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地理 七上5.3 聚落的发展变化一课一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地理 七上5.3 聚落的发展变化一课一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8-07 16:15:46

文档简介

粤教版地理 七上5.3 聚落的发展变化一课一练
一、单选题
(2021·吉林) 读下列四幅建筑景观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代表伊斯兰教建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属于热带传统民居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2021八下·定南期中)为保护故宫等文物古迹应(  )
A.保持原貌,任其破旧
B.限制每天的门票销售数量
C.闲置文物,无需管理
D.异地重建,促进旅游发展现代北京与明清时期相同的城市
4.(2021七下·沙河开学考)造成乡村与城市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聚落所在的地形差异 B.聚落所在的气候差异
C.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D.聚落中人们的文化水平不同
5.(2021七上·怀仁期末)下列自然环境特点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
①气候湿热 ②地形平坦 ③水源充足 ④炎热干燥 ⑤气候适宜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6.(2021七上·罗湖期末)《世界遗产》是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创办的。云南已有三江并流、丽江古城、石林、哈尼梯田和澄江化石地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下列关于文化遗产描述错误的是(  )
A.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B.应正确处理好古城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C.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审美价值
D.古城类的遗产没有实用价值,应该拆旧建新
(2021七上·恩平期末)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有800多年历史的法国巴黎圣母院(下图)突发大大火蔓延至圣母院内部并造成箭型塔尖坍塌。据此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景观的遗产类型是(  )
A.自然遗产 B.文化遗产
C.自然、文化双遗产 D.非物质遗产
8.图中巴黎圣母院属于(  )
A.佛教建筑 B.伊斯兰教建筑
C.基督教建筑 D.道教建筑
9.保护世界遗产是(  )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唯一责任 ②为了促进世界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③所有文化同等被尊重的体现 ④指只保护文物、古建筑群和历史遗址
⑤全人类共同的主题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2021七上·恩平期末)读聚落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下列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聚落地形平坦,呈团块状
B.丙聚落的人们一般从事捕鱼等生产活动
C.丁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等工作
D.乡村和城市的聚落规模没有差别
12.(2021七上·全椒期末)以下正确体现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是(  )
A.东南亚常见双层木楼和竹楼,下层是不住人的
B.西亚和北非地区因为炎热少雨,所以民居窗大平顶
C.我国南方地区为了冬季御寒,屋内砌有土炕
D.日本因地震较多,所以房子大多用砖瓦建造,特别牢固
13.(2021七上·江都期末)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的城市和乡村景观.a图是城市贮水塔,每个球形贮水塔能储水100万加仑.b图是在沙漠里抽取地下水进行喷灌的圆形农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  )
A.生产方式不同 B.自然条件不同
C.人口多少不同 D.经济水平不同
(2)据图判断,该区域的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水资源很匮乏 B.石油资源丰富
C.气候温和湿润 D.灌溉农业发达
(3)图a中的贮水塔是该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在建筑风格上融入了当地宗教建筑的特征.该区域的主要宗教是(  )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道教
14.(2021七上·柳州期末)下图中四地,发展成为城市聚落的自然因素难度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2021七上·西乡期末)下列地点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
A.水源充足的地方 B.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
C.交通不便的地方 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
16.(2021七上·随县期末)人们会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建造各种特色的民居建筑,聚落的形态也各有不同,下列有 关民居与聚落说法错误的是(  )
A.热带沙漠气候的西亚,房屋墙厚,窗小,屋顶大多高耸
B.寒冷地区民居一般墙体厚实
C.湿热地区民居墙体薄,门窗大,通风效果好
D.聚落在平原地区呈团块状;沿着河流,谷地等多呈条带状
17.(2021七上·芜湖期末)下列词语中,哪一个是描述城市聚落的(  )
A.鸡犬不宁 B.阡陌纵横 C.牛羊满圈 D.高楼林立
(2021七上·龙岩期末)“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犬相闻……”,这是《桃花源记》对桃花源的描述,下图是对“聚”和“落”甲骨文的解释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8.“桃花源”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这里“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乡村,这里“含俨然”
C.城市,这里“阡陌交通”
D.城市,这里“土地平旷”
19..从“聚”“落”甲骨文的解释可知,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有(  )
①气候湿润 ②交通便利 ③资源丰富 ④靠近水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土楼被福建客家人视为自己的“桃花源”,福建土楼2008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申遗的根本目的是(  )
A.让土楼闻名世界 B.获得更多收入
C.保护文化遗产 D.吸引更多游客
二、综合题
21.(2021七上·濮阳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为   聚落。
(2)据图丙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   。
(3)A,B,C三处   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理由是   。
22.(2021七上·渭滨期末)读下面三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反映了   聚落的特点,图二反映了   聚落的特点。
(2)图三A、B、C三处聚落都属于乡村聚落;三种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   。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
(4)C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C处建立一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C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1)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创始于古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塔和佛寺,伊斯兰教建筑主要是清真寺,基督教建筑主要是教堂。
(2)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圈附近居住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1.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代表建筑是清真寺,其建筑特点是星月映照的圆顶形建筑,故答案为:A。
2.以上四大建筑中,能够体现热带传统民居的是③表示的东南亚民居,是底层架空的双屋木制或竹制结构;清真寺和大金塔属于宗教建筑,不是传统民居建筑,蒙古包属于温带草原建筑,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留下的珍贵文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时代文化的见证,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价值,所以,必须重视保护,保护文化遗产,不等于不动,而是边利用边保护,故A、C的做法不可取;D项 如果古建筑异地重建,就破坏了古建筑与原有生态环境的完整性,故D不可取;B项 比如要保护故宫,可以限制每天的门票销售数量,其他三种做法不可取。
故答案为:B
【点评】北京,我国的首都,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与河北省、天津市相邻,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交通中心、教育中心、科研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对于未来的发展北京也做出了长远规划,北京市未来的建设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政治中心)、世界城市(国际交往中心)、文化名城(文化中心),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4.【答案】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两种聚落的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聚落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聚落以工商业活动为主,故答案为:C。
【点评】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5.【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在气候湿热、炎热干燥的地方不容易形成聚落,故容易形成聚落的是②③⑤。
故答案为: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6.【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A.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因此 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A不符合题意;
B. 保护与创新相结合,保护中创新,使历史文化古城既保持历史传统风格,又兼具现代文化发展特色, 应正确处理好古城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B不符合题意;
C. 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审美价值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中,都包含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状态、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等各种原生态的文化元素,是该民族独特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和路途的忠实记录,展现出了鲜明的文化价值,C不符合题意;
D. 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应正确处理好古城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和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审美价值都是正确的,而古城类的遗产没有实用价值,应该拆旧建新是不科学的做法,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1)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遗产总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2)保护与创新相结合,保护中创新,使历史文化古城既保持历史传统风格,又兼具现代文化发展特色。历史古城的存在不只是当地文化发展的见证,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古代建筑体现着古代文化的特点,可以给现代建筑以启发。
(3)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是审美教育的基本内涵文化遗产是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鲜活地记录了不同民族、种群和族群的智慧,是了解和认识这些民族文化史的标本和化石。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中,都包含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状态、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等各种原生态的文化元素,是该民族独特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和路途的忠实记录,展现出了鲜明的文化价值。
(4)关于对待自然文化遗产的做法,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应正确处理好古城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和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审美价值都是正确的,而古城类的遗产没有实用价值,应该拆旧建新是不科学的做法。
【答案】7.B
8.C
9.D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巴黎圣母院所属的遗产类型,理解解答即可。
(2)宗教建筑特点:基督教建筑:尖顶,十字架;伊斯兰教建筑:圆形穹顶,新月标志;佛教建筑:佛塔、寺庙、石窟等。
(3)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文化水平,应该加以保护。
7.遗产包括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是未经人类加工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加工的结晶,图中景观是人类活动加工而成的文化遗产,故答案为:B。
8.图中的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这里的居民多信仰基督教,属于基督教建筑,故答案为:C。
9.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需要全人类共同保护,保护世界遗产是为了促进世界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所有文化同等被尊重的体现,是全人类共同的主题,不仅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责任,也不仅仅只是保护
文物、古建筑群和历史遗址,还包括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故答案为:D。
【答案】10.D
11.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点评】(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 乡村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小,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社会生活单一;而城市非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较多,社会生活丰富。
10.城市多高楼大厦林立,道路密集;乡村的房屋一般都不很高,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牛羊成群,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读图可得,丁图楼房林立,交通线密集,所示的是城市聚落。故答案为:D。
11.据图可知,甲聚落地形崎岖,其形状呈点状分布,故A错误;丙聚落是蒙古包,当地人们一般从事放牧等生产活动,故B错误;丁聚落道路纵横,高楼林立,为城市聚落,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故C正确;乡村一般聚落规模较小,城市聚落规模大,故D错误。故答案为:C。
12.【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的形成与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东南亚气候湿热,常见双层木楼和竹楼,下层是不住人的;西亚气候炎热干燥,所以民居窗小墙厚;我国南方冬季温和,不需要火炕;日本传统建筑多用木材建筑,故本题选A。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3.【答案】(1)A
(2)A
(3)B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1)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是乡村的生产活动主要是农业,城市的生产活动主要是非农业,如工业和商业,服务业等。两大聚落形态有很多区别,但本质区别是生产方式不同,即农业与非农业的区别。
(2)图1是城市贮水塔,每个球形贮水塔能储水100万加仑。图2是在沙漠里抽取地下水进行喷灌的圆形农田。说明该区域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很匮乏,在干旱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发展灌溉农业。
(3)读图可知,图a中的建筑在风格上融入了伊斯兰教建筑的特征;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非洲的北部,该区域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水资源缺乏,建城市贮水塔实用。
故答案为:(1)A;(2)A;(3)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4.【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的山地,交通不便、气候干燥等的地区都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读图可知,图中①地地处丘陵山区,地形崎岖,距河较远,不易形成城市聚落,A符合题意;图中②、③、④三地邻近河流,地形平坦,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发展成为城市聚落,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早期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2)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河流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15.【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定居的场所,一般来说人们都选择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优越的地区居住,如水源充足的地方、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都是聚落形成较多的地区,而交通不便的地方不利于聚落的形成。
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6.【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热带沙漠气候的西亚,气候炎热干燥多风沙,房屋墙厚,窗小,屋顶多为平顶,故A错误。寒冷地区民居一般墙体厚实,有助于保暖,故B正确。湿热地区民居墙体薄,门窗大,通风散热效果好,故C正确。聚落在平原地区呈团块状;沿着河流,谷地等较平坦的地方,多呈条带状,故D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而有的民居则是适应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如中国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创造出大土楼的特色建筑。
17.【答案】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并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所,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聚落划分为城市聚落的乡村聚落,以上四个词语中,鸡犬不宁表示养殖的家禽多,阡陌纵横表示道路弯曲、交通不便,牛羊满圈表示牛羊多,都是描述乡村聚落,只有高楼林立表示的是城市聚落,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18.A
19.B
20.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即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生产方式不同。
(2)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3)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文化水平。
18.由题目可知,“桃花源”描述的聚落是乡村,这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是农业,阡陌交通反映的是羊肠小道,故答案为:A。
19.从“聚”“落”甲骨文的解释可知,聚落的形成受到水源、交通、人口、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未涉及到气候因素,故答案为:B。
20.土楼被福建客家人视为自己的“桃花源”,在2008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们留下的珍贵财富,故答案为:C。
21.【答案】(1)城市
(2)地势低平;沿河分布
(3)B;B处在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更容易发展成城市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甲高楼林立,为城市聚落。
(2)A,B,C三处聚落都位于河流沿岸地区,地势地平。
(3)B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广阔,水源充足,相比其它两处最有可能发展成城市。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22.【答案】(1)城市;乡村
(2)沿河分布,交通便利
(3)B;B处在两条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和物的集散
(4)不合理,因为C处在河流上游,造纸厂会造成水污染,影响下游城市乡村农田的用水及居民生活用水;此外,森林虽然可以为造纸厂提供原料,但是造纸厂会毁坏森林,会破坏生态环境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结合图示得知:图一反映了城市聚落的特点;图二反映了乡村聚落的特点。
(2)聚落形成的条件是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图三A、B、C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交通便利;。
(3)A、B、C三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理由是B处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人和物的集散,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
(4) 从图中看出,C处位于河流的上游,如果建造纸厂会造成水源的污染,因此在C地建一处造纸厂不合理。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1 / 1粤教版地理 七上5.3 聚落的发展变化一课一练
一、单选题
(2021·吉林) 读下列四幅建筑景观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代表伊斯兰教建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属于热带传统民居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A
2.C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1)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创始于古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塔和佛寺,伊斯兰教建筑主要是清真寺,基督教建筑主要是教堂。
(2)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圈附近居住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1.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代表建筑是清真寺,其建筑特点是星月映照的圆顶形建筑,故答案为:A。
2.以上四大建筑中,能够体现热带传统民居的是③表示的东南亚民居,是底层架空的双屋木制或竹制结构;清真寺和大金塔属于宗教建筑,不是传统民居建筑,蒙古包属于温带草原建筑,故答案为:C。
3.(2021八下·定南期中)为保护故宫等文物古迹应(  )
A.保持原貌,任其破旧
B.限制每天的门票销售数量
C.闲置文物,无需管理
D.异地重建,促进旅游发展现代北京与明清时期相同的城市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留下的珍贵文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时代文化的见证,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价值,所以,必须重视保护,保护文化遗产,不等于不动,而是边利用边保护,故A、C的做法不可取;D项 如果古建筑异地重建,就破坏了古建筑与原有生态环境的完整性,故D不可取;B项 比如要保护故宫,可以限制每天的门票销售数量,其他三种做法不可取。
故答案为:B
【点评】北京,我国的首都,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与河北省、天津市相邻,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交通中心、教育中心、科研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对于未来的发展北京也做出了长远规划,北京市未来的建设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政治中心)、世界城市(国际交往中心)、文化名城(文化中心),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4.(2021七下·沙河开学考)造成乡村与城市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聚落所在的地形差异 B.聚落所在的气候差异
C.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D.聚落中人们的文化水平不同
【答案】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两种聚落的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聚落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聚落以工商业活动为主,故答案为:C。
【点评】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5.(2021七上·怀仁期末)下列自然环境特点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
①气候湿热 ②地形平坦 ③水源充足 ④炎热干燥 ⑤气候适宜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在气候湿热、炎热干燥的地方不容易形成聚落,故容易形成聚落的是②③⑤。
故答案为: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6.(2021七上·罗湖期末)《世界遗产》是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创办的。云南已有三江并流、丽江古城、石林、哈尼梯田和澄江化石地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下列关于文化遗产描述错误的是(  )
A.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B.应正确处理好古城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C.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审美价值
D.古城类的遗产没有实用价值,应该拆旧建新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A.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因此 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A不符合题意;
B. 保护与创新相结合,保护中创新,使历史文化古城既保持历史传统风格,又兼具现代文化发展特色, 应正确处理好古城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B不符合题意;
C. 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审美价值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中,都包含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状态、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等各种原生态的文化元素,是该民族独特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和路途的忠实记录,展现出了鲜明的文化价值,C不符合题意;
D. 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应正确处理好古城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和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审美价值都是正确的,而古城类的遗产没有实用价值,应该拆旧建新是不科学的做法,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1)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遗产总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2)保护与创新相结合,保护中创新,使历史文化古城既保持历史传统风格,又兼具现代文化发展特色。历史古城的存在不只是当地文化发展的见证,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古代建筑体现着古代文化的特点,可以给现代建筑以启发。
(3)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是审美教育的基本内涵文化遗产是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鲜活地记录了不同民族、种群和族群的智慧,是了解和认识这些民族文化史的标本和化石。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中,都包含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状态、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等各种原生态的文化元素,是该民族独特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和路途的忠实记录,展现出了鲜明的文化价值。
(4)关于对待自然文化遗产的做法,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应正确处理好古城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和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审美价值都是正确的,而古城类的遗产没有实用价值,应该拆旧建新是不科学的做法。
(2021七上·恩平期末)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有800多年历史的法国巴黎圣母院(下图)突发大大火蔓延至圣母院内部并造成箭型塔尖坍塌。据此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景观的遗产类型是(  )
A.自然遗产 B.文化遗产
C.自然、文化双遗产 D.非物质遗产
8.图中巴黎圣母院属于(  )
A.佛教建筑 B.伊斯兰教建筑
C.基督教建筑 D.道教建筑
9.保护世界遗产是(  )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唯一责任 ②为了促进世界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③所有文化同等被尊重的体现 ④指只保护文物、古建筑群和历史遗址
⑤全人类共同的主题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答案】7.B
8.C
9.D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巴黎圣母院所属的遗产类型,理解解答即可。
(2)宗教建筑特点:基督教建筑:尖顶,十字架;伊斯兰教建筑:圆形穹顶,新月标志;佛教建筑:佛塔、寺庙、石窟等。
(3)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文化水平,应该加以保护。
7.遗产包括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是未经人类加工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加工的结晶,图中景观是人类活动加工而成的文化遗产,故答案为:B。
8.图中的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这里的居民多信仰基督教,属于基督教建筑,故答案为:C。
9.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需要全人类共同保护,保护世界遗产是为了促进世界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所有文化同等被尊重的体现,是全人类共同的主题,不仅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责任,也不仅仅只是保护
文物、古建筑群和历史遗址,还包括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故答案为:D。
(2021七上·恩平期末)读聚落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下列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聚落地形平坦,呈团块状
B.丙聚落的人们一般从事捕鱼等生产活动
C.丁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等工作
D.乡村和城市的聚落规模没有差别
【答案】10.D
11.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点评】(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 乡村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小,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社会生活单一;而城市非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较多,社会生活丰富。
10.城市多高楼大厦林立,道路密集;乡村的房屋一般都不很高,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牛羊成群,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读图可得,丁图楼房林立,交通线密集,所示的是城市聚落。故答案为:D。
11.据图可知,甲聚落地形崎岖,其形状呈点状分布,故A错误;丙聚落是蒙古包,当地人们一般从事放牧等生产活动,故B错误;丁聚落道路纵横,高楼林立,为城市聚落,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故C正确;乡村一般聚落规模较小,城市聚落规模大,故D错误。故答案为:C。
12.(2021七上·全椒期末)以下正确体现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是(  )
A.东南亚常见双层木楼和竹楼,下层是不住人的
B.西亚和北非地区因为炎热少雨,所以民居窗大平顶
C.我国南方地区为了冬季御寒,屋内砌有土炕
D.日本因地震较多,所以房子大多用砖瓦建造,特别牢固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的形成与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东南亚气候湿热,常见双层木楼和竹楼,下层是不住人的;西亚气候炎热干燥,所以民居窗小墙厚;我国南方冬季温和,不需要火炕;日本传统建筑多用木材建筑,故本题选A。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3.(2021七上·江都期末)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的城市和乡村景观.a图是城市贮水塔,每个球形贮水塔能储水100万加仑.b图是在沙漠里抽取地下水进行喷灌的圆形农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  )
A.生产方式不同 B.自然条件不同
C.人口多少不同 D.经济水平不同
(2)据图判断,该区域的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水资源很匮乏 B.石油资源丰富
C.气候温和湿润 D.灌溉农业发达
(3)图a中的贮水塔是该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在建筑风格上融入了当地宗教建筑的特征.该区域的主要宗教是(  )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道教
【答案】(1)A
(2)A
(3)B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1)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是乡村的生产活动主要是农业,城市的生产活动主要是非农业,如工业和商业,服务业等。两大聚落形态有很多区别,但本质区别是生产方式不同,即农业与非农业的区别。
(2)图1是城市贮水塔,每个球形贮水塔能储水100万加仑。图2是在沙漠里抽取地下水进行喷灌的圆形农田。说明该区域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很匮乏,在干旱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发展灌溉农业。
(3)读图可知,图a中的建筑在风格上融入了伊斯兰教建筑的特征;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非洲的北部,该区域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水资源缺乏,建城市贮水塔实用。
故答案为:(1)A;(2)A;(3)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4.(2021七上·柳州期末)下图中四地,发展成为城市聚落的自然因素难度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的山地,交通不便、气候干燥等的地区都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读图可知,图中①地地处丘陵山区,地形崎岖,距河较远,不易形成城市聚落,A符合题意;图中②、③、④三地邻近河流,地形平坦,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发展成为城市聚落,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早期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2)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河流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15.(2021七上·西乡期末)下列地点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
A.水源充足的地方 B.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
C.交通不便的地方 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定居的场所,一般来说人们都选择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优越的地区居住,如水源充足的地方、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都是聚落形成较多的地区,而交通不便的地方不利于聚落的形成。
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6.(2021七上·随县期末)人们会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建造各种特色的民居建筑,聚落的形态也各有不同,下列有 关民居与聚落说法错误的是(  )
A.热带沙漠气候的西亚,房屋墙厚,窗小,屋顶大多高耸
B.寒冷地区民居一般墙体厚实
C.湿热地区民居墙体薄,门窗大,通风效果好
D.聚落在平原地区呈团块状;沿着河流,谷地等多呈条带状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热带沙漠气候的西亚,气候炎热干燥多风沙,房屋墙厚,窗小,屋顶多为平顶,故A错误。寒冷地区民居一般墙体厚实,有助于保暖,故B正确。湿热地区民居墙体薄,门窗大,通风散热效果好,故C正确。聚落在平原地区呈团块状;沿着河流,谷地等较平坦的地方,多呈条带状,故D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而有的民居则是适应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如中国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创造出大土楼的特色建筑。
17.(2021七上·芜湖期末)下列词语中,哪一个是描述城市聚落的(  )
A.鸡犬不宁 B.阡陌纵横 C.牛羊满圈 D.高楼林立
【答案】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并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所,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聚落划分为城市聚落的乡村聚落,以上四个词语中,鸡犬不宁表示养殖的家禽多,阡陌纵横表示道路弯曲、交通不便,牛羊满圈表示牛羊多,都是描述乡村聚落,只有高楼林立表示的是城市聚落,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021七上·龙岩期末)“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犬相闻……”,这是《桃花源记》对桃花源的描述,下图是对“聚”和“落”甲骨文的解释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8.“桃花源”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这里“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乡村,这里“含俨然”
C.城市,这里“阡陌交通”
D.城市,这里“土地平旷”
19..从“聚”“落”甲骨文的解释可知,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有(  )
①气候湿润 ②交通便利 ③资源丰富 ④靠近水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土楼被福建客家人视为自己的“桃花源”,福建土楼2008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申遗的根本目的是(  )
A.让土楼闻名世界 B.获得更多收入
C.保护文化遗产 D.吸引更多游客
【答案】18.A
19.B
20.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即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生产方式不同。
(2)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3)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文化水平。
18.由题目可知,“桃花源”描述的聚落是乡村,这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是农业,阡陌交通反映的是羊肠小道,故答案为:A。
19.从“聚”“落”甲骨文的解释可知,聚落的形成受到水源、交通、人口、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未涉及到气候因素,故答案为:B。
20.土楼被福建客家人视为自己的“桃花源”,在2008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们留下的珍贵财富,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
21.(2021七上·濮阳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为   聚落。
(2)据图丙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   。
(3)A,B,C三处   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理由是   。
【答案】(1)城市
(2)地势低平;沿河分布
(3)B;B处在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更容易发展成城市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甲高楼林立,为城市聚落。
(2)A,B,C三处聚落都位于河流沿岸地区,地势地平。
(3)B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广阔,水源充足,相比其它两处最有可能发展成城市。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22.(2021七上·渭滨期末)读下面三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反映了   聚落的特点,图二反映了   聚落的特点。
(2)图三A、B、C三处聚落都属于乡村聚落;三种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   。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
(4)C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C处建立一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
【答案】(1)城市;乡村
(2)沿河分布,交通便利
(3)B;B处在两条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和物的集散
(4)不合理,因为C处在河流上游,造纸厂会造成水污染,影响下游城市乡村农田的用水及居民生活用水;此外,森林虽然可以为造纸厂提供原料,但是造纸厂会毁坏森林,会破坏生态环境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结合图示得知:图一反映了城市聚落的特点;图二反映了乡村聚落的特点。
(2)聚落形成的条件是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图三A、B、C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交通便利;。
(3)A、B、C三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理由是B处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人和物的集散,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
(4) 从图中看出,C处位于河流的上游,如果建造纸厂会造成水源的污染,因此在C地建一处造纸厂不合理。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