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溶解度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溶解度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09 17:06:38

文档简介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教学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三、教学难点:溶液“浓”、“稀”与饱和、不饱和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观看“化学小达人”的家庭实验。
观看视频,并随之思考。
从学生家庭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
?
?
?
?
?探究新知
?
分析“化学小达人”所做的家庭实验中所形成的溶液的状态,初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设疑:没有溶解的这部分食盐采用什么方法可以让他继续溶解。
播放视频: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提问】在刚刚的实验中,是什么条件改变后使溶液的饱和情况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所形成的各部分溶液是否饱和
引导学生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
设疑:为什么在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要强调是“这种溶质”呢?
演示实验:在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少量高锰酸钾,振荡。
(引导学生学会判断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归纳:溶液饱和、不饱和是针对具体溶质而言.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别的溶质.
根据实验的分析初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思考可行的实验方案
通过观看实验,知道改变溶剂的量和温度将会使溶液的饱和情况发生变化
分析各部分溶液的饱和情况
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带着疑问观看教师演示实验,思考分析归纳:有固体剩余的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对于固体全部溶解的溶液,再加入少量该溶质,不能再溶解为饱和,否则为不饱和。
?运用实验的方法,初步感受物质的溶解过程,及影响物质溶解的外界条件。
?
?
实验后,学会归纳、总结获得的信息,得出结论。

?
?
?
?探究新知
?
【提问】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发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使用哪些方法可以使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进行相互转化呢?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教师黑板演示。
根据刚才所看的实验,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的方法,完成学案。
?
?
感受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培养学生获取、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
提问: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如果没有及时洗净,干后为什么会留下白色痕迹?
学生分析,得出结晶的概念。引出结晶的两种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播放视频:海水晒盐
介绍海水晒盐的原理,
观看视频:海水晒盐
了解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两种结晶发放。
通过生活情境,体会NaCl的结晶过程,激发兴趣。
通过对比、比较获得硝酸钾和氯化钠的不同的结晶方法。
学以致用
现有一杯蒸馏水或饱和食盐水,根据老师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动手实验加以验证。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探究新知
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分成浓溶液和稀溶液。
【提问】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甜的糖水,说明浓度很大,那这种浓度很大的糖水是否一定是饱和溶液呢?
学生实验:分别向盛有2gNaCl和0.2g熟石灰的2支试管中各加入10ml的蒸馏水,振荡,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所得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浓和稀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同一种溶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通过实验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的能力。
巩固落实
云桥发布题目,
共性问题进行解析
所有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云桥展示自己的答案。
个性问题同学讲解
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知识归纳
进行小结归纳
进行知识整理
注意方法指导
布置作业
制取白糖晶体
了解作业内容
趣味延伸。
六、板书设计
(
结晶
)课题
课题2
溶解度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的两种表示方法——列表法、作图法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感悟数形结合思想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比如“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让学生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重点
难点
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教法与学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复习提问: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
2.物质的溶解能力与什么有关?
〔回顾复习〕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形成与温度和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有关。
2.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性质、溶剂性质、温度有关。
用上节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
如何衡量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思路研讨〕比较固体溶解能力大小的要素:温度、溶剂质量、
饱和状态、溶质质量。
建立比较固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基本思考框架。
引导探究:固体溶解度
〔提问〕食盐和蔗糖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
〔展示学生设计方案〕
〔过渡〕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时,我们要保证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这时所溶解的溶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我们用溶解度表示这种限度。
〔小结〕固体溶解度四大要素是什么?
〔巩固练习〕
〔提问〕溶解度与溶解性有什么关系?
〔设计实验〕学生思考,并组内交流讨论、比较、分析各种实验方案。
〔学生展示〕学生组间交流,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其他小组的学生补充。
〔汇报结论〕固体溶解度四大要素是: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
状态——饱和状态
单位——克(溶质)
〔练习〕学生思考、回答
其他学生补充。
学生阅读P36,资料卡片回答。
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对实验方案的分析、评价,得出“溶解度”的四个要素。
使学生体会“溶解度”的概念,加深对“溶解度”的理解。
合作探究:解度的表示方法
〔提问〕如何比较“70℃、80氏℃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能力”?
〔引导过渡〕查阅硝酸钾在35℃时的溶解度。
还有其他表示函数的方法吗?
〔实物投影〕学生画的溶解度曲线(学案)
〔提问〕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获得什么信息?
〔小结〕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巩固练习〕溶解度的应用。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在学案上画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学生介绍自己的“溶解度曲线”。
〔小组合作〕学生思考后进行组内交流、组间交流。
〔练习〕学生思考、回答
其他学生补充。
得出溶解度与温度关系的表示方法:列表法、曲线法。
让学生体会溶解度曲线的形成过程。
总结出“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使学生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
〔提出问题〕1.汽水瓶盖时,汽水会喷出。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3.气体物质,研究它的质量方便还是体积方便?
〔小结〕气体溶解度。
〔应用〕
〔小组合作〕学生思考后进行组内交流、组间交流。
〔思考〕回答
在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分析、讨论,得出气体溶解度。加深对“气体溶解度”的理解。
小结与反思
〔小结〕通过本课你学到了哪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思考〕回答
巩固提升。





课堂作业:
学案……
课后作业:
学案……
学生练习、反馈。
对当堂的知识进行反馈,落实基础,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二、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的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条件:
一定温度
标准:
100克溶剂(一般指水)
四要素
溶液状态:饱和状态
单位:
质量(克)
2.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2)溶解度曲线
点:坐标系中的每一点均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线:表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的幅度。
交点:几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某温度下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面: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曲线上面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物质会结晶)。
三、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
2.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