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阅读理解训练
?
1.
课内阅读。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简述选文的主要内容。
(2)“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句话应用(???)的语气朗读。
A.平淡无奇
B.疑惑不解
C.无奈、愤怒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外国人能霸占一块地方横行。
(4)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5)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作为青少年一代,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
2.
阅读。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慎重?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挽救)出来呢?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明亮)回答。
(1)用“√”画出文中括号里使用恰当的词语。
(2)选文中加点的“这个问题”指的是________。文中把“这个问题”比作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3)联系全文说说,周恩来为什么会做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
?
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光耀门楣:________
为之一振:________
(2)认真读选文,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晰——(________)???坚定——(________)???崛起——(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朗读时要读出________的语气。
(4)“抱负”指远大的志向、理想。请用“抱负”造句。
(5)文中的各位同学对魏校长问题的回答有什么不同?
(6)“有志者当效此生”中的“此生”指的是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这位同学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7)在21世纪的今天,作为青少年一代,你读书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仔细思考后写下来。
?
4.
阅读。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bēi?
bèi)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chénɡ?
chěnɡ))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用“\”划去文中加点字不恰当的读音。
(2)短文中两次出现“这个问题”,第一个是指________;第二个是指________。
(3)选择一个句子填入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并说明理由。
①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②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选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短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为________而读书,因为________________?
5.
读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长期不演戏,没有经济来源,又要养家,梅兰芳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但是,(
?)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
??)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这句话表现了梅兰芳先生怎样的精神?
?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她是个文静而沉思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
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温和
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
振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坚
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1)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词。(搜
收)________集
(温和
柔和)________的声调
(震动
振动)________全世界
(坚
艰)________苦
(2)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淘汰:________。
②交口称赞:________。
(3)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己试着回答。
(4)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①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理由是什么?
②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
③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
7.
课外阅读。
?????
???童年笨事——追屁(节选)
????
????赵丽宏?
????????如果回想一下,每个人儿时都会做过一些笨事,但做笨事并不一定是笨人,聪明人和笨人的区别在于:聪明人做了笨事之后会改,并且从中悟出一些道理,而笨人则屡错屡做,永远笨头笨脑地错下去。
????????我小时候笨事也做得不少,现在想起来还会忍不住发笑。
????????五六岁的时候,我有个奇怪的嗜好:喜欢闻汽油的气味。而汽油味中,我最喜欢闻汽车排出的废气。有一次跟哥哥出去,他发现我不停地用鼻子吸气,便问:“你在做什么?”我回答:“我在追汽车放出来的气。”哥哥大笑道:“这是汽车在放屁呀,你追屁干吗?”哥哥和我一起在马路边前俯后仰地大笑了好一阵。
????????笑归笑,可我的怪嗜好依旧未变,还是爱闻汽车排出来的气。一次,一辆摩托车停在我家弄堂口。我想,如果离那排气管近一点,一定可以闻得很过瘾。当摩托车的主人准备发动时,我动作敏捷地趴到地上,将鼻子凑近排气管的出口处等着。摩托车的主人当然没有发现身后有个小孩在地上趴着,只见他的脚用力踩动了几下,摩托车呼啸着箭一般蹿了出去。而我呢,趴在路边几乎昏倒。
????????那一瞬间的感觉,我永远不会忘记——随着那机器的发动声轰然而起,一团黑色的烟雾扑面而来,把我整个儿包裹起来。根本没有什么美妙的气味,只有一股刺鼻的、几乎使人窒息的怪味从我的眼睛、鼻孔、嘴巴里钻进来,钻进我的脑子,钻进我的五脏六腑。我又是流泪,又是咳嗽,只感到头晕眼花、天昏地黑,恨不得把肚皮里的一切东西都呕出来……
????????(选自《中国作家人生历程
童年》)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嗜好:?
??
窒息:??
?
(2)作者认为聪明人和笨人的区别是什么?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4)“我”的嗜好是
?
??,短文围绕“我”的嗜好写了???
件事,分别是?
??。
?
少年毛泽东发奋读书
????????少年毛泽东是个学习异常勤奋刻苦的孩子。8岁时他就被父亲送到私塾读书。当时流行一种教学生练字的方法叫“填红蒙字”,就是先生写出字样来,蒙上纸,再让学生用毛笔在上面写。但毛泽东不愿简单地照着填,他要自己放手写,一遍写不好,就多写几遍。有的字,他要练写几百遍。除了手写,他还用心写,走路、吃饭,甚至梦里还想着练写的字的结构、笔画特点,所以,他写的字比一般同学照着填的字还要好。
????????从懂事开始,毛泽东就承担了家中的一些家务活和农活。劳动的时候,他也不忘读书。一天,父亲让他往田里挑粪,过了一会儿,父亲看田里没人干活了,就到处找,后来,在一座古坟后的老柏树下找到了他。他两手捧着书,正看得津津有味。父亲火冒三丈,质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干活。毛泽东指着扁担两头的大粪桶说:“爹,我只是歇会儿,从天亮起我已挑了好几担了。”
????????在读书过程中,少年毛泽东还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他读的书中,许多地方打着问号,或写上批语,重要的问题,他都记了下来。他阅读了大量的旧小说,尤其喜欢那些反抗统治阶级欺凌压迫的故事。但是读着读着,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唯独没有种田的农民。这是为什么?后来他终于发现,旧小说里的人物都是一些剥削者、压迫者,他们占有土地,高高在上;而农民终年劳累,吃不饱、穿不暖,没有条件读书写字,更谈不上著书立说。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少年毛泽东愈加发愤读书了,同时他小小的心中燃起了反抗黑暗、改造社会的熊熊火焰。
????????(选自《新编小学生作文好词好句好段
双色版》)
(1)“津津有味”的意思是________。
仿写词语(AABC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段说到少年毛泽东读书的时候,不仅从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而且还感悟到其中的道理,这体现了少年毛泽东具有________的好习惯。
(3)什么是“填红蒙字”?请在文中找出来,画“____”。
(4)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5)少年毛泽东是怎样发奋读书的?
参考答案
1.
(1)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洋人欺辱却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C
(3)因为当时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让中国签订了一些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当时的奉天就成了外国人的地盘。
(4)因为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他不愿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自己的同胞再受,这样的欺凌。
(5)提高自身能力,适应将来的生存发展环境。
2.
(1)沉重拯救响亮
(2)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一团烈火突出周恩来把祖国的安危、民族的希望放在心上,不找到
解决办法,内心难以平静
(3)因为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被欺凌的情况,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深刻认识到中国人要想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
欺辱,就必须振兴中华。
3.
(1)做出让家门荣耀的事情。听到后感到精神振奋。
(2)清楚坚决兴起
(3)惊讶和欣喜
(4)没有远大的抱负无以成就伟大的事业。
(5)有的说:“为家父而读书。”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6)周恩来。有远大志向的人应该向他学习。志向远大、热爱祖国。
(7)为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而读书。
4.
(1)bēi
chěng
(2)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为什么而读书
(3)○因为反问句加重了语气,更能体现当时中国人在外国人的地盘里敢怒不敢言的状态。
(4)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洋人欺侮而没处说理,深切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
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5)美好生活读书可以提高我的能力,改变我的命运。
5.
(1)无论;都
(2)表现了梅兰芳先生对日本侵者的深恶痛绝和他本身崇高的民族气节。
6.
(1)搜;温和;震动;艰
(2)中国不会被历史埋没,也不可能埋没,总有一天,中国会震动全世界!;大家对宋庆龄以理服人,有力量的话赞不绝口
(3)宋庆龄会忘掉祖国吗?
答:不会,因为宋庆龄有一颗爱国心。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所以宋庆龄不会忘掉祖国。
(4)①理由是中国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②因为宋庆龄说得好,以理服人。而且说的那些话有力量!③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一心爱国,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的思想感情。
(5)略
7.
特别爱好;无法呼吸。
聪明人做了笨事之后会改,并且从中悟出一些道理,而笨人则屡错屡做,永远笨头笨脑地错下去。
摩托车呼啸着箭一般蹿了出去。
喜欢闻汽油的气味;2;在马路上追闻汽车放出来的气;闻摩托车尾气,被熏得呕吐。
8.
形容趣味很浓厚或很有滋味的样子。,念念不忘,滔滔不绝,耿耿于怀
边读书边思考
先生写出字样来,蒙上纸,再让学生用毛笔在上面写。
这篇短文主要写了毛泽东少年时候发奋读书的故事。
少年毛泽东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刻苦练字,在劳动的时候,仍然不忘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还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