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0 07:4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六课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隋朝的兴亡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隋朝的兴亡
北 周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赵翼(清)
利用自己特殊地位身份,逼迫年幼皇帝退位,轻而易举夺取政权。
隋朝的兴亡

隋朝的建设
(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隋朝的兴亡
开皇之治
隋朝的建设
隋朝的兴亡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
605年
开凿者
隋炀帝
中心
洛阳
隋朝的建设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古》
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增《汴水》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知。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隋朝的兴亡
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2)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的兴亡
隋炀帝(杨广)(604—618年在位)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瓦岗军讨伐隋炀帝檄文
隋朝的灭亡
隋朝的兴亡
民谣:
运河水,荡悠悠,
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
万里江山一旦丢。
琼花
隋朝的灭亡
隋朝的兴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
大业,这个昭示着杨广满腔抱负的年号,最终只过了14四个年头,一个新的王朝继往开来,中国历史即将走向又一个鼎盛的时代
隋朝的灭亡
隋朝的兴亡
史料一 隋朝统一后,政治中心长安和洛阳人口激增,粮食供应不足,而江浙一带“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资源丰富,十分繁华;南方广大地区大小起义又始终不断,隋王朝鞭长莫及。为了进一步控制南方,隋王朝需要修建一条运河来及时运兵以镇压当地的反隋活动。
隋朝的灭亡
隋朝的兴亡
史料二 十五岁以上的丁男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老人、少年、妇女,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炀帝派有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负担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毒打,不到一年死者达250万人。
——《开河记》
隋朝的灭亡
隋朝的兴亡
(1)史料一反映了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控制南方,加强统治。
(2)史料二反映了开凿大运河,致使民不聊生。
隋朝的灭亡
隋朝的兴亡
[思考]
(1)根据史料一说明大运河开凿的意义
提示 加强南北的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串通几大水系,各区域间可以融合与交流,使中央对南北都能实行有效的控制。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怎样认识大运河的开凿。
提示 从客观上看,运河开通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沉重的徭役造成社会矛盾激化。
唐朝的建立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唐朝的盛世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你能否从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举出“载舟”“覆舟”的例子?
答:皇帝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着船航行,也能把船倾覆。
说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的重要性。
唐朝的盛世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贞观之治
在为皇帝:唐太宗
①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②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③表现: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唐朝的盛世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
魏征
唐朝的盛世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唐朝的盛世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公元705年11月,执政15年的女皇武则天病逝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
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
唐朝的盛世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唐朝的盛世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唐玄宗
(685~762 年)
唐玄宗名李隆基,又称唐明皇,712 ~ 756年在位。
他统治前期年号:开元
后期年号:天宝
唐朝的盛世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开元盛世: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唐朝的民族关系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唐初,突厥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广大地区,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唐朝的民族关系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西域
①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
②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
回纥: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唐朝的民族关系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东北(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西南(吐蕃):
(1)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
(2)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
唐朝的民族关系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史料一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史料二 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
——《新唐书》
唐朝的民族关系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史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总结隋亡的教训。
(2)史料二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的民族关系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思考]
(1)史料一表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问题:认识到老百姓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措施:唐太宗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戒奢从简;合并州县;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的作用。
提示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国家兴盛富强,海纳百川,积极吸收先进文明,有利于社会进步。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原因: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此时的唐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廷趋于腐败。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賦”。

——《新唐书》
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致使地方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过程:755年,身兼三个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安禄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从此,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唐朝的灭亡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唐朝的灭亡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唐朝的灭亡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唐朝的灭亡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更迭:唐朝灭亡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
十国
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后周世宗的改革: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局面奠定了基础。
1.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  )
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
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C.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解析:选D。裁撤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削减地方行政开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
2.据记载,贞观年间,商旅野外停留,没有盗贼之忧,监狱常常空置;马牛遍布田野,连年获得丰收,斗米三四钱;往来旅客从山东到沧海,不用自带干粮,可以取给于路。该记载(  )
A.说明贞观年间百姓生活富足
B.客观反映了贞观之治的面貌
C.为政要类的记载提供了范例
D.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贞观年间治安良好、粮食丰收、商品经济发展,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D项。
3.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解析:选C。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 的局面。
4.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他特别重视(  )
A.对外交往 B.民族关系
C.任用贤才 D.虚心纳谏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这反映了他重视发展民族关系的执政理念。
5.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
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C.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D.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
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唐太宗”“四海可使如一家”并分析每个选项可知,“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