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0 07:4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七课
九品中正制
(1)曹魏时,创立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2)随着士族的没落,这一制度无法继续。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选官制度
科举制
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朝: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选官制度
科举制
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废除: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 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选官制度
[史料研读]
材料一 在19世纪西方文明标准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个人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较之西方,“野蛮”的东方往往被视为停滞不前。为了纠正西方关于中国人“死守传统”的印象,丁韪良多次强调科举制中所体现出的“进步”元素。一方面,中国人自幼年开始读书,经历各个阶段,向秀才、举人、进士等更高层次不断努力的过程,体现了个人对“进步”的追求;另一方面,科举制经历不同历史时代,其考试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完善,体现了该制度本身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科举制也在制度层面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摘编自王剑《论丁韪良对中国科举制的评价 》
选官制度
[史料研读]
材料二 晚清时期科举制遭遇了一个极端化、负面化评价过程,这集中体现为针对科举的“污名化”与“妖魔化”。晚清以来科举考试正向功能的下降、近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引发的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等 ,促成了科举评价负面化倾向的发生。科举评价的负面化倾向不仅令科举形象受损,对科举制被废止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左右了20世纪以来科举评价的基本取向。
——摘编自陈兴德《晚清科举评价的负面化倾向 》
选官制度
[史料研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中所体现出的“进步”元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以来科举制遭到负面评价及被废除的原因。
选官制度
[史料研读]
【答案】
(1)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将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利于公平公正社会风气的形成。
(2)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晚清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东渐的推动以及富国强兵、培养近代化人才的迫切需要。
选官制度
确立
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三省六部制
确立
确立
①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②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三省六部制
确立
三省六部制
确立
影响
①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②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③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省六部制
【史料研读】
材料 三省六部制把朝延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决策的权力在宰相和皇帝,执行机构为尚书省及其所属六部。决策的权力本身也被分割,中书和门下之间互相制约,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的权力于一身的旧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的变化意味着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中,相权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而中央机构和行政权力的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则使国家的行政效率得到空前的提高。因此,尽管唐以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在局部上还不断地变化,但从总体上看,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奠定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大的格局,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摘编自阁守城、宁欣主编《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
三省六部制
【史料研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意义。
三省六部制
【史料研读】
【答案】
(1)特点:决策和行政分离;三省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规范化,制度化。
(2)意义: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避免决策失误;使君主专制体制趋于完善;奠定了古代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格局;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三省六部制
魏晋时期
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赋税制度
北魏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的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赋税制度
唐朝
租庸调制
(1)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为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赋税制度
唐朝
两税法
(1)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赋税制度
唐朝
两税法
(3)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影响
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赋税制度
【史料研读】
材料一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据《旧唐书》卷48《食货上》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半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据《明史·食货志》
赋税制度
【史料研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明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历史影响之异同。
赋税制度
【史料研读】
【答案】
(1)内容:取消杂役杂税,统一征收货币;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依据;分夏秋两季征税。
(2)同:利于增加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危机);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税制变革呈现出一定发展趋势(税种简化;征收货币;以财产为主要依据;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异:唐代:未直接产生近代化经济因素;
明代: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
赋税制度
1.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B。“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表明是察举制,故B项正确。
2.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选C。材料“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表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六世名德,海内冠冕”说明当官的依据是门第出身,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选官依据门第,故C项正确。
3.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解析:选D。科举制选拔标准的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势力,故D项正确。
4.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解析:选B。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工部主管工程建设,故选B项。
5.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解析:选C。根据材料“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可知,由向人征税改为向地征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故C项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