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三角函数
5.1.2 弧度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领会弧度制含义的合理性.
2.掌握并运用弧度制表示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
3.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弧度制的运用.
2.教学难点
理解弧度制的定义,弧度制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在回答自己的体重的时,有同学会说自己50公斤,有同学会说自己100斤,这两种回答的体重都是相同的.这两种回答采取的单位制不同,但它们之间能进行换算,1公斤=2斤.不同的单位制能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那角的度量是否也能用不同的单位制呢?
(二)探索新知
探究一:角度、弧度制的概念
角度制:角可以用度为单位进行度量,1度的角等于周角的.这种用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角度制.
如图,在射线上任取一点(不同于点),.在旋转过程中,点所形成的圆弧的长为.与的比值是多少?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老师让学生动手求比值,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探究发现,圆心角所对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只与的大小有关,与半径无关.也就是说,这个比值随的确定而唯一确定.
【证明过程】
在两个同心圆内作出,当半径为时,的长,弧长与半径的比值为.当半径为时,的长,弧长与半径的比值为.两者比值相等.
即当圆心角一定时,它所对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一定的,与半径大小无关.
弧度: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弧度单位用符号rad表示,读作弧度.
单位圆:我们把半径为1的圆叫做单位圆.如图,在单位圆中,的长等于1,就是1弧度的角.
根据上述规定,在半径为的圆中,弧长为的弧所对的圆心角,那么.(变形:弧长公式,)
一般地,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零角的弧度数是0.
探究二:角度与弧度的换算
对于角度制和弧度制,在具体的应用中,两者可混用吗?(学生思考)
角度制与弧度制是两种不同的度量制度,在表示角时不能混用,防止出现或一类错误写法,正确写法为,或.
角度与弧度的互化关系
角度化弧度 弧度化角度
例4 按照下列要求,把化成弧度:
(1)精确值;(2)精确到0.001的近似值.
解:(1)因为,所以.
(2)利用计算器有
因此,.
例5 将换算成角度(用度数表示,精确到0.001).
解:利用计算器有
因此,.
规定:用弧度制表示角时,“弧度”二字或“rad”通常略去不写,而只写该角所对应的弧度数.
(学生探究表格,老师检查修正)
特殊角的度数与弧度数的对应表:
度
弧度 0
度
弧度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角的概念推广之后,无论用角度制还是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
探究三: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
例6 利用弧度制证明下列关于扇形的公式:
(1);(2);(3).
其中是圆的半径,为圆心角,是扇形的弧长,是扇形的面积.
证明:由公式可得.
下面证明(2)(3).
半径为,圆心角为的扇形的弧长公式和面积公式分别是
将转换为弧度,得,于是.
将代入上式,即得.
因此,引入弧度制的原因之一是,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形式简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进一步看到弧度制带来的便利.
【总结】
角度制 弧度制
弧长公式
扇形面积公式
注意事项 是扇形的半径,是圆心角的角度数 是扇形的半径,是圆心角的弧度数
(三)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弧度角的大小与圆的半径无关
B.大圆中1弧度角比小圆中1弧度角大
C.圆心角为1弧度的扇形的弧长都相等
D.用弧度来表示的角都是正角
答案:A
解析:由弧度的定义得,弧度的大小与圆的半径无关,它由比值唯一确定,故A正确,B错误;圆心角为1弧度的扇形的弧长,与半径有关,故C错误;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零角的弧度数是0,故D错误.故选A.
2.-300°化为弧度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故选B.
3.把化成角度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则化成角度是.
4.圆的半径为r,该圆上长为的弧所对的圆心角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由公式,得,
因此所求的圆心角是.
5.___________弧度,弧度=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6.已知一扇形的弧长为,面积为,则其半径_________,圆心角=_________.
答案:2;
解析:设圆心角度数为,由扇形的面积公式得,解得,由扇形的弧长公式得,解得.
(四)小结作业
小结:
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弧度制的定义
3.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关系
4.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
作业:
四、板书设计
5.1.2 弧度制
一、复习引入
二、弧度制的定义
三、角度制和弧度制的换算关系
四、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
五、例题
六、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