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9 17:2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三上教案---第20课:《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读全文,梳理理解论证线索。
2. 分析材料,找到与观点的联系。
3. 品味语言,理解内涵丰富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运用大量典型的事例与文质兼备的名言警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一)段意归纳:
1段:开门见山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2段:罗丹的创造是雕塑石像和崇拜自己。
3段:教师的创造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而且是师生合作创造。
4段:教育者还要有创造理论和方法。
5段:批驳第一个错误观点: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举例论证)
6、7段:批驳第二个错误观点: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举例论证)
8段:批驳第三个错误观点:年纪太小,不能创造。(举例论证)
9段:批驳第四个错误观点:自己太无能,不能创造。(举例论证)
10段:批驳第五个错误观点:陷入绝境,不能创造。(举例论证)
11段:归纳结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皆能创造。
12段:写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
13段:写东山樵夫没有创造的割草工作,分不清泰山的树苗和茅草。(比喻论证,东山樵夫比喻没有创造之心的人,眼中只有平凡的茅草,没有能长成大树的树苗,只会毁灭)
14段:调侃樵夫不会创造性的工作。(13-14段,采用比喻论证,阐述了不懂创造的后果:不分良莠)
15段:热切呼唤,以表达作者渴望创造的思想感情。
16段:紧扣文题和开头,提出作者宣言:人们都要献身创造。
(二)论述思路:
第一部分 1:开门见山,亮出话题:我们要创造。
第三部分 2-4:什么是创造?是美术家造石像,是教育家培养学生和发现教育理论与技术。
第三部分 5-11:为什么要创造?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得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的结论。
第四部分12-14:该如何进行创造?要从点滴做起,不能像山东樵夫那样因循守旧,也指出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第五部分:15-16:号召我们要献身于创造。
三、重点赏析,理解特色
【提问】“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提问】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明确】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四、拓展延伸,压缩全文。
【示例】《创造宣言》压缩
人类需要创造。正如美术家罗丹雕刻出令自己崇拜的石像,教育家培养出让自己崇拜的学生。无数的事例说明,平凡的环境、单调的生活、年纪与能力的大小、是否陷于入绝境都没有对等关系,所以这些不能成为不能创造的借口。所以,在有创造之心的人看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他不轻视点滴的创造,只要他不因循守旧,懂得变通。因此,我们要热切地呼唤创造之神常驻我们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