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纲要下册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实战训练)(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纲要下册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实战训练)(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9 18:2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基础练】
1.新航路开辟之后,屠杀与病毒带走了无数人的生命,但世界人口却在增长。世界人口在1500年约4.25亿,到1600年前后增长到5.4亿,到1750年前后,达到了7.2亿。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B.各大洲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
C.农作物在新旧大陆间的交流 D.近代生命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2.16-19世纪初,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使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中国 B.使全球性的贸易联系加强
C.成为大西洋贸易的典型模式 D.使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3.下表反映了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据此可推知( )
年份 欧洲 美洲 非洲
1650 18.3% 2.4% 18.3%
1750 19.2% 1.6% 13.1%
A.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 B.黑奴贸易的发展和泛滥
C.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加快 D.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
4.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出现,早期殖民活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
①加速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③开拓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 ④为欧洲手工工场抢掠了大量劳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中世纪人们普遍谴责谋利的行为,教会禁止放贷取利,认为这是“一个在上帝看来可恶可厌的罪恶”。但到了16世纪,人们已经承认“温和的、可以接受的高利贷行为”。人们观念的改变源于( )
A.商品货币关系发展 B.宗教改革的影响
C.地理大发现的推动 D.商业革命的需要
6.16世纪初,欧洲市场尚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然而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西班牙、法国、英国、荷兰等主要欧洲国家物价均出现大幅度上涨。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
A.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B.导致欧洲黄金数量增加
C.加速了西欧的社会转型 D.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自哥伦布大交换发生后,生物系统中曾经截然不同的地方都变得相似了。……“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大交换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
——据吴于廑《世界历史》、[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美洲历史通常被说成是欧洲人来到一片几乎无人居住的荒野。但是数个世纪以来,大多数外来者都是非洲人,而这片土地并不是空荡荡的,而是住满了数以百万计的原住民。……当教科书开始认识到这一半球中的大多数人口的构成的时候,这些人也大都被描绘成欧洲人扩张中的无助的受害者: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袭击到来之前逃跑,非洲人被套上枷锁在种植园中被鞭子驱赶着劳作。……奴隶制迫使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惨的生活,迫使这些地区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摘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中“冒烟的草叶”的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打破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闭关自守状态的一系列重大转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归纳殖民主义者暴富的重要途径,指出16世纪第一批被掠贩非洲黑人的命运。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18世纪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
项目 概况 特点概括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经济联系 美洲出现新物种如马、麦子和橄榄等等,非美洲地区则大量引种玉米、番薯等等;欧洲的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商品种类大幅增加;出现欧洲殖民者主导的“三角贸易”。 (1)
特点:出现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发生了“商业革命”;开始了欧洲殖民者奴役和剥削其它国家地区的历史。
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联系 西葡荷英法相继成为殖民国家;世界许多地区逐渐沦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16世纪起,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 (2)
文化交流 印第安人的语言词汇、服装、医药传入欧洲;中国不少学者接受了西方传教士的天文、数学知识;17至18世纪早期,西方人视中国为文明的典范;18世纪晚期起有不少欧洲学者专注于印度文化的研究。 (3)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参照上表中的(1)样例,完成“(2)”“(3)”的相关要求。
【提升练】
9.“哥伦布大交换”也被称为“大交流”,是指哥伦布在航行至美洲以后,一个包括动物、植物、文化、人群、传染性疾病和思想在美洲、非洲及欧亚半球之间的广泛交流。下列所示现象属于“哥伦布大交换”的是( )
A.美洲的烟草和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
B.欧洲的先进生产方式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
C.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过海到中国
D.里斯本、佛罗伦萨、伦敦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10.新航路开辟以后,大量贵金属从美洲源源不断流入葡萄牙,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购置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则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 )
A.促进了两国的社会转型 B.推动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C.促使法国成为世界霸主 D.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
11.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地流入中国。这反映了( )。
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B.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
D.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
12.1502—1505年,阿拉伯商船在印度洋的香料运载量从平均每年的350万磅骤减为不足100万磅。威尼斯商人于1504年驾驶商船前往贝鲁特和亚历山大购货时,突然发现市场上竟然没有香料出售。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葡萄牙基本垄断了亚洲的香料贸易 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传统商路没落
C.奥斯曼帝国阻断了香料的贸易通道 D.印度遭到殖民侵略,香料生产被控制
13.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秀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荷兰借助上述主张( )
A.挑战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 B.为海外殖民扩张进行辩护
C.使得《航海条例》宣告破产 D.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4.据统计,到1600年,全西欧的总价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一300%,其中西班牙上涨幅度最高,平均达到4倍,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这一现象( )
A.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B.使法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C.推动了商业中心的转移
D.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15.《全球通史》中写道:1600到1763年期间,西北欧洲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西、葡两国。这一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首要意义。这里的“首要意义”是( )
A.确立了欧洲的霸主地位 B.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C.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打破各地间的孤立状态
16.英国在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过程中,先后打败了( )
A.西班牙、荷兰、葡萄牙 B.荷兰、法国、葡萄牙
C.葡萄牙、法国、西班牙 D.西班牙、荷兰、法国
17.16世纪至17世纪早期,欧洲许多国家物价飞涨,出现了所谓的“价格革命”。我国史学界大多认为价格革命是新大陆金银的流入所致;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社会需求的大量增加,供求的失衡也是造成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据此可知,关于欧洲“价格革命”原因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C.缺少权威人士支持均不合理 D.后期的研究比主流观点可信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
——摘编自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二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大陆上……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交流中心、交流范围、主要交流商品以及交流手段等方面比较丝绸之路和地理大发现引发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并分析二者在交流范围与交流手段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3)伴随地理大发现,西欧开始了殖民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B
解析:中国的商品输入美洲,美洲的白银大量输入中国,说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加强了全球性的贸易联系,B项符合题意;世界贸易中心并没有转至中国,排除A项;C项内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A项不能得出;黑奴贸易解释不了美洲人口的减少,美洲人口的减少主要是殖民者对美洲土著的屠杀导致的,故B项错误;根据表中时间可知,这一时期西方殖民者进行黑奴贸易、屠杀印第安人,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高产作物引进解释不了美洲和非洲人口的减少,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早期的殖民扩张是指从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加速了欧洲原始资本的积累,①正确。早期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正确。早期的殖民扩张使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世界市场越来越广阔,③正确。早期的殖民扩张并没有为欧洲手工工场掠夺劳动力,④错误。故选A项。
5.答案:A
解析:从中世纪人们普遍谴责谋利行为到16世纪人们接受高利贷行为,这种改变的原因在于当时西欧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宗教改革并非主要内容,排除B项;地理大发现的推动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商业革命的需要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题干显示的是到16世纪末,西欧各国的物价上升,这是价格革命的表现,而价格革命使得收取货币地租的地主阶级势力下降,所以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故C正确;价格革命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而资本主义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因素,故A错误;价格革命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黄金的大量增加所导致的,而不是导致了黄金增加的结果,故B错误;新航路开辟导致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故D错误。
7.答案:(1)路径:美洲—欧洲—欧美之外;
转折:地理大发现(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海外殖民扩张;开启世界市场的形成之路。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
(2)途径:殖民掠夺、屠戮(种族灭绝);不平等贸易;
命运:成为黑奴;命运悲惨。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意义、殖民扩张与掠夺方式及其影响。第(1)问,第一小问传播路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重大转折,结合所学可从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联系的加强等方面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重要途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殖民掠夺、屠杀印第安人、进行黑奴贸易以及进行不平等的贸易等方面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命运,依据材料“奴隶制迫使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惨的生活”可得出大量非洲人沦为奴隶,命运悲惨。
8.答案:
(2)特点: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原因:殖民扩张;殖民争夺;英国先后战胜其它殖民国家。
(3)特点:全球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原因:商业活动的扩大创造了文化交流的条件;殖民活动客观上增进了各地区文化的相互了解;文化学者的参与。
9.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知,“哥伦布大交换”是指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与非洲和欧亚大陆的往来交流加强,故可知在这一交流过程中,既有美洲的物产流入非洲和欧亚大陆的现象,也有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人口等流入美洲的现象,故选B项;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就已经与欧洲国家进行了贸易往来,故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不是“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排除A项;古代欧亚的丝绸之路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语言、宗教、文化等,故排除C项;里斯本、佛罗伦萨、伦敦都是欧洲的城市,它们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反映的是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不是“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排除D项。
10.答案:D
11.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所以白银的流入未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故A错误;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故B错误;据材料“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地流人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手工业发达,手工产品竞争力强,满足西、葡的市场需求,故C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成为西、葡的白银流入国,而不是强调西、葡两国的贸易伙伴地位,故D错误。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是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这一时期,葡萄牙主要开辟到达亚洲与非洲的航路。伴随着早期殖民扩张,葡萄牙逐渐控制了欧洲绕非洲到达亚洲的航路,控制了香料的生产与贸易,因而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A项正确;B项为材料中的现象,不是原因,故错误;奥斯曼帝国阻断了香料的贸易通道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故C项错误;D项仅反映了亚洲的香料生产被控制,未体现香料的贸易情况,因而与题意不符,故错误。
13.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论海上自由”及其内容可以看出,荷兰主张通过海洋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活动,这实际上体现了荷兰海外殖民扩张要求,故B正确;17世纪荷兰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排除A;《航海条例》颁布于1651年,排除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于工业革命后,排除D。
故选:B。
14.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物价上涨现象属于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D。A、B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是“价格革命”的影响,排除;C属于商业革命的表现,排除。
15.答案:B
16.答案:D
解析:16世纪(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使西班牙从此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l7世纪英国打败了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荷兰,18世纪义打败了法国,从而最终确立其世界殖民霸权。
17.答案:B
解析:本题以欧洲“价格革命”的原因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史学界对欧洲“价格革命”出现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不断发展,从外部条件到内部条件,思考视角不断拓展而趋于全面,B.项正确。
18.答案:(1)由汉武帝推动而成;从军事路、外交路延伸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物流通道;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让中国融入世界并逐渐发挥影响力的中西交通要道。
(2)不同:丝绸之路以中国为中心,地理大发现以西欧为中心;丝绸之路通达亚非欧,地理大发现通达整个世界;丝绸之路上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等产品,地理大发现主要向世界销售欧洲工艺品;丝绸之路上主要是和平交流,地理大发现以暴力掠夺为主。
原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导,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动机不同:中国注重友好交往,西欧注重获取财富。
(3)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