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十四课
1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康乾盛世”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被称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中国清朝政府统一蒙古、东北、新疆、西藏、台湾,奠定了如今中国的版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
1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康乾盛世”
盛世滋生图
1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奏折制度: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这种方式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特点:迅速、机密。
1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军机处
清朝初期,还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而且一旦作出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1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军机处
康熙时,(目的)为了抑制满族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从而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
1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军机处
设立:雍正时设立。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负责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1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军机处
军机处内部陈设简单,只有桌、椅、炕、笔、砚等设施和物品。军机处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高。
1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军机处
影响: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
乾隆皇帝
1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军机处
思想文化控制
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1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案名
事由
株连人数
庄廷龙《明史》案
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使用南明的年号
70--120
戴名世《南山集》案
同情前明政权,使用南明年号
300多人
吕留良案
反对清朝统治
数十人,其子碎尸枭首
胡中藻案
因诗“一把心肠论浊清”被指为侮辱清朝。
株连族人祸及师友
徐骏案
因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被指为侮辱清朝。
斩首
查嗣庭案
考题:“维民所止”被指有辱圣上为“诽谤大逆”
抄家死于狱中
1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案
翰林院庶吉士徐骏的诗集中有“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诗句。
1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史料研读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
——赵翼《军机处》
1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史料研读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1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史料研读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1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史料研读
(1)据材料一回答: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三回答: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准?
1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史料研读
【答案】(1)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由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
(3)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
(4)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是钦定;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
疆域的奠定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3)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郑成功
2
疆域的奠定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东北地区
雅克萨之战后,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
疆域的奠定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2
疆域的奠定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巩固西北边疆
1、清兵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
2、平定准噶尔部: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1757年,清军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2
疆域的奠定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平定准噶尔部
2
疆域的奠定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巩固西北边疆
3、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乾隆时期,原受准噶尔部统治的天山南路维吾尔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也被平定。
2
疆域的奠定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巩固西北边疆
4、清朝在西北边疆地区的建制: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2
疆域的奠定
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1)清初,西藏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来京朝贺,清廷册封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帝时,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以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由中央政府册封。
(2)1727年,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2
疆域的奠定
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按照格鲁派教规,达赖、班禅采用“灵童转世”的方法选择继承人。乾隆后期作出规定,转世灵童的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
金奔巴瓶
2
疆域的奠定
对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
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用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2
疆域的奠定
素养链接
明清两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特点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比较点
明朝
清朝
总体特征
以防御为特色
以进攻为特色
策略
以抚为主
剿、抚并用
民族管理制度
继承发展
更加完备
民族关系的程度
相对疏松
相对紧密
2
疆域的奠定
素养链接
清朝疆域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初显
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在位时,衰像更为明显。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表现
①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胀迅速,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②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表现
官场腐败
①贿赂上级,结党营私。
②乾隆以后,贪风更盛,各级官吏对上蒙骗朝廷,对下敲诈民众。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表现
乾隆皇帝最宠信的大臣和珅,弄权20多年,不择手段地聚敛财物。嘉庆皇帝继位后,他被赐死,家产被查抄。据不完全统计,查抄的黄金有33500余两,白银300余万两,当铺75座,银号42座,还有大量的房产和地产,珍贵衣物、珠宝、古玩、洋货等不计其数。对109件查抄清单中的26件清单估价,即值2.2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的收入仅为4000多万两,所以当时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和珅恭王府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表现
军队腐败
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将士接受骑射检阅,竟然“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
八旗的子弟更是百无一能,好逸恶劳,不是嗜酒赌博,就是养鸟斗鸡,十分颓废。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表现
财政危机
清朝官僚机构臃肿,但在康乾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国库充盈,尚能承受庞大的运转费用。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皇帝好大喜功,花费无度,财政虚耗非常严重。尤其是各级官吏的贪污,截留税款,大大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嘉庆以后,朝廷的财政收入日益减少,而支出却不断增多,出现了财政危机。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表现
社会危机-土地兼并
清朝中期以后,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
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变成地主的佃户和雇工,向地主交纳高额的地租。很多农民变为流民,以乞讨为生。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表现
③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四川、湖北、陕西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闭关锁国
背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内容: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闭关锁国
“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 ——马克思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闭关锁国
评价:这种以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史料研读
材料一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27
材料二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竖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12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史料研读
(1)归纳材料一中现象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中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史料研读
【答案】
(1)担心沿海居民勾结海寇,危害统治。
(2)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清朝初年实行海禁、迁界。
(3)这一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课后作业
1.“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该机构是( )
A.唐代尚书省 B.宋代三司使
C.元代中书省 D.清代军机处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课后作业
解析:选D。清代军机处的官员无正式编制,是为皇权服务的非正式机构,故D项正确;唐代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尚书省官员有编制,是正式机构,故A项错误;宋代的中央官制是二府三司制,三司使有正式编制,三司是正式机构,故B项错误;元代的中书省是正式机构,故C项错误。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课后作业
2.“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 )
A.传达皇帝旨意 B.参与行政决策
C.总领全国政务 D.负责监察百官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课后作业
解析:选A。“廷寄”上谕是传达皇帝的旨意,故A项正确;军机处无决策权,故B项错误;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是总领全国政务,故C项错误;军机处无监察权,故D项错误。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课后作业
3.清朝军机处最初设置了三位大臣,即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来逐渐增加,最多时达十一人。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这反映了清朝( )
A.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
B.分化事权以获集权
C.大力构建权力制衡机制
D.封建制度由盛转衰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课后作业
解析:选B。材料仅体现出了军机处人员的增多,无法体现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清朝军机处人员增多,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这反映了清朝分化事权以获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各机构之间的相对独立,无法体现其制衡机制,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封建制度由盛转衰,故D项错误。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课后作业
4.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
2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课后作业
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可知,奏折制度的创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决策失误的减少和政治清明体现在多人参与决策,题目中未涉及相关信息,故B、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不相符,故D项错误。
本课终/感谢聆听
读史可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