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1 10:01:58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久前在武汉圆满结束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极大地提升了武汉的城市形象。
B.《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创新升级的亮点很多,最大的变化是推出了新的年轻主持人龙洋。
C.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认真研究、整理、搜集的结果。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它既不倾盆飘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B.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C.而近处池畸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D.人们受够了冷洌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
3.下列文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冬天,雨化了妆,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ì(  )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它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人们受够了冷liè(  )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温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  )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而近处池畦(  )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A.立 冽 duō qí B.莅 冽 duō qí
C.莅 洌 duó wā D.立 洌 duó wā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市大优惠活动正式开始了,一大早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拥进去。
B.时间就像小河里的水,不断向前,永远也不回头。但小时候老觉得时间过得慢,迫不及待地想长大。
C.这鬼天气,真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瓢泼大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
D.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叫我们很难接受。
5.名句默写。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   ,   。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4)《天净沙 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   。
6.学校为激发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拟开展“诗词大会”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1)“诗词大会”计划设置“火眼金睛”环节,请你从以下九个字中识别出一个诗句。
  衡 雁 阳
 
  归 去 留
 
  边 意 洛
 
 
 
 
 
 
 
 
 
 
 
(2)明阳同学参加此次活动的热情很高,经常熬夜做准备,以致白天上课打瞌睡。王老师发现后,轻轻拍拍他的肩膀,委婉地说:“明阳,看来你已经沉醉在古诗词的意境中了。”假如你是明阳,你该怎么说?
(3)请你借助下面的图片,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下面文字材料中得到的信息。
2020年新春期间,两档颇具人气和好评的文化综艺节目迎来新一季的回归——《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大年初二首播,《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则在大年初四与观众见面。两个节目用不同的方式带观众领略经典之美,想给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
7.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
(2)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
(3)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
(4)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
二、现代文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雨天的狂欢
李成
①我的家乡在长江北岸,那里雨水较多,尤其是每年的梅雨季节,常常是连月不开。
②总是下雨,当然令人讨厌,尤其是我们这些顽皮的小孩子喜欢“闹野”,一旦大雨倾盆,遍地泥泞,更不方便出去玩了,天地间阴阴惨惨,人又无所事事,心情自是很郁闷。我把家里的几本文学杂志都翻烂了,没有新的读物进来,那可真是百无聊赖啊!只好趴在窗户上看外面的行人如何撑着旧伞在雨中伶仃而行,或在泥泞里艰难跋涉,甚至一滑一跌,现出种种让人感到滑稽的怪象,也能开心一下,但稍久仍觉枯燥无趣。
③是不是雨天都这样单调苦闷呢?也不是的,也有许多开心的事儿只在雨天才有。比如夏天暴雨如注的当顷,我们会冒雨出去,把奔流的溪水拦起来,用泥巴建一个“水坝”,还用瓦片做个闸门,水蓄积到一定时候提起闸来,看到一片“洪水”喷出老远,自是欢呼雀跃。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的并不是在夏季,因为夏日村里人常常都很忙,无暇顾及玩乐尤其是集会——而“狂欢”总是需要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才会有的。那么是什么时候呢?是寒冬或春初所谓“春寒料峭”的日子,田间农事已了,而天气已然或仍然寒冷,适合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取暖,欢乐地度过一天时光。
④这样的聚会一般是在村里的某间宽敞的公屋里进行。我们那间公屋是叫作“大厅”的,或许在旧时代正是某个“大户”的厅堂,实际上是聚居在一起的几家的过道,平时搁放一点杂物,一到下雨天,人们不自觉地走来闲谈,一开始或许只是几个妇女来此做针线,接着好热闹的孩子们来这里捉迷藏,追逐打闹,又有几个大人来寻孩子,便站下来袖手而观。于是人越聚越多,以致整个大厅里很快就挨挨挤挤,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响亮的笑声,从天井口直冲向云霄——布满雨云的天空。
⑤这时候不知不觉形成这样的局面:许多大人站在一边“观场”,而人丛中随时空出一块地儿便做了“舞台”,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原地接连翻出十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的几个人或一个人踢键子,那自己扎的羽毛键子漫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却总是不会落地。最不济的也想表演跳高或“飞檐走壁”,顺着根柱子爬到高处摸摸屋檐……总之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喝彩,一阵欢呼,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孩子们便玩得更来劲了,花样也更多,即使玩失败了,或差点出险,人们惊喊一声,接下去再让别人上场就是了……欢声笑语不断,仿佛正在欢度某个盛大的节日。
⑥不知不觉,我们就长成大孩子了。当然不好意思再过分玩闹,不好意思总表演滑稽可笑的动作,但又还不够格跟大人站在一旁观望。我们成了边缘人,很有点无聊了。忽然有一天,有一个大孩子招呼一声:我们换个地方玩吧!便从大厅里抽身出来,往村头上跑。越过村路,就是打谷场,跑进打谷场,斜插过去,就来到东头的几间队屋,这在冬天主要是生产队储藏农具的地方。哦,这是个好地方!
⑦门是简单地锁着的,我们很容易弄开就进去了。里面当然没有人,只有一屋子农具,一间堆得比较满,另两间空地多,正好做了新的游乐场。我们不想把在“大厅”上玩的那些一一搬演,想玩点新鲜的。这时,大孩子看着满地的农具,显然有了主意,便问:这些家伙什谁会使呀?有人说:我们开年就要拿它们种地干活了!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这个扶起一张梨,模拟着插入土地,推着向前;那个拖来禾桶,拿着掉了柄的大扫帚当稻穗在桶沿掼起来;又有人摇起风车,扇出巨风;还有人挥起木锹扬谷,而我则和几个年龄小些的孩子趴到大水车上,踩着脚踏,车起水来……这一切仿佛都从未做过,多有趣呀,队屋里也腾起了一阵阵欢声笑语……
⑧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狂欢,可是我们至多也就玩过两三次就不再玩了。因为我们毕竟长大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即将正式展开,生活的重担已经在等着我们去挑起,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都要告别童年的一切。冬去春来,伙伴当中就有人再也不去上学了,他们跟从父辈到田野上学做农活,追随的也是与先辈一样的人生。事实上,当初在大厅上参加狂欢“派对”的时候,就有几个大孩子从热闹场上抽身出去,披上雨衣,戴上斗笠,消失在门外雨幕中,帮父辈放水、护苗去了。雨天的狂欢,童年的狂欢,是多么短暂啊。
(有删改)
(1)雨天“我们”有哪些“开心的事儿”?请简要概括。
(2)你是否同意将选文第②段画线处删去?请说明理由。
(3)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①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一般什么情况下说“果然”?“果然”用在这里,流露出“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
②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为什么是“不自觉地”?你如何理解?)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中“狂欢”含义的理解。
三、诗歌鉴赏
9.(2020七上·双清期末)曲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这首曲的   ,“秋思”是这首散曲的题目,这首散曲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   图。
(2)请写出这首散曲的主旨句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写作题
10.(2021七下·永吉期末)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①有你的陪伴,真好
作文②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花开花谢,春去秋来。不经意间,我们发现自己在慢慢长大。回首逝去的岁月,总有一些人让我们心存感激:或许是相依相伴的家人、老师,或许是短暂相逢的同学、朋友,或许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他们体贴入微的照顾,严厉中善意的批评,看似平常的只言片语……都化作一份厚重的情感沉淀在心底,伴我们成长,让我们难忘。
作文要求:
①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
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毕业学校名。
⑥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ABD没有语病。C.语序不当,“研究、整理、搜集”应改为“搜集、整理、研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病句成因和病句类型的相关知识,这是完成词类题目的基础。其次,要学会运用所掌握的语法知识解决平时阅读和写作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不断提高病句辨析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飘→瓢; B没有错别字;C.畸→畦; D.洌→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lì——莅,莅临:光临,来临。liè——冽,凛冽:寒冷刺骨。咄——duō,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畦——qí,指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和字形。给汉字注音,要注意字母的拼写、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多音字的区别等。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4.【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 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符合语境,使用正确;C. 淅淅沥沥:指小雨落下的声音。与“瓢泼大雨”语义矛盾,使用不当;D.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词义、词语范围、感彩是否运用恰当,是否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用筛选法或淘汰法得出正确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揣摩是否准确。
5.【答案】(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诗词名句的积累答题,注意“郎、涯”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⑷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点评】此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6.【答案】(1)归雁洛阳边
(2)(示例)老师,对不起。我昨天因为熬夜做准备,没有休息好,以致打瞌睡。今后我一定注意劳逸结合,不再影响听课。请您原谅我,好吗?
(3)《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新一季接连回归。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图表信息;语言得体;语言连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一句“归雁洛阳边”,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注意“雁”字不要误写成“燕”。
(2)说话的对象是老师,情景是明阳经常熬夜做准备,以致白天上课打瞌睡。说话时先要写出称呼,然后指要讲清楚自己出现打瞌睡的原因(因为熬夜做准备,没有休息好),再表决心(以后会注意劳逸结合,不再影响听课)。要注意语气委婉,用语礼貌得体。
(3)通读这则材料,借助两幅图片中的文字,再结合“2020年新春期间,两档颇具人气和好评的文化综艺节目迎来新一季的回归——《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大年初二首播,《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则在大年初四与观众见面。”一句,提炼出材料的对象:《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新一季,怎么样:接连回归。
故答案为:⑴ 归雁洛阳边
⑵ (示例)老师,对不起。我昨天因为熬夜做准备,没有休息好,以致打瞌睡。今后我一定注意劳逸结合,不再影响听课。请您原谅我,好吗?
⑶ 《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新一季接连回归。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⑵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由于说话的对象不同,说话的内容也不同。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根据情境,明确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事件的主要内容,语言得体,言之有理,表述清晰即可。
⑶此题考查图文转换及概括能力。图文转化应注意: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7.【答案】(1)比喻
(2)比喻
(3)排比
(4)拟人
【知识点】比喻;拟人;排比
【解析】【分析】⑴“丝帘”属于比喻;⑵“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属于比喻;⑶“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属于排比;⑷“化妆、莅临”把雨人格化,属于拟人。
故答案为:⑴比喻;⑵比喻;⑶排比;⑷拟人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8.【答案】(1)夏天,孩子们拦水建“坝”,提“闸”泄“洪”;寒冬或春初时,“小孩子们在公房给大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大孩子们在队屋拿起农具操练“种地干活”。
(2)不同意删去。选文画线处写“我”在家的百无聊赖,其实是在为后文写“许多开心的事儿”作铺垫,为写“狂欢”蓄势。
(3)①在实际情况与预料的情况相符下说“果然”。这里表明孩子们期待自己的展示能够博得大人们的喝彩欢呼,以及这种愿望实现后的幸福和满足的心理。
②“不自觉地”写出了孩子们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表现出孩子们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的懂事、勤快和准备着挑起生活重担的优秀品质。
(4)①无忧无虑的孩子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和队屋,纵情欢乐,好玩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②农闲时的大人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围观孩子们表演,纵情欢愉,单调沉闷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分析】(1)文章开篇先写下雨天的无聊,引出对雨天快乐的回忆。第三段写的是夏天暴雨中我们筑坝闸的快乐;第四、五段写的是春寒料峭时我们在大厅“舞台”上表演的快乐;第六、七段则重点写了我们在队屋里对各种农具操练的快乐。
(2)阅读文章第二段画线句子,主要写了雨天的令人讨厌,枯燥无味,除了读书便只能在家里看着别人在雨中“出丑”。结合下文内容来看,句子一是表现了儿童好动、爱玩的天性;二是以这种无趣自然引出下文对雨中趣事的回忆,并形成对比,突出雨中的快乐。因此这段是不可删去的。
(3)第一句中的“果然”是一个副词,表示事情的结局与所料所说的相符。结合此段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果然”一词,表现出孩子们尽其所能的表演,目的是为了引起大人们的注意与夸奖,而这种目的达到了,心里无比的开心。第二句中的“不自觉”意思是不由自主地,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农具的熟悉与亲近感,根据第八段的内容,可知原因在于他们生活在农村,并且他们今后也要像父亲一样过上这样的生活。(4)“狂欢”表示人物心情的愉悦,以一个“狂”突出这种愉悦的程度。作者在文中回忆了三件雨中所做的快乐的事,第一件雨中嬉戏的事,“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的并不是在夏季”可以看出只是一般玩耍的快乐,程度并不深。第二件在大厅中,大们眼前的各种“才艺”表演,“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原地接连翻出十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的几个人或一个人踢毽子,那自己扎的羽毛毽子漫天飞舞”,其目的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喝彩,一阵欢呼”,这种乐趣是一种才能的表现,是一种希望得到父亲肯定的表现。第三件是对各种农具的操练,表现孩子们对各种农事活动的熟悉,以“狂欢”一词突出玩乐的投入、开心,以此表现孩子们对生活、对劳作的热爱。根据以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夏天,孩子们拦水建“坝”,提“闸”泄“洪”;寒冬或春初时,“小孩子们在公房给大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大孩子们在队屋拿起农具操练“种地干活”。
⑵ 不同意删去。选文画线处写“我”在家的百无聊赖,其实是在为后文写“许多开心的事儿”作铺垫,为写“狂欢”蓄势。
⑶ ①在实际情况与预料的情况相符下说“果然”。这里表明孩子们期待自己的展示能够博得大人们的喝彩欢呼,以及这种愿望实现后的幸福和满足的心理。
②“不自觉地”写出了孩子们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表现出孩子们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的懂事、勤快和准备着挑起生活重担的优秀品质。
⑷ ①无忧无虑的孩子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和队屋,纵情欢乐,好玩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②农闲时的大人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围观孩子们表演,纵情欢愉,单调沉闷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2)本题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的作用包括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①结构上的作用:作铺垫、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承上启下、照应、贯穿全文的线索、总结全文、点题。②内容上的作用:概括段落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性格,突出了中心。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大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要注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就是指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就是与主旨相关的意思。
9.【答案】(1)曲牌名;深秋晚景
(2)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完美地表达出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
【解析】【分析】(1)第一问,考查有关曲的文学常识。“天净沙”是这首曲的曲牌名。曲牌名,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第二问,考查对写景的画面的把握。“枯藤老树昏鸦”这是深秋特有的景象;“夕阳西下”是傍晚时分,所以可以概括为“深秋晚景”(2)第一问,考查散曲的主旨句。这首散曲前三写景,后两句直接抒情。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两句直抒胸臆,“夕阳西下”,作者的惆怅悲哀之情溢于言表,“断肠人在天涯”则点明全文主旨,此时,作者的羁旅之思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问,考查诗歌的情感。诗歌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
1、曲牌名
2、深秋晚景
⑵ 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完美地表达出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点评】⑴曲牌名就是曲,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根据曲中所描写的景物意象概括出图景的名称。
⑵可以通过抓关键要素来推断诗歌的情感类型,关键要素有:①抓住诗题;②抓住关键词句;③抓住意象特点;④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
10.【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充满感情的命题作文。“有你的陪伴,真好”的关键词是“你”,“你”应该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以点明自己要感谢的对象:可以是人,如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陪自己共同走过一程的人;也可以是物或事--可以是具体可感的实体,如书、动植物、艺术作品、兴趣爱好等;也可以是虚化的道德品质方面的,如诚实、勇敢、毅力、好奇心等。
文体不限,但这个题目最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散文。可记叙自己与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事例,感谢有他们一路相伴;可记叙书籍、艺术品、兴趣爱好等对自己成长的促进作用等,表达“真好”的主题。要坚持从小处入手、笔墨集中、主题明确的原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1 / 1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久前在武汉圆满结束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极大地提升了武汉的城市形象。
B.《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创新升级的亮点很多,最大的变化是推出了新的年轻主持人龙洋。
C.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认真研究、整理、搜集的结果。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ABD没有语病。C.语序不当,“研究、整理、搜集”应改为“搜集、整理、研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病句成因和病句类型的相关知识,这是完成词类题目的基础。其次,要学会运用所掌握的语法知识解决平时阅读和写作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不断提高病句辨析能力。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它既不倾盆飘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B.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C.而近处池畸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D.人们受够了冷洌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飘→瓢; B没有错别字;C.畸→畦; D.洌→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下列文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冬天,雨化了妆,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ì(  )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它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人们受够了冷liè(  )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温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  )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而近处池畦(  )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A.立 冽 duō qí B.莅 冽 duō qí
C.莅 洌 duó wā D.立 洌 duó wā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lì——莅,莅临:光临,来临。liè——冽,凛冽:寒冷刺骨。咄——duō,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畦——qí,指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和字形。给汉字注音,要注意字母的拼写、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多音字的区别等。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市大优惠活动正式开始了,一大早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拥进去。
B.时间就像小河里的水,不断向前,永远也不回头。但小时候老觉得时间过得慢,迫不及待地想长大。
C.这鬼天气,真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瓢泼大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
D.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叫我们很难接受。
【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 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符合语境,使用正确;C. 淅淅沥沥:指小雨落下的声音。与“瓢泼大雨”语义矛盾,使用不当;D.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词义、词语范围、感彩是否运用恰当,是否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用筛选法或淘汰法得出正确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揣摩是否准确。
5.名句默写。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   ,   。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4)《天净沙 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   。
【答案】(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诗词名句的积累答题,注意“郎、涯”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⑷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点评】此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6.学校为激发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拟开展“诗词大会”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1)“诗词大会”计划设置“火眼金睛”环节,请你从以下九个字中识别出一个诗句。
  衡 雁 阳
 
  归 去 留
 
  边 意 洛
 
 
 
 
 
 
 
 
 
 
 
(2)明阳同学参加此次活动的热情很高,经常熬夜做准备,以致白天上课打瞌睡。王老师发现后,轻轻拍拍他的肩膀,委婉地说:“明阳,看来你已经沉醉在古诗词的意境中了。”假如你是明阳,你该怎么说?
(3)请你借助下面的图片,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下面文字材料中得到的信息。
2020年新春期间,两档颇具人气和好评的文化综艺节目迎来新一季的回归——《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大年初二首播,《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则在大年初四与观众见面。两个节目用不同的方式带观众领略经典之美,想给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
【答案】(1)归雁洛阳边
(2)(示例)老师,对不起。我昨天因为熬夜做准备,没有休息好,以致打瞌睡。今后我一定注意劳逸结合,不再影响听课。请您原谅我,好吗?
(3)《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新一季接连回归。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图表信息;语言得体;语言连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一句“归雁洛阳边”,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注意“雁”字不要误写成“燕”。
(2)说话的对象是老师,情景是明阳经常熬夜做准备,以致白天上课打瞌睡。说话时先要写出称呼,然后指要讲清楚自己出现打瞌睡的原因(因为熬夜做准备,没有休息好),再表决心(以后会注意劳逸结合,不再影响听课)。要注意语气委婉,用语礼貌得体。
(3)通读这则材料,借助两幅图片中的文字,再结合“2020年新春期间,两档颇具人气和好评的文化综艺节目迎来新一季的回归——《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大年初二首播,《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则在大年初四与观众见面。”一句,提炼出材料的对象:《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新一季,怎么样:接连回归。
故答案为:⑴ 归雁洛阳边
⑵ (示例)老师,对不起。我昨天因为熬夜做准备,没有休息好,以致打瞌睡。今后我一定注意劳逸结合,不再影响听课。请您原谅我,好吗?
⑶ 《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新一季接连回归。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⑵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由于说话的对象不同,说话的内容也不同。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根据情境,明确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事件的主要内容,语言得体,言之有理,表述清晰即可。
⑶此题考查图文转换及概括能力。图文转化应注意: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7.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
(2)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
(3)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
(4)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
【答案】(1)比喻
(2)比喻
(3)排比
(4)拟人
【知识点】比喻;拟人;排比
【解析】【分析】⑴“丝帘”属于比喻;⑵“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属于比喻;⑶“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属于排比;⑷“化妆、莅临”把雨人格化,属于拟人。
故答案为:⑴比喻;⑵比喻;⑶排比;⑷拟人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雨天的狂欢
李成
①我的家乡在长江北岸,那里雨水较多,尤其是每年的梅雨季节,常常是连月不开。
②总是下雨,当然令人讨厌,尤其是我们这些顽皮的小孩子喜欢“闹野”,一旦大雨倾盆,遍地泥泞,更不方便出去玩了,天地间阴阴惨惨,人又无所事事,心情自是很郁闷。我把家里的几本文学杂志都翻烂了,没有新的读物进来,那可真是百无聊赖啊!只好趴在窗户上看外面的行人如何撑着旧伞在雨中伶仃而行,或在泥泞里艰难跋涉,甚至一滑一跌,现出种种让人感到滑稽的怪象,也能开心一下,但稍久仍觉枯燥无趣。
③是不是雨天都这样单调苦闷呢?也不是的,也有许多开心的事儿只在雨天才有。比如夏天暴雨如注的当顷,我们会冒雨出去,把奔流的溪水拦起来,用泥巴建一个“水坝”,还用瓦片做个闸门,水蓄积到一定时候提起闸来,看到一片“洪水”喷出老远,自是欢呼雀跃。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的并不是在夏季,因为夏日村里人常常都很忙,无暇顾及玩乐尤其是集会——而“狂欢”总是需要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才会有的。那么是什么时候呢?是寒冬或春初所谓“春寒料峭”的日子,田间农事已了,而天气已然或仍然寒冷,适合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取暖,欢乐地度过一天时光。
④这样的聚会一般是在村里的某间宽敞的公屋里进行。我们那间公屋是叫作“大厅”的,或许在旧时代正是某个“大户”的厅堂,实际上是聚居在一起的几家的过道,平时搁放一点杂物,一到下雨天,人们不自觉地走来闲谈,一开始或许只是几个妇女来此做针线,接着好热闹的孩子们来这里捉迷藏,追逐打闹,又有几个大人来寻孩子,便站下来袖手而观。于是人越聚越多,以致整个大厅里很快就挨挨挤挤,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响亮的笑声,从天井口直冲向云霄——布满雨云的天空。
⑤这时候不知不觉形成这样的局面:许多大人站在一边“观场”,而人丛中随时空出一块地儿便做了“舞台”,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原地接连翻出十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的几个人或一个人踢键子,那自己扎的羽毛键子漫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却总是不会落地。最不济的也想表演跳高或“飞檐走壁”,顺着根柱子爬到高处摸摸屋檐……总之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喝彩,一阵欢呼,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孩子们便玩得更来劲了,花样也更多,即使玩失败了,或差点出险,人们惊喊一声,接下去再让别人上场就是了……欢声笑语不断,仿佛正在欢度某个盛大的节日。
⑥不知不觉,我们就长成大孩子了。当然不好意思再过分玩闹,不好意思总表演滑稽可笑的动作,但又还不够格跟大人站在一旁观望。我们成了边缘人,很有点无聊了。忽然有一天,有一个大孩子招呼一声:我们换个地方玩吧!便从大厅里抽身出来,往村头上跑。越过村路,就是打谷场,跑进打谷场,斜插过去,就来到东头的几间队屋,这在冬天主要是生产队储藏农具的地方。哦,这是个好地方!
⑦门是简单地锁着的,我们很容易弄开就进去了。里面当然没有人,只有一屋子农具,一间堆得比较满,另两间空地多,正好做了新的游乐场。我们不想把在“大厅”上玩的那些一一搬演,想玩点新鲜的。这时,大孩子看着满地的农具,显然有了主意,便问:这些家伙什谁会使呀?有人说:我们开年就要拿它们种地干活了!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这个扶起一张梨,模拟着插入土地,推着向前;那个拖来禾桶,拿着掉了柄的大扫帚当稻穗在桶沿掼起来;又有人摇起风车,扇出巨风;还有人挥起木锹扬谷,而我则和几个年龄小些的孩子趴到大水车上,踩着脚踏,车起水来……这一切仿佛都从未做过,多有趣呀,队屋里也腾起了一阵阵欢声笑语……
⑧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狂欢,可是我们至多也就玩过两三次就不再玩了。因为我们毕竟长大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即将正式展开,生活的重担已经在等着我们去挑起,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都要告别童年的一切。冬去春来,伙伴当中就有人再也不去上学了,他们跟从父辈到田野上学做农活,追随的也是与先辈一样的人生。事实上,当初在大厅上参加狂欢“派对”的时候,就有几个大孩子从热闹场上抽身出去,披上雨衣,戴上斗笠,消失在门外雨幕中,帮父辈放水、护苗去了。雨天的狂欢,童年的狂欢,是多么短暂啊。
(有删改)
(1)雨天“我们”有哪些“开心的事儿”?请简要概括。
(2)你是否同意将选文第②段画线处删去?请说明理由。
(3)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①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一般什么情况下说“果然”?“果然”用在这里,流露出“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
②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为什么是“不自觉地”?你如何理解?)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中“狂欢”含义的理解。
【答案】(1)夏天,孩子们拦水建“坝”,提“闸”泄“洪”;寒冬或春初时,“小孩子们在公房给大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大孩子们在队屋拿起农具操练“种地干活”。
(2)不同意删去。选文画线处写“我”在家的百无聊赖,其实是在为后文写“许多开心的事儿”作铺垫,为写“狂欢”蓄势。
(3)①在实际情况与预料的情况相符下说“果然”。这里表明孩子们期待自己的展示能够博得大人们的喝彩欢呼,以及这种愿望实现后的幸福和满足的心理。
②“不自觉地”写出了孩子们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表现出孩子们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的懂事、勤快和准备着挑起生活重担的优秀品质。
(4)①无忧无虑的孩子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和队屋,纵情欢乐,好玩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②农闲时的大人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围观孩子们表演,纵情欢愉,单调沉闷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分析】(1)文章开篇先写下雨天的无聊,引出对雨天快乐的回忆。第三段写的是夏天暴雨中我们筑坝闸的快乐;第四、五段写的是春寒料峭时我们在大厅“舞台”上表演的快乐;第六、七段则重点写了我们在队屋里对各种农具操练的快乐。
(2)阅读文章第二段画线句子,主要写了雨天的令人讨厌,枯燥无味,除了读书便只能在家里看着别人在雨中“出丑”。结合下文内容来看,句子一是表现了儿童好动、爱玩的天性;二是以这种无趣自然引出下文对雨中趣事的回忆,并形成对比,突出雨中的快乐。因此这段是不可删去的。
(3)第一句中的“果然”是一个副词,表示事情的结局与所料所说的相符。结合此段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果然”一词,表现出孩子们尽其所能的表演,目的是为了引起大人们的注意与夸奖,而这种目的达到了,心里无比的开心。第二句中的“不自觉”意思是不由自主地,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农具的熟悉与亲近感,根据第八段的内容,可知原因在于他们生活在农村,并且他们今后也要像父亲一样过上这样的生活。(4)“狂欢”表示人物心情的愉悦,以一个“狂”突出这种愉悦的程度。作者在文中回忆了三件雨中所做的快乐的事,第一件雨中嬉戏的事,“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的并不是在夏季”可以看出只是一般玩耍的快乐,程度并不深。第二件在大厅中,大们眼前的各种“才艺”表演,“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原地接连翻出十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的几个人或一个人踢毽子,那自己扎的羽毛毽子漫天飞舞”,其目的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喝彩,一阵欢呼”,这种乐趣是一种才能的表现,是一种希望得到父亲肯定的表现。第三件是对各种农具的操练,表现孩子们对各种农事活动的熟悉,以“狂欢”一词突出玩乐的投入、开心,以此表现孩子们对生活、对劳作的热爱。根据以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夏天,孩子们拦水建“坝”,提“闸”泄“洪”;寒冬或春初时,“小孩子们在公房给大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大孩子们在队屋拿起农具操练“种地干活”。
⑵ 不同意删去。选文画线处写“我”在家的百无聊赖,其实是在为后文写“许多开心的事儿”作铺垫,为写“狂欢”蓄势。
⑶ ①在实际情况与预料的情况相符下说“果然”。这里表明孩子们期待自己的展示能够博得大人们的喝彩欢呼,以及这种愿望实现后的幸福和满足的心理。
②“不自觉地”写出了孩子们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表现出孩子们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的懂事、勤快和准备着挑起生活重担的优秀品质。
⑷ ①无忧无虑的孩子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和队屋,纵情欢乐,好玩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②农闲时的大人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围观孩子们表演,纵情欢愉,单调沉闷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2)本题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的作用包括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①结构上的作用:作铺垫、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承上启下、照应、贯穿全文的线索、总结全文、点题。②内容上的作用:概括段落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性格,突出了中心。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大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要注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就是指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就是与主旨相关的意思。
三、诗歌鉴赏
9.(2020七上·双清期末)曲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这首曲的   ,“秋思”是这首散曲的题目,这首散曲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   图。
(2)请写出这首散曲的主旨句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曲牌名;深秋晚景
(2)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完美地表达出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
【解析】【分析】(1)第一问,考查有关曲的文学常识。“天净沙”是这首曲的曲牌名。曲牌名,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第二问,考查对写景的画面的把握。“枯藤老树昏鸦”这是深秋特有的景象;“夕阳西下”是傍晚时分,所以可以概括为“深秋晚景”(2)第一问,考查散曲的主旨句。这首散曲前三写景,后两句直接抒情。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两句直抒胸臆,“夕阳西下”,作者的惆怅悲哀之情溢于言表,“断肠人在天涯”则点明全文主旨,此时,作者的羁旅之思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问,考查诗歌的情感。诗歌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
1、曲牌名
2、深秋晚景
⑵ 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完美地表达出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点评】⑴曲牌名就是曲,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根据曲中所描写的景物意象概括出图景的名称。
⑵可以通过抓关键要素来推断诗歌的情感类型,关键要素有:①抓住诗题;②抓住关键词句;③抓住意象特点;④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
四、写作题
10.(2021七下·永吉期末)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①有你的陪伴,真好
作文②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花开花谢,春去秋来。不经意间,我们发现自己在慢慢长大。回首逝去的岁月,总有一些人让我们心存感激:或许是相依相伴的家人、老师,或许是短暂相逢的同学、朋友,或许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他们体贴入微的照顾,严厉中善意的批评,看似平常的只言片语……都化作一份厚重的情感沉淀在心底,伴我们成长,让我们难忘。
作文要求:
①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
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毕业学校名。
⑥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
【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充满感情的命题作文。“有你的陪伴,真好”的关键词是“你”,“你”应该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以点明自己要感谢的对象:可以是人,如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陪自己共同走过一程的人;也可以是物或事--可以是具体可感的实体,如书、动植物、艺术作品、兴趣爱好等;也可以是虚化的道德品质方面的,如诚实、勇敢、毅力、好奇心等。
文体不限,但这个题目最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散文。可记叙自己与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事例,感谢有他们一路相伴;可记叙书籍、艺术品、兴趣爱好等对自己成长的促进作用等,表达“真好”的主题。要坚持从小处入手、笔墨集中、主题明确的原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