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本
2.搜集有关汉武帝、相关人才及其措施的资料
3.编演历史剧:《朝堂辩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
2.通过分析推恩令的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观察、思考和理解能力。
3.通过比较秦汉时期对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以及两次削藩,培养学生客观、正确的历史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结合史料,采用史料实证、观看视频、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动手体验、合作探究、讲故事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产生心灵的共振。
2.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讨论探究能力、多元思维能力。
3.通过解读珍贵的史料,将课堂内容纵向延伸,既锻炼学生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史方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通过迁移教学法,挖掘事件的逻辑关系,营造一种开放立体、生动活泼的课堂格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知汉武帝经过半个世纪的经营,使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使西汉王朝达到全盛,也使中华民族开始以“汉人”的称谓走向世界。
2.
通过印象汉武帝,学习汉武帝作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宽阔胸襟;培养实事求是、是非分明的情感态度。
3.明确一个道理:经济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
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盐铁官营、北击匈奴等措施及影响。
教学难点:能正确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正确评价汉武帝。
【教授方法】
1.动手画图法、历史情景剧、设置悬念法、讲故事法、情境创设法、探究式教学、合作讨论、内外迁移法等。
2.教材整合:根据汉武帝采取措施的时间顺序,重新整合教材,即思想—政治—经济—军事四个篇章,依次体现汉武帝收心、收权、收财、开疆,从而使得中央获得各个方面的高度认同,即大一统。
【学习方法】
1.史论结合:阅读原始文字、图片资料,获得有效信息,依据史实,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2.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汉武帝、董仲舒及道家、法家代表人物,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教学过程】第
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引入新课】:视频导入,概说汉武帝。就是他在位时,为中华民族开启了一段凝心聚力、昂扬进取的青葱岁月!
二、【授课过程】:他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也继承了一堆棘手的问题。万里江山千钧担,他能否担得起来呢?
第一篇
取一瓢饮构建信仰(收心)
1.【教师】出示:少年天子汉武帝的内心独白及董仲舒的同频共振。
【学生】解读他郁闷的原因?并思考解决措施。
2.【教师】若水三千,取哪一瓢饮呢?
【学生】历史剧表演《朝堂辩论》:各家学派阐述自己的观点,汉武帝选定儒家。
根据剧情和预习,回答:剧中的“董公”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教师】展示材料,解释“罢黜”的含义;并解读董仲舒的忠君守礼思想。
【学生】看材料理解:儒家在此时受到青睐的原因?得出结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4.【学生】自学课本,回答汉武帝鼓励读书人只学“儒术”的措施;阅读材料,体会并说出读书人为何会心甘情愿只学“儒术”的秘密。得出结论:从此儒学成为国家一手构建的官方信仰。
【教师】展示材料:这项措施对后世帝国制度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孔子的地位演变,折射儒学在
2000多年中的发展历程。配以表情包及视角拓展,生动说明其地位的起伏以及在今天的价值。
【学生】得出结论:从此,中华帝国就有了国家意识形态,也有了恒定的核心价值。
5.【教师】展示诗词材料:对比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生】分析:由结果的不同,引出两者方法的不同。齐读:顾颉刚的经典解读进行总结。(过渡):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实现了思想一统,这是一种心灵的凝聚,为将来的政治一统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第二篇温柔一刀强干弱枝(收权)
1.【教师】展示图形和文字材料,比较西汉初年的中央和封国的实力;以及封国的越轨行为、豪强地主的分庭抗礼行为。
【学生】分析:汉朝初年中央面临哪些危机?
2.【教师】以贾谊的比喻,说明当时政治局势的病态。
【学生】探究:治疗弊病的可行方案;观看视频,深刻体会主父偃“推恩令”的治病原理和奥妙。
3.【教师】提供历史情境和“推恩”的规则。
【学生】拿起笔来,动手画一画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的过程。一学生上前在黑板上画。
【教师】采访该生几个问题,为后面体会推恩令的妙处,埋下伏笔;再以分蛋糕打比方,说明经过推恩令,诸侯国的危险指数已是若有若无了。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与汉景帝的削藩比较,汉武帝的“推恩令”妙在何处?运用刚才画的示意图,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得出结论:“推恩令”是“温柔一刀”。5.【教师】故事解析:汉武帝随后的酹金夺爵,基本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6.【学生】材料解读:刺史制度;阅读《六条问事》体会:汉武帝加强皇权的后续措施。
(过渡):通过温柔一刀,汉武帝实现了政治的一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政治的一统需要经济一统的物质支撑。
第三篇
国家垄断藏富于国(收财)
1.【学生】阅读材料,说出:汉武帝的窘迫之处?
【教师】展示材料:地方富商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以及他们对中央的态度。2.【学生】材料解读,说出他们控制经济命脉的主要手段以及对社会、对国家造成的影响?
3.【教师】展示材料:汉武帝“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其设计者。
【学生】解读材料体现的措施并与课本措施对应;将视野延伸。
4.【教师】图片介绍五铢钱、政府介入盐铁的生产与销售情况。总结:这些措施,等于开启了经济的国家垄断,使国家的财富由社会向中央转移。(过渡):经济的一统,为大规模地反击匈奴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
第四篇
攘夷靖边扬威异域(开疆)
1.【学生】观看视频:一封塞外来信。引出冒顿的统一与嚣张。
【教师】展示吕后的回信。就此介绍屈辱的和亲政策。
2.【学生】阅读一份誓言:小刘彻对当年问题的回复。就誓言分析出当初吕后忍辱的原因。【教师】那他实现诺言了吗?讲述卫青、霍去病的故事。
【学生】观看视频:漠北战役,说出战役的名称和影响,体会战争的惨烈,反思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
【教师】展示一封挑战书:说明汉武帝兑现了他当年的诺言。
3.【学生】齐读:一份面向世界的公告:“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体会这是以后中华民族面对外敌时的强大信念!
4.
【教师】借此留下草蛇灰线:丝绸之路及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小结·拓展·反思·评价
1.【教师】汉武帝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央获得了思想、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高度认同,从而巩固了大一统的王朝。从此,“大一统”成为一种拥有无限向心力的概念;一种积极开拓的气魄。
2.【学生】据材料解读:汉武帝时出现大一统局面的主客观原因?以史为鉴:这些因素,能给今天的国家建设及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哪些借鉴?
3.【教师】引导评价汉武帝:展示史学家班固和司马光的评价;再展示现代人的评价;再听老师的引导评价。
【学生】阅读图文材料:多面体的汉武帝形象和评价人物的几条原则,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眼中的汉武帝形象。思考并写成小论文,题目自拟。
三、【结语升华】: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汉武帝以其雄才大略,内强皇权,外服四夷,使“汉”这个朝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使“汉”这个字,成为了中华民族神圣的文化图腾。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