D.打磨后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柴在氧气中能燃烧,所以氧气具有可燃性
B.铝是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就能和氧气反应,所以铝的抗腐蚀性能很差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
D.家庭电路中发生短路时保险丝会熔断,所以保险丝熔断一定是发生了短路
5.如图所示,用“W”型玻璃管进行微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黑色粉末变为红色
B.a处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
D.该装置的药用量很少,所以尾气可以不需要处理
6.化学小组为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方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由实验乙可得出金属活动性:Cu>Ag
B.只由实验甲、乙可得出金属活动性:Al>Cu>Ag
C.只由实验甲、丙可得出金属活动性:Al>Cu>Ag
D.实验甲中的Al2(SO4)3溶液改为Al(NO3)3溶液也能完成实验
7.对A、B、C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实验研究过程如下:(1)取大小相等的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A、C表面出现红色物质,B表面没有现象。(2)A物质的盐溶液不能用C制品的容器盛放。则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A>C>B
B.C>A>B
C.C>B>A
D.A>B>C
8.下列关于金属材料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
A.铝制品表面应常用钢丝球擦洗
B.可用铁桶盛放硫酸铜溶液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C.焊锡的熔点低,常用来焊接金属
D.铝在地壳中含量少,所以铝的利用比铁晚
9.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在软水中加入肥皂水会产生较多的泡沫
B.将镁条放入稀硫酸中,有大量气泡产生
C.黄铜片和铜片互相刻划,铜片上留下的痕迹比黄铜片上的浅
D.将一氧化碳通入灼热的氧化铁,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
10.为验证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以下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将Cu、Ag分别放入MgSO4溶液中
B.将Mg、Cu分别放入AgNO3溶液中
C.将Mg放入CuSO4溶液中,再将Cu放入AgNO3溶液中
D.将Mg、Cu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再将Mg放入AgNO3溶液中
11.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时都应该先通入气体后加热,防止发生爆炸
B.两者都可以通过观察黑色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乙实验中一定要先停止通CO再熄灭加热用的酒精灯
D.甲无尾气处理装置而乙有,是因为一氧化碳有毒而氢气无毒
12.化学小组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时,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方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实验甲可知金属活动性:Al>Cu
B.由实验乙可知金属活动性:Cu>Ag
C.丙中铜丝表面没有明显变化
D.实验甲中的CuSO4溶液改为CuCl2溶液不能完成本实验探究
13.某些化学小组设计了验证Fe、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四种方案,各个方案选用的试剂如下,其中不可行的是( )
A.Fe、CuSO4溶液、Ag
B.FeCl2溶液、Cu、AgNO3溶液
C.Ag、CuSO4溶液、FeSO4溶液
D.Fe、Cu、AgNO3溶液、盐酸
14.某金属加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废液含有少量硝酸银和硝酸铜,为回收利用资源和防止污染,该厂向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不含锌
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和锌
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可能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15.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镁、铁、锌、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其中金属均已打磨,且形状、大小相同;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用量也相同)。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通过实验①和③的反应剧烈程度,可以判断出镁和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通过实验②的反应现象,可以判断出铜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通过上述三个实验,能判断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D.实验②铁片表面有铁锈可以先用稀盐酸清洗,反应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6.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材料。
(1)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填化学符号)。
(2)人们习惯上把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统称为“五金”,在“五金”顺序中把金属
的位置移到最后,正好符合由弱到强的顺序。
(3)下列不属于合金的是
(填字母序号)
A.青铜
B.氧化铁
C.不锈钢
D.生铁
(4)在潮湿环境中久置的铜器,其表面会发生锈蚀,生成“铜绿”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试写出铜生锈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
。
17.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金属活动性。
(1)若要证明锌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X溶液可选用
,其现象为
。
(2)若X溶液为少量氯化铜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待充分反应后,取出锌片,放入金属M,观察到M表面有黑色固体析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Zn、Cu、M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
。
18.为探究铝、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同学选用了下列药品进行实验,其中可行的是
(填字母)。
A.铝丝、铜丝、氯化镁溶液
B.铝丝、铜丝、硫酸铜溶液
19.将铝片投入稀硫酸中,起初没有明显现象,说明在投入之前铝片已经发生
(填化学方程式)。
20.将一定量的Mg投入到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则滤渣中可能含有
,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反应后滤液的质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写出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一)第4单元金属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鲁教版五四学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为了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将一定质量的锌粉和银粉加入Cu(NO3)2溶液中,充分反应,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滤液中可能含有Ag+
B.滤渣中可能含有单质锌
C.滤液中一定含有Cu2+
D.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铜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铜>银,锌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银不与硝酸铜反应,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加入的锌过量,所以把铜全部置换出来,滤渣中含有铜和过量的锌,滤液中含有硝酸锌。
A、银与硝酸铜不反应,滤液中不可能含有Ag+,故A错;
B、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含有锌,故B错;
C、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加入的锌过量,所以把铜全部置换出来,滤液中不含有Cu2+,故C错;
D、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加入的锌过量,所以把铜全部置换出来,滤渣中含有铜和过量的锌,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
2.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下列对金属的利用不是由金属活动性决定的是( )
A.曾青得铁化为铜(古代湿法炼铜原理)
B.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C.用铝合金制作高层建筑的门窗框架
D.古代金银制品能保存至今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曾青得铁化为铜,是利用了铁的活动性大于铜,故A正确;
B、用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是利用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故B正确;
C、用铝合金制作门窗框架是利用其密度小、强度大的性质等,不是利用了金属活动性,故C错误;
D、由金属活动顺序表可知金银的活动性很弱,性质比较稳定,通常情况下不和氧气发生反应,能较长时间保存,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
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将空气中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火焰由黄色变为蓝紫色
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为1:2
D.打磨后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分析】A、根据硫粉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将空气中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火焰由淡蓝色变为蓝紫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为2:1,且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打磨后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硫酸铝溶液和铜,会观察到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物质颜色的变化、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柴在氧气中能燃烧,所以氧气具有可燃性
B.铝是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就能和氧气反应,所以铝的抗腐蚀性能很差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
D.家庭电路中发生短路时保险丝会熔断,所以保险丝熔断一定是发生了短路
【分析】A、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
B、根据铝的性质分析;
C、根据催化剂的特性分析;
D、根据保险丝的作用分析。
【解答】解:A、火柴在氧气中能燃烧,所以氧气具有助燃性,故A说法不正确;
B、铝是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就能和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了致密的氧化铝的薄膜,阻止了反应进一步进行,所以铝的抗腐蚀性能很强,故B说法不正确;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故C说法正确;
D、家庭电路中发生短路时保险丝会熔断,所以保险丝熔断一定是发生了断路,不是短路,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人体主要考查了教材中的基础的知识,难度不大,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即可分析解答。
5.如图所示,用“W”型玻璃管进行微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黑色粉末变为红色
B.a处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
D.该装置的药用量很少,所以尾气可以不需要处理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结合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实验的现象、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a处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一氧化碳具有毒性,能污染环境,为防止污染空气,尾气不经处理不能直接排放,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也可以用气球收集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反应原理、实验现象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化学小组为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方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由实验乙可得出金属活动性:Cu>Ag
B.只由实验甲、乙可得出金属活动性:Al>Cu>Ag
C.只由实验甲、丙可得出金属活动性:Al>Cu>Ag
D.实验甲中的Al2(SO4)3溶液改为Al(NO3)3溶液也能完成实验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来分析。
【解答】解:A、由实验乙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铜丝表面会有银白色物质出现,可知金属活动性:Cu>Ag,故正确;
B、由实验甲将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丝表面会有红色物质出现,可知金属活动性:Al>Cu,故正确;
C、由实验甲将铜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无变化,同样可知金属活动性:Al>Cu,由实验丙将铝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铝丝表面有银白色金属析出,可得出,金属活动性:Al>Ag,但不能比较铜和银的活动性,故不正确。
D、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实验甲中的Al2(SO4)3溶液改为Al(NO3)3能完成本实验探究,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同学们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设计实验,去验证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
7.对A、B、C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实验研究过程如下:(1)取大小相等的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A、C表面出现红色物质,B表面没有现象。(2)A物质的盐溶液不能用C制品的容器盛放。则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A>C>B
B.C>A>B
C.C>B>A
D.A>B>C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可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1)取大小相等的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A、C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B没有现象,说明了金属的活动性是A、C大于B;(2)A物质的盐溶液不能用C制品的容器盛放,说明了C的金属活动性大于A.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的大小是:C>A>B。
故选:B。
【点评】同学们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设计实验,去验证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8.下列关于金属材料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
A.铝制品表面应常用钢丝球擦洗
B.可用铁桶盛放硫酸铜溶液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C.焊锡的熔点低,常用来焊接金属
D.铝在地壳中含量少,所以铝的利用比铁晚
【分析】A、根据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合金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人类利用金属的历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防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用钢丝球擦洗铝制品,会破坏氧化铝薄膜,不能用钢丝球擦洗铝制品,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不能用铁桶盛放硫酸铜溶液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焊锡的熔点低,常用来焊接金属,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以铝的利用比铁晚,是因为铝的金属活动性较强、冶炼难度大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合金的性质、人类利用金属的历史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在软水中加入肥皂水会产生较多的泡沫
B.将镁条放入稀硫酸中,有大量气泡产生
C.黄铜片和铜片互相刻划,铜片上留下的痕迹比黄铜片上的浅
D.将一氧化碳通入灼热的氧化铁,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
【分析】A、根据软水的检验方法分析回答;
B、根据镁与稀硫酸的反应分析回答;
C、根据合金的硬度一般大于纯金属的硬度分析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现象分析判断。
【解答】解:A、在软水中加入肥皂水会产生较多的泡沫,故A现象描述正确;
B、将镁条放入稀硫酸中,由于生成了氢气,所以有大量气泡产生,故B现象描述正确;
C、由于黄铜片的硬度大于铜片,所以黄铜片和铜片互相刻划,铜片上留下的痕迹比黄铜片上的深,故C现象描述错误;
D、将一氧化碳通入灼热的氧化铁,氧化铁被还原成了铁,所以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故D现象描述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是判断反应现象的基础知识。
10.为验证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以下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将Cu、Ag分别放入MgSO4溶液中
B.将Mg、Cu分别放入AgNO3溶液中
C.将Mg放入CuSO4溶液中,再将Cu放入AgNO3溶液中
D.将Mg、Cu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再将Mg放入AgNO3溶液中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否合理,可根据“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进行分析判断,通过分析方案所能得到的结论,确定是否能得出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解答】解:A、将Cu、Ag分别放入MgSO4溶液中,都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是镁>铜、镁>银,但无法确定铜和银的活动性强弱,故该方案不合理。
B、Mg丝、Cu丝均能与AgNO3溶液,说明了活动性是镁>银、铜>银,但无法确定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故该方案不合理。
C、镁与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镁>铜;Cu与AgNO3溶液反应置换出银,说明了活动性铜>银,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是镁>铜>银,故该方案合理。
D、将Mg丝、Cu丝分别放入稀盐酸中,镁丝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丝不反应,说明了金属活动性是镁>氢>Cu;再将Mg放入AgNO3溶液中,镁能置换出银,说明了金属活动性是镁大于银,但不能比较铜和银的活动性强弱,故该方案不合理。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时都应该先通入气体后加热,防止发生爆炸
B.两者都可以通过观察黑色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乙实验中一定要先停止通CO再熄灭加热用的酒精灯
D.甲无尾气处理装置而乙有,是因为一氧化碳有毒而氢气无毒
【分析】A、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可能会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氢气和一氧化碳均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实验时要防止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环境,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气和一氧化碳均具有可燃性,实验时都应该先通入气体后加热,防止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气和一氧化碳均具有还原性,均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两者都可以通过观察黑色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C、乙实验中一定要先熄灭加热用的酒精灯再停止通CO,以防止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环境,甲无尾气处理装置而乙有,是因为一氧化碳有毒而氢气无毒,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等)、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化学小组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时,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方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实验甲可知金属活动性:Al>Cu
B.由实验乙可知金属活动性:Cu>Ag
C.丙中铜丝表面没有明显变化
D.实验甲中的CuSO4溶液改为CuCl2溶液不能完成本实验探究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实验甲中打磨后的铝丝能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说明金属活动性:Al>Cu,说法正确;
B、实验乙中铜丝能与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说明金属活动性:Cu>Ag,说法正确;
C、实验丙中铜不与硫酸铝反应,故铜丝没有明显变化,说法正确;
D、实验甲中的CuSO4溶液改为CuCl2溶液也能完成本实验探究,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其意义进行。
13.某些化学小组设计了验证Fe、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四种方案,各个方案选用的试剂如下,其中不可行的是( )
A.Fe、CuSO4溶液、Ag
B.FeCl2溶液、Cu、AgNO3溶液
C.Ag、CuSO4溶液、FeSO4溶液
D.Fe、Cu、AgNO3溶液、盐酸
【分析】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金属与酸反应,二是通过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先根据现象判断是否反应,根据反应情况判断金属活动性,最后进行综合得出结论。
【解答】解:A、铁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得出金属活动性铁大于铜,银不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得出金属活动性铜大于银,能验证Fe、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故A正确。
B、铜不能置换出氯化亚铁中的铁,但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说明金属活动性是铁大于铜,铜大于银。能验证Fe、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故B正确。
C、银不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硫酸亚铁中的铁,能得出铁、铜的活泼性大于银,不能比较铁、铜的活泼性。故C错误。
D、通过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能与盐酸反应,得出铁的活泼性大于铜;通过铜能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说明金属活动性是铜大于银。能验证Fe、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思路和方法,恰当运用对比的分析方法是解题的前提。
14.某金属加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废液含有少量硝酸银和硝酸铜,为回收利用资源和防止污染,该厂向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不含锌
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和锌
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可能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排在铜和银的前边,可以和硝酸银及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银和铜以及硝酸锌,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体产生,说明剩余的固体中无锌.
【解答】解: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体产生,说明固体中一定不含锌,锌在与硝酸银和硝酸铜反应时,首先和硝酸银反应,所以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如果锌正合适,则一定含有银和铜;因为“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所以锌不会过量。分析AB选项,发现AB都错误;锌在与硝酸银和硝酸铜反应时,都生成硝酸锌,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由于锌的量不固定,所以滤液中是否含硝酸银和硝酸铜不能确定,分析CD选项,发现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金属与混合盐溶液的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15.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镁、铁、锌、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其中金属均已打磨,且形状、大小相同;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用量也相同)。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通过实验①和③的反应剧烈程度,可以判断出镁和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通过实验②的反应现象,可以判断出铜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通过上述三个实验,能判断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D.实验②铁片表面有铁锈可以先用稀盐酸清洗,反应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解答】解:A、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通过实验①和③的反应剧烈程度,可以判断出铁和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选项说法正确。
B、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通过实验②的反应现象,铁片的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说明活动性铁>铜,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实验①和③,均能产生气泡,且①产生气泡的速率快,说明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即Mg>Zn>H;由实验②,铁片的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说明活动性铁>铜,无法确定铁和镁、锌的金属活动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片表面有铁锈可以先用稀盐酸清洗,两者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6.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材料。
(1)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填化学符号)。
(2)人们习惯上把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统称为“五金”,在“五金”顺序中把金属 铁 的位置移到最后,正好符合由弱到强的顺序。
(3)下列不属于合金的是
(填字母序号)
A.青铜
B.氧化铁
C.不锈钢
D.生铁
(4)在潮湿环境中久置的铜器,其表面会发生锈蚀,生成“铜绿”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试写出铜生锈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 2Cu+O2+CO2+H2O=Cu2(OH)2CO3 。
【分析】(1)根据地壳里元素的含量分析;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分析回答;
(3)根据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分析判断;
(4)根据铜生锈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2)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人们习惯上把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统称为“五金”,在“五金”顺序中把金属铁的位置移到最后,正好符合由弱到强的顺序。
(3)青铜属于铜合金,不锈钢、生铁属于铁合金,氧化铁是铁的化合物,不是合金;
(4)由题意可知,碱式碳酸铜[Cu2(OH)2CO3],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铜生锈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2Cu+O2+CO2+H2O=Cu2(OH)2CO3。
故答案为:(1)Al.(2)铁。(3)B.(4)2Cu+O2+CO2+H2O=Cu2(OH)2CO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的性质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17.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金属活动性。
(1)若要证明锌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X溶液可选用 稀盐酸 ,其现象为 锌的表面有气泡生成 。
(2)若X溶液为少量氯化铜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CuCl2═ZnCl2+Cu ;待充分反应后,取出锌片,放入金属M,观察到M表面有黑色固体析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Zn、Cu、M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 M、Zn、Cu 。
【分析】(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进行分析解答。
(2)若X溶液为少量氯化铜溶液,锌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锌溶液和铜,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要证明锌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X溶液可选用稀盐酸,其生成氯化锌溶液和氢气,现象为:锌的表面有气泡生成。
(2)若X溶液为少量氯化铜溶液,锌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锌溶液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CuCl2═ZnCl2+Cu,说明锌比铜活泼。
待充分反应后,取出锌片,放入金属M,观察到M表面有黑色固体析出,说明M能将锌置换出来,则得出Zn、Cu、M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M、Zn、Cu。
故答案为:(1)稀盐酸(或稀硫酸);锌的表面有气泡生成。
(2)Zn+CuCl2═ZnCl2+Cu;M、Zn、Cu。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8.为探究铝、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同学选用了下列药品进行实验,其中可行的是
(填字母)。
A.铝丝、铜丝、氯化镁溶液
B.铝丝、铜丝、硫酸铜溶液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否合理,可根据“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进行分析判断,通过分析方案所能得到的结论,确定是否能得出铝、铜的活动性顺序。
【解答】解:A、铝丝、铜丝均不能与氯化镁溶液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镁>铝,镁>铜,但无法确定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故该方案不合理。
B、铝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铝溶液和铜,说明了活动性铝>铜,故该方案合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9.将铝片投入稀硫酸中,起初没有明显现象,说明在投入之前铝片已经发生 4Al+3O2=2Al2O3 (填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铝与氧气的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分析回答。
【解答】解:由于铝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铝,将铝片投入稀硫酸中,起初没有明显现象,说明在投入之前铝片已经发生的反应是:4Al+3O2=2Al2O3。
故答案为:4Al+3O2=2Al2O3。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铝的性质和方程式的书写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20.将一定量的Mg投入到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则滤渣中可能含有 Cu ,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Cu(NO3)2、Mg(NO3)2 ,反应后滤液的质量 变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写出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g+2AgNO3=Mg(NO3)2+2Ag 。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据此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由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Mg>Cu>Ag。将一定量的Mg投入到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镁和银,当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镁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了硝酸镁和铜。由题意可知,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说明了溶液中含有硝酸铜,镁没有剩余,可能镁与硝酸铜发生了反应,所以滤渣中可能含有Cu;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Cu(NO3)2、Mg(NO3)2。由于每24份质量的镁能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每24份质量的镁能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反应后滤液的质量变小,一定发生的反应是镁与硝酸银的反应,化学方程式:Mg+2AgNO3=Mg(NO3)2+2Ag。
故答案为:Cu;Cu(NO3)2、Mg(NO3)2;变小;Mg+2AgNO3=Mg(NO3)2+2Ag。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了解其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