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 6.2 地质灾害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0高一上·永济月考)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12月3日11时34分在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当地居民感觉到明显震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3千米左右,该深度位于( )
A.地壳中 B.上地幔中 C.下地幔中 D.地核中
(2)理论上而言,本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
A.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C.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D.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答案】(1)A
(2)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1)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3千米左右,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的厚度为33千米,因此该深度位于地壳中,故答案为:A。(2)本次地震震中位于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是在陆地上,因此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都能到达该地,但是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因此当地人们感觉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B对。
【点评】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021高一下·杭州期末)
天下奇观-金沙江大拐弯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湾”,地处云南和四川的交界处,江水围绕着金字塔般的日锥峰潇洒地画了一个“Ω”字形的大拐弯。完成下面小题。
2.金沙江大拐弯奇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 D.冰川侵蚀
3.该地区易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 )
①洪涝 ②旱灾 ③滑坡 ④泥石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2.B
3.D
【知识点】河流地貌;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点评】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在干旱的沙漠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它们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并非雕塑家们的精工巧作,而是风挟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人们称之为风蚀地貌。侵蚀作用包括岩石和矿物经由媒介如水、冰、风及重力等引起其移动与瓦解。 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2.风力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A错误。大拐弯处山高谷深,河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堆积作用弱,B对C错。冰川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D错误。故本题选B。
3.洪涝和旱灾都属于气象灾害,①②错误;当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同时受到季风的影响,降水较集中,滑坡和泥石流频发,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
(2021高一下·六安期中)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人们总结了地震救援领域的“黄金12秒”,即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 10 多秒的时间,这样在低楼层的居民可以迅速逃离。下图为地震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黄金12 秒”利用的原理是( )
A.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很慢 B.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
C.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D.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慢
5.下列关于地震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经济的发展,地震损失一定下降
B.人口密度越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越多
C.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地震损失越大
D.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会减少
6.山区沟谷发生泥石流时,正确的避灾方法是( )
A.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
B.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
C.检查贵重财物后向安全地带撤离
D.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答案】4.B
5.D
6.B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防避;滑坡与泥石流的防避
【解析】【点评】滑坡、泥石流防灾措施
1.雨季不要在沟谷中或危岩附近长时间停留。
2.不要顺坡跑,而应向两侧逃离。
3.不要停留在沟谷中坡度大、土层厚的低洼处或躲在滚石、乱石堆后。
4.泥石流发生时,不要攀爬树木躲避。
5.当发现滑坡、泥石流或崩塌征兆时,应及时报警或报告当地政府,通知临近的村民尽快撤离。
4.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的摇晃,故“黄金12 秒”利用的原理是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5.地震灾情程度与震源深浅、地质构造、距震中远近、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相关,同样等级的地震,造成的破坏是不一样的。故随着经济的发展,地震损失不一定下降,故A错误;人口密度越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不一定越多,故B错误;一般来说,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地震损失越小,故C错误;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会减少,故D正确。故答案为:D。
6.当发生泥石流时,应立即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下·深圳月考)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随着山区经济发展,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表完成下列小题。
某地重点监测沟谷参数表
沟谷编号 集水面积(km2) 平均坡度(°) 流域落差(m) 植被覆盖率(%)
① 5.3 24.3 537.2 15.7
② 2.7 30.1 670.3 19.6
③ 20.0 40.8 1353.7 13.2
④ 4.5 26.1 384.7 20.5
7.根据表中参数推测,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大的沟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为了更及时、准确发出泥石流预警,该地区还应密切关注( )
A.气温高低 B.风力强弱 C.光照强度 D.降水量大小
【答案】7.C
8.D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点评】形成泥石流的条件有:陡峭,能够集水集物;很多在松散的固体物质在上游堆积;短期内有大量降水。
7.集水面积越大,河流径流量越大,搬运能力越强;坡度越陡、落差越大,水流速度越快,侵蚀搬运能力越强;植被覆盖率越低,越易被侵蚀,越容易发生泥石流。根据表中参数可知,③地集水面积大、水量丰富,且坡度陡、落差大、植被覆盖率低,最易发生泥石流。C对,ABD错。故答案为:C。
8.泥石流的形成和坡度、植被覆盖率、流域面积等有关,还和流域内降水量大小有关。为了更及时、准确发出泥石流预警,该地区还应密切关注降水量大小,降雨量直接影响集水量多少,D对。气温高低、风力强弱、光照强度与泥石流发生无关,ABC错。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下·烟台月考)在山区公路和铁路道旁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工程建设。据图完成小题。
9.图中的防护工程主要是针对下列灾害中的 ( )
①地震 ②滑坡 ③泥石流 ④崩塌 ⑤山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0.图中边坡上网格状装置的主要功能是 ( )
A.加速径流 B.保持水土 C.促进蒸发 D.美化环境
【答案】9.C
10.B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滑坡与泥石流的防避
【解析】【点评】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消除和减轻水的危害和改善边坡岩土力学强度。
9.图示为固坡工程,主要针对山区的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而对与地震的防御关系不大。故选C。
10.通过网格的设置,减缓径流而减少水土流失。故选B。
11.(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读地震及次生灾害相关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空格处表示的次生灾害可能是( )
A.崩塌、泥石流 B.崩塌、寒潮
C.泥石流、台风 D.台风、寒潮
(2)图中信息可反映出地质灾害( )
A.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B.具有很强的重复性
C.具有分布的广泛性 D.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答案】(1)A
(2)D
【知识点】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地震不能引发寒潮和台风;台风一般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区,是气旋强烈发展形成;寒潮主要是冷锋造成,故A正确。
(2)通过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诱发性;根据文字信息“经济损失、人畜伤亡、瘟疫流行”,可以得出地质灾害伤亡大,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故D正确。
故答案为:(1)A;(2)D。
【点评】台风实际上是一种强热带气旋,形成的条件至少要满足两个情况,那就是拥有较高的温度和充沛的水气。当底层空气受热上升,上升区域的外围空气流入上升区里,因地球自转的关系,使流入的空气像车轮一样转动起来,这就是产生台风的原因。
12.(2021高一上·滁州期末)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面小题。
(1)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最小的地点( )
A.甲 B.乙 C.丙 D.丁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包括( )
A.冲毁铁路 B.阻塞河道 C.冲毁城镇 D.损坏林木
【答案】(1)D
(2)C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图中丁地区等高线稀疏,距河流较远,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最小,D正确;图中甲、乙、丙三地都位于河流谷地,根据经纬度可判断出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出现泥石流灾害。(2)图中丙地位于河流谷地,附近有河流和铁路经过,若丙地发生泥石流可能会冲毁铁路、阻塞河道和损坏林木,因丙地峡谷面积小,坡度较陡,没有城镇分布,不可能冲毁城镇,C正确。
【点评】泥石流形成的因素有陡峻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大量水源。不合理的开采开挖破坏地表,会导致引发泥石流。滥采滥伐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滥伐森林、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13.(2020高一上·浙江期中)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及灾害链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上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
A.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 D.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2)如果发生滑坡,受灾最严重的村落最有可能是( )
A.甲村 B.乙村 C.丙村 D.丁村
【答案】(1)A
(2)D
【知识点】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形成与暴雨无关,因此①为地震,排除B、D。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因此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直接原因,④为泥石流;地震会使地表变得的破碎,易造成崩塌和滑坡。故答案为:A。(2)滑坡多发生在陡坡,丁村位于陡崖之下,最易发生滑坡,故答案为:D。
【点评】防灾措施
(1)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
(2)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二、综合题
14.(2021高一下·东莞开学考)读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各种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是 ,其中以 地区最为严重,造成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有哪些?
(2)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由外力作用引起的是 。
(3)从图中可看出,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与泥石流分布区有明显的相关性,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西多东少;西南地区;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②地势起伏大,坡度陡;③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④开垦、开矿,破坏植被
(2)泥石流
(3)地震频发使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突发
【知识点】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各种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西多东少,其中西南地区分布最多,地质灾害最为严重,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加之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地势起伏大,坡度陡,降水对地表的侵蚀能力强, 该地人类活动开垦、开矿破坏了地表植被,地表裸露,易发生地质灾害。
(2)陡峭的沟谷、大量松散的碎屑物、充足的水源、植被覆盖率低都是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故由外力作用引起的是泥石流。
(3)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一般地壳也很活跃,岩石易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故答案为:(1)西多东少;西南地区;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②地势起伏大,坡度陡;③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④开垦、开矿,破坏植被。(2)泥石流。(3)地震频发使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突发。
【点评】一个地域内的自然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因此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原因导致的,而人为原因会使其加剧。
15.(2021高一上·汕头期末)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2)图中序号①②③④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排序号)
【答案】(1)自西北向东南
(2)③②①④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由图中信息判断古河道位于图中东部,海拔较低,树枝状冲沟位于西部,并且根据形状可以判断河流自西部流向东部,因此西部地势最高,滑坡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滑坡体整体下滑的现象,因此滑坡体会向东南低处区域滑动。
(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图中所示序号中最先有古河道,所以③最早,古河道曾为本区域海拔最低的地区,因此②发生相对较晚,堰塞体堵塞古河道在①处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湖水不断上涨,在堰塞体西侧地势较低处,河流侵蚀形成一条新的河道④。
【点评】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体,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 。
1 / 1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 6.2 地质灾害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0高一上·永济月考)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12月3日11时34分在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当地居民感觉到明显震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3千米左右,该深度位于( )
A.地壳中 B.上地幔中 C.下地幔中 D.地核中
(2)理论上而言,本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
A.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C.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D.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2021高一下·杭州期末)
天下奇观-金沙江大拐弯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湾”,地处云南和四川的交界处,江水围绕着金字塔般的日锥峰潇洒地画了一个“Ω”字形的大拐弯。完成下面小题。
2.金沙江大拐弯奇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 D.冰川侵蚀
3.该地区易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 )
①洪涝 ②旱灾 ③滑坡 ④泥石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1高一下·六安期中)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人们总结了地震救援领域的“黄金12秒”,即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 10 多秒的时间,这样在低楼层的居民可以迅速逃离。下图为地震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黄金12 秒”利用的原理是( )
A.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很慢 B.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
C.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D.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慢
5.下列关于地震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经济的发展,地震损失一定下降
B.人口密度越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越多
C.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地震损失越大
D.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会减少
6.山区沟谷发生泥石流时,正确的避灾方法是( )
A.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
B.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
C.检查贵重财物后向安全地带撤离
D.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2021高一下·深圳月考)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随着山区经济发展,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表完成下列小题。
某地重点监测沟谷参数表
沟谷编号 集水面积(km2) 平均坡度(°) 流域落差(m) 植被覆盖率(%)
① 5.3 24.3 537.2 15.7
② 2.7 30.1 670.3 19.6
③ 20.0 40.8 1353.7 13.2
④ 4.5 26.1 384.7 20.5
7.根据表中参数推测,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大的沟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为了更及时、准确发出泥石流预警,该地区还应密切关注( )
A.气温高低 B.风力强弱 C.光照强度 D.降水量大小
(2021高一下·烟台月考)在山区公路和铁路道旁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工程建设。据图完成小题。
9.图中的防护工程主要是针对下列灾害中的 ( )
①地震 ②滑坡 ③泥石流 ④崩塌 ⑤山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0.图中边坡上网格状装置的主要功能是 ( )
A.加速径流 B.保持水土 C.促进蒸发 D.美化环境
11.(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读地震及次生灾害相关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空格处表示的次生灾害可能是( )
A.崩塌、泥石流 B.崩塌、寒潮
C.泥石流、台风 D.台风、寒潮
(2)图中信息可反映出地质灾害( )
A.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B.具有很强的重复性
C.具有分布的广泛性 D.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12.(2021高一上·滁州期末)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面小题。
(1)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最小的地点( )
A.甲 B.乙 C.丙 D.丁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包括( )
A.冲毁铁路 B.阻塞河道 C.冲毁城镇 D.损坏林木
13.(2020高一上·浙江期中)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及灾害链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上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
A.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 D.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2)如果发生滑坡,受灾最严重的村落最有可能是( )
A.甲村 B.乙村 C.丙村 D.丁村
二、综合题
14.(2021高一下·东莞开学考)读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各种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是 ,其中以 地区最为严重,造成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有哪些?
(2)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由外力作用引起的是 。
(3)从图中可看出,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与泥石流分布区有明显的相关性,试分析其原因。
15.(2021高一上·汕头期末)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2)图中序号①②③④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排序号)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A
(2)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1)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3千米左右,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的厚度为33千米,因此该深度位于地壳中,故答案为:A。(2)本次地震震中位于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是在陆地上,因此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都能到达该地,但是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因此当地人们感觉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B对。
【点评】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答案】2.B
3.D
【知识点】河流地貌;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点评】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在干旱的沙漠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它们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并非雕塑家们的精工巧作,而是风挟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人们称之为风蚀地貌。侵蚀作用包括岩石和矿物经由媒介如水、冰、风及重力等引起其移动与瓦解。 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2.风力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A错误。大拐弯处山高谷深,河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堆积作用弱,B对C错。冰川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D错误。故本题选B。
3.洪涝和旱灾都属于气象灾害,①②错误;当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同时受到季风的影响,降水较集中,滑坡和泥石流频发,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
【答案】4.B
5.D
6.B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防避;滑坡与泥石流的防避
【解析】【点评】滑坡、泥石流防灾措施
1.雨季不要在沟谷中或危岩附近长时间停留。
2.不要顺坡跑,而应向两侧逃离。
3.不要停留在沟谷中坡度大、土层厚的低洼处或躲在滚石、乱石堆后。
4.泥石流发生时,不要攀爬树木躲避。
5.当发现滑坡、泥石流或崩塌征兆时,应及时报警或报告当地政府,通知临近的村民尽快撤离。
4.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的摇晃,故“黄金12 秒”利用的原理是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5.地震灾情程度与震源深浅、地质构造、距震中远近、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相关,同样等级的地震,造成的破坏是不一样的。故随着经济的发展,地震损失不一定下降,故A错误;人口密度越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不一定越多,故B错误;一般来说,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地震损失越小,故C错误;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会减少,故D正确。故答案为:D。
6.当发生泥石流时,应立即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7.C
8.D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点评】形成泥石流的条件有:陡峭,能够集水集物;很多在松散的固体物质在上游堆积;短期内有大量降水。
7.集水面积越大,河流径流量越大,搬运能力越强;坡度越陡、落差越大,水流速度越快,侵蚀搬运能力越强;植被覆盖率越低,越易被侵蚀,越容易发生泥石流。根据表中参数可知,③地集水面积大、水量丰富,且坡度陡、落差大、植被覆盖率低,最易发生泥石流。C对,ABD错。故答案为:C。
8.泥石流的形成和坡度、植被覆盖率、流域面积等有关,还和流域内降水量大小有关。为了更及时、准确发出泥石流预警,该地区还应密切关注降水量大小,降雨量直接影响集水量多少,D对。气温高低、风力强弱、光照强度与泥石流发生无关,ABC错。故答案为:D。
【答案】9.C
10.B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滑坡与泥石流的防避
【解析】【点评】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消除和减轻水的危害和改善边坡岩土力学强度。
9.图示为固坡工程,主要针对山区的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而对与地震的防御关系不大。故选C。
10.通过网格的设置,减缓径流而减少水土流失。故选B。
11.【答案】(1)A
(2)D
【知识点】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地震不能引发寒潮和台风;台风一般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区,是气旋强烈发展形成;寒潮主要是冷锋造成,故A正确。
(2)通过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诱发性;根据文字信息“经济损失、人畜伤亡、瘟疫流行”,可以得出地质灾害伤亡大,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故D正确。
故答案为:(1)A;(2)D。
【点评】台风实际上是一种强热带气旋,形成的条件至少要满足两个情况,那就是拥有较高的温度和充沛的水气。当底层空气受热上升,上升区域的外围空气流入上升区里,因地球自转的关系,使流入的空气像车轮一样转动起来,这就是产生台风的原因。
12.【答案】(1)D
(2)C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图中丁地区等高线稀疏,距河流较远,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最小,D正确;图中甲、乙、丙三地都位于河流谷地,根据经纬度可判断出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出现泥石流灾害。(2)图中丙地位于河流谷地,附近有河流和铁路经过,若丙地发生泥石流可能会冲毁铁路、阻塞河道和损坏林木,因丙地峡谷面积小,坡度较陡,没有城镇分布,不可能冲毁城镇,C正确。
【点评】泥石流形成的因素有陡峻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大量水源。不合理的开采开挖破坏地表,会导致引发泥石流。滥采滥伐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滥伐森林、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13.【答案】(1)A
(2)D
【知识点】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形成与暴雨无关,因此①为地震,排除B、D。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因此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直接原因,④为泥石流;地震会使地表变得的破碎,易造成崩塌和滑坡。故答案为:A。(2)滑坡多发生在陡坡,丁村位于陡崖之下,最易发生滑坡,故答案为:D。
【点评】防灾措施
(1)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
(2)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14.【答案】(1)西多东少;西南地区;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②地势起伏大,坡度陡;③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④开垦、开矿,破坏植被
(2)泥石流
(3)地震频发使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突发
【知识点】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各种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西多东少,其中西南地区分布最多,地质灾害最为严重,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加之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地势起伏大,坡度陡,降水对地表的侵蚀能力强, 该地人类活动开垦、开矿破坏了地表植被,地表裸露,易发生地质灾害。
(2)陡峭的沟谷、大量松散的碎屑物、充足的水源、植被覆盖率低都是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故由外力作用引起的是泥石流。
(3)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一般地壳也很活跃,岩石易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故答案为:(1)西多东少;西南地区;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②地势起伏大,坡度陡;③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④开垦、开矿,破坏植被。(2)泥石流。(3)地震频发使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突发。
【点评】一个地域内的自然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因此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原因导致的,而人为原因会使其加剧。
15.【答案】(1)自西北向东南
(2)③②①④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由图中信息判断古河道位于图中东部,海拔较低,树枝状冲沟位于西部,并且根据形状可以判断河流自西部流向东部,因此西部地势最高,滑坡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滑坡体整体下滑的现象,因此滑坡体会向东南低处区域滑动。
(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图中所示序号中最先有古河道,所以③最早,古河道曾为本区域海拔最低的地区,因此②发生相对较晚,堰塞体堵塞古河道在①处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湖水不断上涨,在堰塞体西侧地势较低处,河流侵蚀形成一条新的河道④。
【点评】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体,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