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荆门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9 18:04:10

文档简介

湖北省荆门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荆门)《左传》记载“武王克商,共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 人,皆举亲也。”这表明西周实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推恩令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禅让制,不符合题意;
B.据材料“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先代贵族、亲戚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士”。西周初期通过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治范围,巩固疆土。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郡县制,不符合题意;
D.推恩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先读懂题干的含义,读懂材料含义之后进行理解回答,难点是题干是文言文。
2.(2021·荆门)战国时期出现了 “诸子百家”,其中主张“兼爱”、“非攻”、“节俭”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道家,不符合题意;
B.儒家,不符合题意;
C.据所学可知诸子百家中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俭”,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法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3.(2021·荆门)“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诗人皮日休对大运河的经济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大运河开凿于(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605年隋炀帝开始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大运河开凿于隋朝,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唐朝,不符合题意;
C.元朝,不符合题意;
D.明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2021·荆门)郑成功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 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这里“贵国”是指(  )
A.葡萄牙 B.荷兰 C.西班牙 D.英国
【答案】B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A.葡萄牙,不符合题意;
B.据所学知识,题干材料“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是郑成功告荷兰总督的书信,这里的“贵国”实际上指荷兰。166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台湾,故选项B符合题意;
C.西班牙,不符合题意;
D.英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回答。
5.(2021·荆门)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据此说明 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对外开放 C.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答案】D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A.重农抑商,不符合题意;
B.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
C.八股取士,不符合题意;
D.根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意思是我们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不希望借助外国人和我们互通有无,同时清朝统治者又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的侵犯,所以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需要学生读懂题干含义,在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2021·荆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太平天国运动,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近代工业,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戊戌变法,不符合题意;
D.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7.(2021·荆门)“吾国四千年大梦已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与“割台湾、偿二百兆”有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A.《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
B.材料“吾国四千年大梦已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的意思是吾国四千年大梦被唤醒,从甲午战争战败被割台湾、赔偿二亿两白银开始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割占台湾并且赔偿白银二亿两的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故选项B符合题意;
C.《辛丑条约》,不符合题意;
D.《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
8.(2021·荆门)“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这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是孙中山为黄埔军校制定的办学宗旨。该军校1924年创办于(  )
A.武汉 B.南京 C.广州 D.上海
【答案】C
【知识点】黄埔军校建立
【解析】【分析】A.武汉,不符合题意;
B.南京,不符合题意;
C.据材料“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这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可知是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1924年5月孙中山在中国共党的建议下,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军校设在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又被称为黄埔军校。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上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比较简单,牢记即可。
9.(2021·荆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发动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武汉会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百团大战
【答案】B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A.平型关大捷,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发生一系列大的战役, 1938年10月武汉陷入敌人三面包围之中,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撤出武汉,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国民党发动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从此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选项B符合题意;
C.第三次长沙会战,不符合题意;
D.百团大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10.(2021·荆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用于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 “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  )
A.一个中国 B.两制并存 C.区域自治 D.和平统一
【答案】A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针对的是台湾问题,并率先在港澳地区实践,其该方针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两制并存,不符合题意;
C.区域自治,不符合题意;
D.和平统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的办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这样记得准记得牢。
11.(2021·荆门)12世纪大学兴起,它被称为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大学最早兴起在(  )
A.非洲 B.美洲 C.欧洲 D.亚洲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A.非洲,不符合题意;
B.美洲,不符合史实;
C.据材料“12世纪大学兴起,它被称为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气象,中世纪大学兴起于此时,被称为“最美好的花朵”,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亚洲,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12.(2021·荆门)古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其“宗教” 是指(  )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佛教
【答案】B
【知识点】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解析】【分析】A.伊斯兰教,不符合史实;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13年,罗马皇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具有合法地位,使基督教成为国教,因此伴随着帝国的扩张,也推动了基督教在世界的传播,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道教,不符合题意;
D.佛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13.(2021·荆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逐步确立起来。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
A.欧洲地理学的发展
B.马克 波罗对东方的描述激起人们向往
C.传统东方商路受阻
D.新生的资产阶级渴求开辟新市场
【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A.欧洲地理学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B. 马克 波罗对东方的描述激起人们向往 ,不符合题意;
C. 传统东方商路受阻 ,不符合题意;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对黄金和香料的渴求,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注意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区别。
14.(2021·荆门)英国作家狄更斯这样描述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的一座工业城镇:“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 和高耸的的烟囱的市镇……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这里的水被气味难 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使用手工劳动 B.环境污染严重
C.形成了责任内阁制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A.使用手工劳动,不符合题意;
B.根据材料时间及关键信息“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这里的水被气味难 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可以判断出这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的描述,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形成了责任内阁制,不符合题意;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5.(2021·荆门)下面是当今世界一些国际组织的标识图案,其首要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 国际组织的图案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C是联合国的标志,故选项符合题意;A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标志,排除;B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排除;D是欧盟的标志,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联合国,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联合国的标志回答,这就需要学生识记这些国际组织的标志。
二、非选择题
16.(2021·荆门)在漫长的中国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曾遭受关押,又受到酷刑,在命运的灾难面前,他坚韧不拔地用十年多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中国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它任何文明。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清道光年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它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剧"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后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后被誉为“国剧”。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史记》
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元时期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分别是什么,并列举其相应的代表人物。
(3)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的特点。
【答案】(1)品质:坚韧不拔。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笔优 美,所记人物生动,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
(2)唐:诗歌,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词,代表人物:苏轼、李清 照、辛弃疾;元:曲(杂剧),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
(3)特点: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角色分为生、旦、 净、丑四行;唱、念、做、打相结合。
【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史记》与司马迁;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1)品质:根据材料“司马迁曾遭受关押,又受到酷刑,在命运的灾难面前,他坚韧不拔地用十年多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司马迁坚韧不拔的品质。地位:根据所学可从《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笔优美,所记人物生动,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进行回答;
(2)根据所学写出唐、宋、元时期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并列举其相应的代表人物。如唐朝文学方面最高成就是诗歌,代表人物可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选取;宋朝的最高成就是宋词,代表人物可从苏轼、李清 照、辛弃疾导等回答;元朝最高成就是曲,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任选两个即可;
(3)特点:根据材料三“它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剧’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可从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角色分为生、旦、 净、丑四行;唱、念、做、打相结合等方面归纳京剧的特点;
故答案为:(1) 品质:坚韧不拔。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笔优 美,所记人物生动,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
(2) 唐:诗歌,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词,代表人物:苏轼、李清 照、辛弃疾;元:曲(杂剧),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
(3) 特点: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角色分为生、旦、 净、丑四行;唱、念、做、打相结合。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找出来即可;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纳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材料信息归纳,不要向外延伸。
17.(2021·荆门)红色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和宝贵的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 内涵
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依靠群众,敢于吃苦。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B 乐于奉献,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等。
材料二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跨过鸭绿江,进行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它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负责任大国的地位,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观,也产生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摘编自李捷《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意义与当代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B对应的红色精神的名称。
(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我党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井冈山精神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3)根据材料二,指出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答案】(1)A、红船精神,B、长征精神。
(2)重大事件: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
(3)目的:保家卫国。意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负责任大国的地位;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观;产生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知识点】红军长征;抗美援朝;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红船”上胜利闭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所以A处应是红船精神。根据材料中“乐于奉献,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表现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所以B处应是长征精神;
(2)重大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党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井冈山精神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力量,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召开古田会议,纠正了错误思想,加强了党和军队的建设;
(3)目的:根据材料“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跨过鸭绿江,进行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可知,目的是为了保家卫国。意义:根据材料“它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负责任大国的地位”可知,奠定了中国在世界上负责任大国的地位;根据材料“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观”可知,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观;根据材料“也产生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可知,产生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此外,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 A、红船精神,B、长征精神。
(2) 重大事件: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
(3) 目的:保家卫国。意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负责任大国的地位;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观;产生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分析理解;
(2)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问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归纳,其实就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
18.(2021·荆门)近年来美国不断通过有关人权问题的决议议案,指责其他国家不尊重人权,
并对这些国家指手画脚,要求这些国家采取措施,改善人权状况。美国自己人权状况如何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 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 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
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 《独立宣言》发表之后,各州先后制定了州宪法,美国建立之后,各州各行其是,矛盾重重,代表国家的中央政府软弱无力。1787年5月各州代表齐聚了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制宪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最后制定了美国宪法。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
——摘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 我们的人民是在那一股热情澎湃的激流中获得解放。可是在那以后,我们都被遗弃了,变得孑然一身……那为保障我们的民权和财产权而日益显得必不可少的选举权,却被用暴力和欺骗的方法从我们手中夺走了……与此同时,白种人进行着一种有计划的阴谋来摧残黑人的教育,在那大吹大擂的所谓“普及教育”的制度下,现今美国有三分之二的黑人儿童却没有机会进学校读书……
——摘自《1765—1917年的美国》
(1)材料一体现了北美民众的什么诉求?《独立宣言》由谁起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依据1787年宪法建立的联邦制共和国是如何体现“分权制衡原则”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的人权状况。
【答案】(1)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天赋人权);人民有权建立、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主权在民);杰斐逊
(2)行政、立法和和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 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3)人权状况:存 种族歧视(有色人种和白人之间权利不平等)。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民众的诉求我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根据材料一“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 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结合所学可知民众的诉求为人民有权建立、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根据所学可知《独立宣言》由杰斐逊起草的;
(2)根据材料二“1787年5月各州代表齐聚了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制宪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最后制定了美国宪法。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结合所学可从行政、立法和和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 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等方面来回答1787年宪法体现的“分权制衡原则”;
(3)人权状况:根据材料三“白种人进行着一种有计划的阴谋来摧残黑人的教育,在那大吹大擂的所谓‘普及教育’的制度下,现今美国有三分之二的黑人儿童却没有机会进学校读书……”可知美国存在种族歧视;
故答案为:(1) 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天赋人权);人民有权建立、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主权在民);杰斐逊
(2) 行政、立法和和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 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3) 人权状况:存在种族歧视(有色人种和白人之间权利不平等)。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里要理解分权制衡原则的含义,不要死记硬背;
(3)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材料信息理解回答。
1 / 1湖北省荆门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荆门)《左传》记载“武王克商,共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 人,皆举亲也。”这表明西周实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推恩令
2.(2021·荆门)战国时期出现了 “诸子百家”,其中主张“兼爱”、“非攻”、“节俭”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3.(2021·荆门)“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诗人皮日休对大运河的经济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大运河开凿于(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4.(2021·荆门)郑成功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 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这里“贵国”是指(  )
A.葡萄牙 B.荷兰 C.西班牙 D.英国
5.(2021·荆门)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据此说明 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对外开放 C.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6.(2021·荆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7.(2021·荆门)“吾国四千年大梦已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与“割台湾、偿二百兆”有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8.(2021·荆门)“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这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是孙中山为黄埔军校制定的办学宗旨。该军校1924年创办于(  )
A.武汉 B.南京 C.广州 D.上海
9.(2021·荆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发动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武汉会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百团大战
10.(2021·荆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用于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 “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  )
A.一个中国 B.两制并存 C.区域自治 D.和平统一
11.(2021·荆门)12世纪大学兴起,它被称为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大学最早兴起在(  )
A.非洲 B.美洲 C.欧洲 D.亚洲
12.(2021·荆门)古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其“宗教” 是指(  )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佛教
13.(2021·荆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逐步确立起来。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
A.欧洲地理学的发展
B.马克 波罗对东方的描述激起人们向往
C.传统东方商路受阻
D.新生的资产阶级渴求开辟新市场
14.(2021·荆门)英国作家狄更斯这样描述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的一座工业城镇:“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 和高耸的的烟囱的市镇……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这里的水被气味难 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使用手工劳动 B.环境污染严重
C.形成了责任内阁制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5.(2021·荆门)下面是当今世界一些国际组织的标识图案,其首要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 国际组织的图案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16.(2021·荆门)在漫长的中国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曾遭受关押,又受到酷刑,在命运的灾难面前,他坚韧不拔地用十年多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中国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它任何文明。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清道光年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它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剧"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后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后被誉为“国剧”。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史记》
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元时期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分别是什么,并列举其相应的代表人物。
(3)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的特点。
17.(2021·荆门)红色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和宝贵的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 内涵
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依靠群众,敢于吃苦。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B 乐于奉献,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等。
材料二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跨过鸭绿江,进行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它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负责任大国的地位,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观,也产生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摘编自李捷《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意义与当代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B对应的红色精神的名称。
(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我党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井冈山精神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3)根据材料二,指出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18.(2021·荆门)近年来美国不断通过有关人权问题的决议议案,指责其他国家不尊重人权,
并对这些国家指手画脚,要求这些国家采取措施,改善人权状况。美国自己人权状况如何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 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 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
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 《独立宣言》发表之后,各州先后制定了州宪法,美国建立之后,各州各行其是,矛盾重重,代表国家的中央政府软弱无力。1787年5月各州代表齐聚了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制宪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最后制定了美国宪法。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
——摘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 我们的人民是在那一股热情澎湃的激流中获得解放。可是在那以后,我们都被遗弃了,变得孑然一身……那为保障我们的民权和财产权而日益显得必不可少的选举权,却被用暴力和欺骗的方法从我们手中夺走了……与此同时,白种人进行着一种有计划的阴谋来摧残黑人的教育,在那大吹大擂的所谓“普及教育”的制度下,现今美国有三分之二的黑人儿童却没有机会进学校读书……
——摘自《1765—1917年的美国》
(1)材料一体现了北美民众的什么诉求?《独立宣言》由谁起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依据1787年宪法建立的联邦制共和国是如何体现“分权制衡原则”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的人权状况。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禅让制,不符合题意;
B.据材料“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先代贵族、亲戚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士”。西周初期通过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治范围,巩固疆土。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郡县制,不符合题意;
D.推恩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先读懂题干的含义,读懂材料含义之后进行理解回答,难点是题干是文言文。
2.【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道家,不符合题意;
B.儒家,不符合题意;
C.据所学可知诸子百家中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俭”,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法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3.【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605年隋炀帝开始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大运河开凿于隋朝,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唐朝,不符合题意;
C.元朝,不符合题意;
D.明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答案】B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A.葡萄牙,不符合题意;
B.据所学知识,题干材料“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是郑成功告荷兰总督的书信,这里的“贵国”实际上指荷兰。166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台湾,故选项B符合题意;
C.西班牙,不符合题意;
D.英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回答。
5.【答案】D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A.重农抑商,不符合题意;
B.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
C.八股取士,不符合题意;
D.根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意思是我们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不希望借助外国人和我们互通有无,同时清朝统治者又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的侵犯,所以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需要学生读懂题干含义,在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太平天国运动,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近代工业,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戊戌变法,不符合题意;
D.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7.【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A.《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
B.材料“吾国四千年大梦已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的意思是吾国四千年大梦被唤醒,从甲午战争战败被割台湾、赔偿二亿两白银开始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割占台湾并且赔偿白银二亿两的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故选项B符合题意;
C.《辛丑条约》,不符合题意;
D.《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
8.【答案】C
【知识点】黄埔军校建立
【解析】【分析】A.武汉,不符合题意;
B.南京,不符合题意;
C.据材料“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这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可知是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1924年5月孙中山在中国共党的建议下,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军校设在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又被称为黄埔军校。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上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比较简单,牢记即可。
9.【答案】B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A.平型关大捷,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发生一系列大的战役, 1938年10月武汉陷入敌人三面包围之中,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撤出武汉,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国民党发动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从此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选项B符合题意;
C.第三次长沙会战,不符合题意;
D.百团大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10.【答案】A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针对的是台湾问题,并率先在港澳地区实践,其该方针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两制并存,不符合题意;
C.区域自治,不符合题意;
D.和平统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的办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这样记得准记得牢。
11.【答案】C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A.非洲,不符合题意;
B.美洲,不符合史实;
C.据材料“12世纪大学兴起,它被称为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气象,中世纪大学兴起于此时,被称为“最美好的花朵”,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亚洲,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12.【答案】B
【知识点】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解析】【分析】A.伊斯兰教,不符合史实;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13年,罗马皇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具有合法地位,使基督教成为国教,因此伴随着帝国的扩张,也推动了基督教在世界的传播,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道教,不符合题意;
D.佛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13.【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A.欧洲地理学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B. 马克 波罗对东方的描述激起人们向往 ,不符合题意;
C. 传统东方商路受阻 ,不符合题意;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对黄金和香料的渴求,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注意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区别。
14.【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A.使用手工劳动,不符合题意;
B.根据材料时间及关键信息“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这里的水被气味难 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可以判断出这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的描述,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形成了责任内阁制,不符合题意;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5.【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C是联合国的标志,故选项符合题意;A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标志,排除;B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排除;D是欧盟的标志,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联合国,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联合国的标志回答,这就需要学生识记这些国际组织的标志。
16.【答案】(1)品质:坚韧不拔。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笔优 美,所记人物生动,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
(2)唐:诗歌,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词,代表人物:苏轼、李清 照、辛弃疾;元:曲(杂剧),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
(3)特点: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角色分为生、旦、 净、丑四行;唱、念、做、打相结合。
【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史记》与司马迁;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1)品质:根据材料“司马迁曾遭受关押,又受到酷刑,在命运的灾难面前,他坚韧不拔地用十年多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司马迁坚韧不拔的品质。地位:根据所学可从《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笔优美,所记人物生动,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进行回答;
(2)根据所学写出唐、宋、元时期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并列举其相应的代表人物。如唐朝文学方面最高成就是诗歌,代表人物可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选取;宋朝的最高成就是宋词,代表人物可从苏轼、李清 照、辛弃疾导等回答;元朝最高成就是曲,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任选两个即可;
(3)特点:根据材料三“它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剧’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可从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角色分为生、旦、 净、丑四行;唱、念、做、打相结合等方面归纳京剧的特点;
故答案为:(1) 品质:坚韧不拔。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笔优 美,所记人物生动,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
(2) 唐:诗歌,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词,代表人物:苏轼、李清 照、辛弃疾;元:曲(杂剧),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
(3) 特点: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角色分为生、旦、 净、丑四行;唱、念、做、打相结合。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找出来即可;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纳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材料信息归纳,不要向外延伸。
17.【答案】(1)A、红船精神,B、长征精神。
(2)重大事件: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
(3)目的:保家卫国。意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负责任大国的地位;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观;产生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知识点】红军长征;抗美援朝;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红船”上胜利闭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所以A处应是红船精神。根据材料中“乐于奉献,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表现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所以B处应是长征精神;
(2)重大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党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井冈山精神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力量,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召开古田会议,纠正了错误思想,加强了党和军队的建设;
(3)目的:根据材料“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跨过鸭绿江,进行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可知,目的是为了保家卫国。意义:根据材料“它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负责任大国的地位”可知,奠定了中国在世界上负责任大国的地位;根据材料“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观”可知,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观;根据材料“也产生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可知,产生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此外,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 A、红船精神,B、长征精神。
(2) 重大事件: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
(3) 目的:保家卫国。意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负责任大国的地位;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观;产生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分析理解;
(2)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问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归纳,其实就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
18.【答案】(1)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天赋人权);人民有权建立、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主权在民);杰斐逊
(2)行政、立法和和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 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3)人权状况:存 种族歧视(有色人种和白人之间权利不平等)。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民众的诉求我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根据材料一“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 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结合所学可知民众的诉求为人民有权建立、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根据所学可知《独立宣言》由杰斐逊起草的;
(2)根据材料二“1787年5月各州代表齐聚了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制宪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最后制定了美国宪法。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结合所学可从行政、立法和和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 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等方面来回答1787年宪法体现的“分权制衡原则”;
(3)人权状况:根据材料三“白种人进行着一种有计划的阴谋来摧残黑人的教育,在那大吹大擂的所谓‘普及教育’的制度下,现今美国有三分之二的黑人儿童却没有机会进学校读书……”可知美国存在种族歧视;
故答案为:(1) 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天赋人权);人民有权建立、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主权在民);杰斐逊
(2) 行政、立法和和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 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3) 人权状况:存在种族歧视(有色人种和白人之间权利不平等)。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里要理解分权制衡原则的含义,不要死记硬背;
(3)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材料信息理解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