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提升卷)
1.《世界全史》中提到:英国18世纪初期,制铝、制盐等行业已成为资本集中的工业;1750年,在煤、铁工业中雇用数百人的大规模生产比比皆是。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衡,已经达到在市场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据此可知,英国( )
A.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国家 B.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机器大生产已居主导地位 D.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2.保尔?芒图在论述工业革命时说:“这是旧经济组织的标志,虽然内部的缓慢演进而逐渐改变,但仍保存其累世旧习所维持的旧形式。毛纺工业太保守了,太受到特权和偏见的压制,所以不能通过自身的技术革新来自行完成自己的变革。因此,产业革命要在毛纺工业以外着手。”材料意在强调( )
A.工场制度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B.地理大发现推动工业革命的到来
C.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市场的推动 D.重商主义是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3.瓦特在他的蒸汽实验笔记中说,中国人发明的茶壶是人类设计出的最好的加热器。在实验当中,他亲手画实验用的茶壶的草图,使用茶壶做蒸汽实验,有时用麦片粥把茶壶的盖子黏住,用它来观察潜热现象。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实践活动孕育技术创新 B.中英交流推动机器发明
C.生活习惯影响发明创造 D.科学实验源于日常生活
4.马克思指出,“自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以来,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旧法规中按农民的习惯规定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工厂制度的实行突破了自然限制 B.圈地运动冲击了农民的生活习惯
C.行业组织的发展规范了社会生活 D.手工工场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
5.1890年,美国《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将大企业限制州际贸易列为非法;1914年,美国《克莱顿反托拉斯法》将“对不同的商品购买者实行价格歧视”、直接或间接取得其他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权等不公平的竞争方式列为非法。这表明美国( )
A.否定了垄断企业的合法性 B.希望建立不受限制的经济秩序
C.资本集中影响了经济稳定 D.力图维护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
6.19世纪80年代,有学者呼吁英国集中精力增加生产力,并将生产转移到那些比较拥有优势的工业中,但英国却选择了最为省事的措施——海外贸易,并提出“要么死亡,要么贸易”的口号。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继续推行自由主义政策 B.专注于传统工业的升级
C.对海外市场的过分依赖 D.缺乏工业生产社会条件
7.下表反映了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注:德国为1872年数据)情况。
年份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上表内容反映了( )
A.英国丧失世界经济霸权地位 B.世界贸易出现多中心的格局
C.德国的统一促进了贸易发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8.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两次工业革命( )
A.都在重工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重大突破 B.英美两国都发挥了领头羊的历史作用
C.都促进了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D.都源于科学技术对生产领域直接推动
9.阿萨?勃里格斯在《英国社会史》一书中说:“无论是观察家还是工人本身,都知道工厂制度是非留下来不可了。这种制度的维护者为它感到骄傲,宣称它是为未来的完全自动化开辟了可能性的一种革命制度。”这反映了( )
A.现代工厂制适应了文明进步 B.手工工场自此被历史彻底淘汰
C.大企业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D.经营者革命导致社会结构变迁
10.20世纪的一种生产组织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把持权力去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出现( )
A.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阻碍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C.直接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 D.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1.19世纪30、40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运动提出了“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英国宪章运动则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享有普选权等要求。这表明当时工人运动( )
A.逐渐获得科学理论的指导 B.将资本主义制度作为斗争对象
C.以夺取政权作为主要目标 D.尚未明确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
12.圣西门指出,19世纪初的法国社会主要由“劳动者”和“游手好闲者”组成,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由工人、企业主、科学家、艺术家等“劳动者”共同来创造。该思想( )
A.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 B.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道路
C.对阶级结构的变化认识不够清晰 D.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13.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信》中写道:“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提到:“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 )
A.推动国际工人运动逐渐走向联合 B.借鉴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
C.基于从事实出发的科学研究立场 D.指导了巴黎公社的革命斗争
14.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67年,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1875年,马克思完成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全部设计与写作。据此推知,马克思主义( )
A.推动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吸收了人类全部的思想精华
C.伴随着工人运动的实践而发展 D.以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为目标
15.巴黎公社共有86名委员,其中工人约30名,其余是新闻记者、职员、教师和医生。公社委员们之间虽有政治分歧,但没有权力斗争,一直尽心尽力为这个200万人口的城市提供公共服务。他们也能达成共识,实行一些进步的和民主的政策。由此可见,巴黎公社( )
A.践行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体现了鲜明的民主性特征
C.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16.1871年,人们带着对1792年巴黎公社的眷恋之情建立了公社。新公社的许多活动和建制与旧公社相似,如有国民自卫军、治保委员会等。新公社活动时演奏《马赛曲》,还采用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甚至恢复了1792年公社时期的革命日历。这反映出1871年巴黎公社( )
A.未超越资产阶级革命范畴 B.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C.革命目标与之前没有变化 D.深受法国革命传统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财富观演变一览表
第一阶段 “什么东西是财富” 哥伦布:黄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
孟克列钦(1575—1621年):财富就是货币,就是金银,而商品流通则是获得金银的最重要的方法,对外贸易是一国财富增值的源泉
第二阶段 “是什么东西创造财富” 亚当?斯密(1723—1790年):财富的源泉是一国国民每年投入的劳动,所有劳动的生产物构成了一国的财富
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自由贸易才能发展英国工业,从而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收入的分配状况对财富的增长影响重大
(1)阅读上述材料,评述第一阶段的西方财富观。
(2)相对于前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财富观有何发展?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18.“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提出来还不到两百年,但从其实质含义来界定社会主义可以向上追溯五百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乌托邦意为“空想的国家”)。
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欧文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
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运动。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71年巴黎公社。
1880年恩格斯发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原则。
1949年新民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6年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就“社会主义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衡,已经达到在市场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强调的是18世纪的英国已经具备了工业革命需要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市场等关键因素,D项符合题意;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在18世纪中叶,但是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排除;英国社会制度发生变化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B项排除;C项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排除。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由材料“因此,产业革命要在毛纺工业以外着手”可知,毛纺工业技术变革的动力来自外在市场的推动,故选C项。
3.答案:A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中“18世纪最后的三十多年”可知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说明工业革命中的工厂制度突破了自然限制,故A项正确。圈地运动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工厂制度的影响,不是行业组织发展的影响,故C项错误。手工工场属于工业革命之前的组织,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材料中美国出台反托拉斯法反对垄断资本主义不公平的竞争方式,意图维护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故选D项;材料中美国反对垄断资本主义不公平的竞争方式,并没有否定垄断企业的合法性,排除A项;材料中美国出台反托拉斯法是对经济秩序进行限制的表现,排除B项;由材料不能得出资本集中影响经济稳定,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根据材料“要么死亡,要么贸易”这一口号可知,当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际,英国却仍然把重心放在海外贸易上,对海外市场依赖较大,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自由贸易,排除A项;英国没有像学者呼吁的那样,把生产转移到拥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中去,而是选择了贸易,排除B项;英国有工业生产的社会条件,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最多,达到了22%,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所占比重下滑,美国所占比重有了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英国、美国、德国三个国家的比重出现了相对平衡的现象,这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贸易出现了多中心的格局,故选B项;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仍然最高,排除A项;题干表格数据反映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情况,而不仅仅是德国一个国家的情况,排除C项;题干表格数据无法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垄断组织,所以这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故选C;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在重工业生产领域出现重大突破,排除A;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没有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排除B;第一次工业革命源于生产实践,而非科技的推动作用,排除D。
9.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资产阶级的需要,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经营者革命出现于20世纪,与工厂制度出现的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10.答案:D
11.答案:D
解析:“19世纪30、40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运动提出了‘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英国宪章运动则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享有普选权等要求”表明工人开始意识到政治权力,还没有明确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19世纪初,已经是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社会结构逐渐变化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而圣西门的“劳动者”中虽然有实业家和无产者,但并没有将他们对立起来,这说明他的思想对工业革命时期的阶级结构的变化认识不够清晰,故选C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材料“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说明马克思所阐发的“新原理”是以“世界本身的原理”为出发点的,并且提出这些新原理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于从事实出发的科学研究立场,故选C项;题干没有涉及工人运动的内容,排除A项;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主要论及社会发展与人类的关系,而这些内容在题干中并没有提及,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没有指导巴黎公社革命,排除D项。
14.答案:C
15.答案:B
16.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人们带着对1792年巴黎公社的眷恋之情建立了公社”“许多活动和建制与旧公社相似”“恢复了1792年公社时期的革命日历”等信息可知,巴黎公社受到法国革命传统的影响,故选D项。1871年的巴黎公社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项;巴黎公社虽然不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生的,但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
17.答案:(1)以贵金属为财富标志的财富观,是当时商品经济和人文主义价值观发展的产物,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成为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驱动因素,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评述题,先陈述财富观的内容,再进行评价,评价要包括背景和影响)
(2)发展: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财富观的内容从货币即财富,发展为劳动创造财富,对财富来源的探索,从流通领域扩展到了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
历史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资产阶级倡导经济上的自由主义。
解析:(1)要求评述材料中的财富观,评述时首先要概括材料中的财富观,然后分析这种财富观产生的背景及影响。从材料信息看,哥伦布把黄金作为财富的象征,并且主张追求财富。这种财富观受到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打破了教会禁欲思想的束缚;鼓励追求财富有利于海外扩张追求财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2)材料中,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创造财富,大卫?李嘉图认为自由贸易可以创造财富。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分析背景,18-19世纪,英国进行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壮大,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逐步完善,资产阶级主张自由贸易。
18.答案:可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特点(阶段性、曲折性、时代性等)、社会主义建设典型代表、中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贡献等多角度拟定论题。
示例一
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阶段性。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诞生,之后不断发展。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欧文建立的“和谐移民社区”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一次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继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东欧国家、中国等相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欧亚多国。社会主义建设从探索到形成特色。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学习苏联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中国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发展了社会主义。
示例二
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曲折性。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欧文建立“和谐移民社区”,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失败。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政权的第一次尝试,也以失败告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进行系列探索逐步形成苏联模式,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后来弊端日益暴露,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模仿苏联模式进行建设,最终也都失败,社会主义发展受挫。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也曾出现失误,但是党及时进行了调整,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面临诸多问题,也曾遭遇挫折,但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已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示例三
苏联和中国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突出代表。
1917年,俄国以“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历经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后,斯大林走出一条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开创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最终均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建立后,根据国情创造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从模仿苏联到实施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模式。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起点不同,道路不同,特点不同,结果不同。两国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突出代表,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示例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开创了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在巩固政权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创造性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经历了从学习模仿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于21世纪初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坚定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提供了重要参照,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