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全盛时期疆域图
.
唐朝全盛时期疆域图
隋文帝
唐太宗
唐玄宗
开皇之治(581年—600年)
贞观之治(627年~649年)
开元盛世(713年—741年)
典章制度
科举制(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赋税制度)
大一统的盛世局面
目录
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
2.掌握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创新
3.学习隋唐的赋税制度
学习重难点:
1.重点: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创新;隋唐的赋税制度
2.难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创新;隋唐的赋税制度
读教材:提出梳理问题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阅读第一子目及历史纵横,讲了哪些选官制度、哪些具体问题?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2、科举制
(1)背景:①汉末动荡;②察举弊端;③加强中央集权(课本38页历史纵横材料)
(2)含义
(3)标准的演变
(4)评价:①②
(1)形成与发展:
(2)积极作用: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局限:
东汉时期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清素清白浊如泥,高门良将怯如鸡。
这说明了察举制存在什么弊端?
察举制度到了后期,弊端丛生,征召权利被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士族。寒族人士很难跻身上层,不利于统治。
史料:
九品中正制
具体做法:
由各州郡从本州郡在中央任职且德名俱高者中推选大小中正官各一人,
将本州郡人才分为九等,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分别品第,并加评语。
小中正协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含义
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影响: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九品中正制
人物小传
王徽之,书圣王羲之第五子,曾在车骑将军桓冲军中任职。一次桓冲问他的任职部门,答曰:“不清楚,常见有人牵马进出,似是管马。”桓又问:“你部门有多少匹马?”答曰:“我未曾过问,怎么知道呢?”再问:“马匹的死亡率高吗?”答曰:“未知生,焉知死?”后官至黄门侍郎(门下省副长官)。
思考:王徽之行事如此任性随意,为何还能身居高位?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古代科举制
人生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露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听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评价科举制:
关于科举考试的功过是非,历来莫衷一是。
历史学家钱穆说:“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唐天宗李世民赞叹科举考试收罗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近代西方人则认为: “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
相反的责难也很多,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李光耀更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
A.打破了门阀士族对政权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统治基础;
B.以才学作为官吏选拔的标准,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中央掌握了官吏的选拔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
E.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F.为世界其他国家考试选官制度提供了借鉴。
⑴积极:
⑵消极:
①明清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②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评价科举制:
25.(2016年课标卷Ⅱ)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 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读教材:提出梳理问题
阅读第二子目,按时间来梳理讲了三省六部制的哪些问题?
二、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
2、隋文帝时:正式确立
3、隋唐时期:(1)名称、职责
(2)特点:
4、政事堂:含义、认识
听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皇帝(皇权至上)
尚书省
执行机构
中书省
决策机构
门下省
审议机构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
三省六部制
运行:中书——门下——尚书——六部
三听讲解:重难突破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掌握)
1、特点: ①相权三分; ②加强皇权;
③职权分明; ④节制君权
2、评价:
①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③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重大创新,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④有利于弥补政务繁杂而皇帝才干不足的缺陷, 同时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历史重现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A.礼部
B.户部
C.工部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读教材:提出梳理问题
阅读第三子目,讲了哪些时期的哪些赋税制度?
三、赋税制度
1、魏晋
2、北魏
3、唐初
4、780年后
“安史之乱”后:
租调制
租庸调制 “庸”的作用
租调制(均田制)、徭役
两税法:
(1)背景:
(2)内容:
(3)作用:
租调制:魏晋时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栗为租,纳帛或者布为调,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唐初实行的赋税制度,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也叫“输庸代役”。
两税法
(1).背景:
唐中期以来,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已无法继续推行,于是,造成政府财政大大减少。为了保障政府的财源,统治者不得不采取适应当时形势的新赋税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
(2).主要内容:
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地税按亩征收谷物。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
(3).两税法的特点及作用
两税法的特点是按土地、财产的多少收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导致的均田制破坏是封建经济的发展的结果。
两税法的作用: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但未能根本上改变官吏贪腐和人民负担沉重的状况。
整理笔记:构建体系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2、科举制
(1)背景:①②③ (2)含义
(3)标准的演变 (4)评价:①②
(1)形成与发展:
(2)积极作用: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局限:
二、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
2、隋文帝时:正式确立
3、隋唐时期:(1)名称、职责
(2)特点:①②③
4、政事堂:含义、认识
三、赋税制度
1、魏晋
2、北魏
3、唐初
4、780年后
“安史之乱”后:
租调制
租调制+徭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1)背景:
(2)内容:
(3)作用:
当堂检测:巩固日清
1.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
B.完善中央集权制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保证决策的合理性
A
当堂检测:巩固日清
2、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②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③它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朝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B
3.下面是《旧唐书》有关两税法的记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税法没有( )
A.改变征税标准 B.扩大纳税面
C.增加政府收入 D.取消丁税
D
当堂检测:巩固日清
八股文
才学
门第
军功
八股取士
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察举征辟制
军功爵制
朝 代
制 度
标 准
西周
战国、秦、汉初
汉武帝
品行
东汉末、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明清
血缘
世卿世禄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①选官标准:
②选官范围:
③选官形式:
④选官特点:
从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
不断扩大。
由世袭、推举到考试。
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
当堂检测:巩固日清
赋税制度
中央机构
选官制度
小结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三省制--三省六部
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