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2 《登泰山记》导学案同步训练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2 《登泰山记》导学案同步训练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9 21:1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一·第六单元
16
《登泰山记》导学案及同步训练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古代文化常识。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句式,学会准确翻译。
3.把握景物特点及人物情感,学习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4.培养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助学资料
作者介绍:
姚鼐(nài)(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
文体知识:
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三、对照课注利用工具书自主完成挖空练习
泰山之阳(
),汶(Wèn)水西(
)流;其阴(
),济(jǐ)水东(
)流。阳谷(
)皆入汶,阴谷(
)皆入济。当(
)其南北分(
)者,古长城也(句式: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
)乘(
)风雪,历(
)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至于(
)泰安。是(
)月丁未(
),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
)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
),其级(
)七千有(
)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句式:
)。余始循(
)以入(句式:
),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句式:
),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句式: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阻挡)道者(句式:
),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
)不可登。及既(
)上(
),苍山负(
)雪,明烛(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lái)如画,而半山居(
)雾若带然(
)。
 戊申(
)晦(
),五鼓(
),与子颍坐日观亭(句式:
),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
)见云中白若摴蒱(chūpú)数十立者(句式:
),山也(句式: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
)成五采(
)。日上(
),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
)承之。或(
)曰,此东海也(句式: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
)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lǚ)(
)。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
)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
)失。僻不当(面对)道者,皆不及往(句式:
)。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
),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
),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四、同步训练
1.选出与例句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

例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汶水西流
B.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2.选出句中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

A.
石苍黑色,多平方
B.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C.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D.生石罅,皆平顶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其级七千有余
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輮以为轮
4.下列几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

A.回视日观以西峰,或(有的)得日,或否/或(有人)曰,此东海也
B.越长城之限(界限)/崖限(门槛)当道者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其远古刻尽漫(逐渐)失
D.当(在,在……的地方)其南北分者/崖限当(挡住)道者
5.下列对有关特殊句式的解说错误的一项(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
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状语后置句)
C.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定语后置句、判断句)
D.余始循以入(省略句)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阴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B.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C.我国农历将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朔日相对应的月末称作晦日;月亮最圆时称为望日,一般在每月的十五或十六日;既望,是望日的后一天,一般是农历十六日。
D.
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对应二十四小时计时法,“夜半三更”相当于现在的21点到23点。
7.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泰山记》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全文介绍了泰山,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文章既再现了隆冬时节泰山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颂之情。
B.第一段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分外壮观。这一段文字勾画了有层次、有色彩、动静交织的泰山总貌。
C.第二段写作者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离京师,乘风雪,历经数县,抵达泰安的经过,以及在这个月的丁未日(即二十八日),与朱子颖登泰山的初程、日期和天气状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D.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天即大年初一日五更时分即与朱子颖到日观峰上的日观亭,坐候日出。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有如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效果。
8.翻译下面句子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2)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五、(新高考题型模拟训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乙)泰山之阳,自顶至足,有石而无土。其毛有松若柏,无它木。石之窦往往有泉,小者滴沥,大者迸泻,湊①赴诸峰之间以为涧。此泰山之奇,而非泰山之所独也。凡山之奇以石若泉若木之奇而奇泰山之所独者有极天之天门广丈余矗七千余级之蹬道以至也。余以辛亥六月十三日将午至泰安城外,遂命肩舆②。不数里,至泰山之麓,已见所谓天门者,在数千刃之上,夹持两峰之巅,峰若仰攒③巨齿,微缺其中心;天门若古货布④之竖,上见其穿贯之孔。更上无所有,则苍苍之天而已。
[注释]①湊,回合。②肩舆,轿子。③仰攒,向上排列。④货布,古代铲形钱币,有小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山之奇/以石若泉若木之奇/而奇泰山之所独者/有极天之天门/广丈余/矗七千余级之蹬道以至也
B.凡山之奇/以石若泉若木之奇而奇/泰山之所独者/有极天之天门广丈/余矗七千余级之蹬道以至也
C.凡山之奇/以石若泉若木之奇/而奇泰山之所独者/有极天之天门广丈/余矗七千余级之蹬道以至也
D.凡山之奇/以石若泉若木之奇而奇/泰山之所独者/有极天之天门/广丈余/矗七千余级之蹬道以至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阴:古代文学作品中,用阴阳来说山水很常见;文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个“阴”说的是水,指汉水的北面。
B.丁未、戊申:干支结合纪日;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六十年得到一个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古时常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月、日、时。
C.晦:古籍文献中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既朔”,每月十五叫望,十四日叫即望,十六日或十七日叫既望,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
D.鼓:又作更,指夜里为报知时刻而于每更敲打大鼓;从黄昏至破晓为一夜,共分五更,每更皆由香司(专司报时之职称)司掌打鼓报时;“五鼓”即古时候的寅时,相当于现在的3-5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均属于山水游记。甲文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乙文先写景,次议论,最后叙描。
B甲文记游过程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第二段侧重记述登山的过程,第三段侧重记述观日出,此段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甲乙两文都写了泰山的高峻。甲文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乙文侧重从山脚以仰视角度描摹泰山的高峻状貌。
D.两文语言简洁、生动。甲文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乙文文字更加精简,寥寥几句话就写出了泰山“奇”和“独”。
4.翻译文中划线句(8分)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5.甲文描写山顶景色,用七句话描绘出了七个画面,请将这七句话摘录出来。(3分)
六、理解性默写
1.《登泰山记》中,
句交代了泰山南边河道的流向,
句交代了泰山北边河道的流向情况。名山傍水,分外壮观。
2.《登泰山记》中交代山南的水都汇入汶水,山北的水都汇入济水的两句是:


《登泰山记》中,“

”两句中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4.《登泰山记》中交代了处在泰山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
”之后,接着又点出泰山“
”,为后文写登顶埋下伏笔。
5.《登泰山记》中交代了泰山地理位置情况之后,又交代登山的时间、地点,顶风冒雪而往的情形,还写了历齐河、长清,

,最后到达泰安的情形。
6.《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山,四十五里行程,“

”,充分体现了泰山的高峻。
7.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
”,“
,磴几不可登”,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
8.《登泰山记》中直接写路上雾气弥漫,冰雪滑溜,台阶几乎难以攀登的句子是:


9.《登泰山记》中作者一登上山巅,远望“

”,一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
10.《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巅,俯瞰夕阳下的泰安城,“

”,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
11.《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顶,第二天五更时分与朱子颖到日观亭坐候日出。日出前,“

”,一派寒冬景象,与前面泰山道上“迷雾冰滑”的景象做了很好的照应。
12.《登泰山记》中写太阳出来前,“

”,“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稍见”呼应了“五鼓”,说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
13.《登泰山记》中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

”,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变得五彩缤纷。
14.《登泰山记》中写太阳出来时的颜色是“

”,
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15《登泰山记》中写日出之后,作者回头西望,日观峰以西诸山,有的阳光照射到,有的照不到,呈现出的颜色是“
”,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
”,
有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效果。
16《登泰山记》中作者以日观亭为中心,写“

”,接着还把皇帝行宫的方位记叙得清清楚楚,构成了以日观峰为中心的一组风景图。
17.《登泰山记》中作者观看道中石刻,感叹自唐显庆以来“
”,感慨“
”,都来不及一一前往观看。
18.《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山顶“

”,很少圆形的,这几个短句着重写了山石的颜色和状貌,语言精简有力。
19.《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山顶树杂松多,它们“

”,这几句着重写了松树的状貌。
20.《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到了日观峰,看到“

”,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相回应,并以此结束正文。
参考答案详解详析
三、对照课注利用工具书自主完成挖空练习
泰山之阳(山南水北为阳),汶(Wèn)水西(向西,名作状)流;其阴(山北水南为阴),济(jǐ)水东(向东,名作状)流。阳谷(南面的山谷)皆入汶,阴谷(北面的山谷)皆入济。当(处在)其南北分(分界处)者,古长城也(句式:判断句)。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京城)乘(冒着)风雪,历(经过)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界限),至于(到达)泰安。是(这)月丁未(干支结合纪日),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山脚)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石阶),其级(台阶)七千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句式:判断句)。余始循(顺着)以入(句式:省略句,省略代词“之”),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句式:省略句,省略动词),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句式:判断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像门槛,名作状)当道者(句式:定语后置),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几乎)不可登。及既(已经)上(登上),苍山负(覆盖)雪,明烛(照亮)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lái)如画,而半山居(停留)雾若带然(样子)。
  戊申(干支结合纪日)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五鼓(五更天,相当于现在的凌晨3-5点),与子颍坐日观亭(句式:省略句,省略介词),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逐渐)见云中白若摴蒱(chūpú)数十立者(句式:定语后置,数十立摴蒱),山也(句式:判断句)。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一会儿)成五采(通“彩”,彩色)。日上(升上来),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晃动)承之。或(有人)曰,此东海也(句式:判断句)。回视日观以西峰,或(有的)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lǚ)(驼背)。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黄帝外出巡时居住的处所)在碧霞元君祠东。是(这)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磨灭)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句式:省略句,省略主语)。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平的、方形的),少圜(通“圆”,圆形)。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缝隙),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四、同步训练
1.C
解析:C名作动,其余均为名词作状语。
2.D
解析:A.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B.动摇,古义:晃动;今义:不坚定。C.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D.平顶,古今同义,顶部平坦。
3.C
解析:A.“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B.“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D.“輮”通“煣”,火烤使弯曲。
4.C
解析:其远古刻尽漫失(磨灭)。
5.B
解析:定语后置句。
6.
D
解析:“相当于现在的21点到23点”应为“相当于现在的23点到凌晨1点
”。
7.
D
解析:不是大年初一的五更时分,是除夕日即腊月二十九日的凌晨五更时分。
8.(1)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重点字:以、乘、历、限、至于)
(2)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渐渐看清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戊申晦、五鼓、漫、稍、定语后置)
五、1.D(应为:凡山之奇,以石若泉若木之奇而奇。泰山之所独者,有极天之天门,广丈余、矗七千余级之蹬道以至也)
2.A(“汉水的北面”错,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应为“汉水的南面”。)
3.B(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
4.(1)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2)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慢慢地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
5.①“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②“大风扬积雪击面”;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④“稍见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⑤“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⑥“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⑦“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译文:
(甲)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
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写这篇记。
(乙)泰山的南面,从山顶到山脚,只有山石,没有泥土,山中有的草木就松柏,没有其他的树木,石洞中往往有泉水流出,小的滴滴而出,大的喷发倾泻出来,围绕各大小山峰的成为溪涧。这是泰山的奇景,并非是泰山所独有,凡是山的奇物,都因石头、泉水、树木的奇特而出名。泰山所独特的地方,有到达天顶的天门,宽一丈多,矗立在七千多级石阶的登山道的最顶端处。我在辛亥年六月十三日将近中午时到达泰安城外,就叫来轿子,不过几里,就到了泰山的山麓,已经看见了所谓的天门了,在数千丈高的山上,夹在两座山峰的山顶上,山峰就象两只向上排列的巨大牙齿。中间微微凹陷,天门像古代铲形的钱币一样竖立,上面看到贯通的小孔,再往上再没有东西了,有的只是蓝蓝的天空罢了。
六、1.《登泰山记》中,
句交代了泰山南边河道的流向,
句交代了泰山北边河道的流向情况。名山傍水,分外壮观。
汶水西流
济水东流
2.《登泰山记》中交代山南的水都汇入汶水,山北的水都汇入济水的两句是:


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
3.《登泰山记》中,“

”两句中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4.《登泰山记》中交代了处在泰山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
”之后,接着又点出泰山“
”,为后文写登顶埋下伏笔。
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
5.《登泰山记》中交代了泰山地理位置情况之后,又交代登山的时间、地点,顶风冒雪而往的情形,还写了历齐河、长清,

,最后到达泰安的情形。
穿泰山西北谷
越长城之限
6.《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山,四十五里行程,“

”,充分体现了泰山的高峻。
 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余
7.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
”,“
,磴几不可登”,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
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道中迷雾冰滑
8.《登泰山记》中直接写路上雾气弥漫,冰雪滑溜,台阶几乎难以攀登的句子是:


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9.《登泰山记》中作者一登上山巅,远望“

”,一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0.《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巅,俯瞰夕阳下的泰安城,“

”,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
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1.《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顶,第二天五更时分与朱子颖到日观亭坐候日出。日出前,“

”,一派寒冬景象,与前面泰山道上“迷雾冰滑”的景象做了很好的照应。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12.《登泰山记》中写太阳出来前,“

”,“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稍见”呼应了“五鼓”,说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山也
13.《登泰山记》中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

”,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变得五彩缤纷。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14.《登泰山记》中写太阳出来时的颜色是“

”,
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15《登泰山记》中写日出之后,作者回头西望,日观峰以西诸山,有的阳光照射到,有的照不到,呈现出的颜色是“
”,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
”,
有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效果。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16《登泰山记》中作者以日观亭为中心,写“

”,接着还把皇帝行宫的方位记叙得清清楚楚,构成了以日观峰为中心的一组风景图。
亭西有岱祠
又有碧霞元君祠
17.《登泰山记》中作者观看道中石刻,感叹自唐显庆以来“
”,感慨“
”,都来不及一一前往观看。
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
18.《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山顶“

”,很少圆形的,这几个短句着重写了山石的颜色和状貌,语言精简有力。
石苍黑色
多平方
19.《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山顶树杂松多,它们“

”,这几句着重写了松树的状貌。
生石罅
皆平顶
20.《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到了日观峰,看到“

”,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相回应,并以此结束正文。
数里内无树
而雪与人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