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坛经》二则
——走近佛教文化
一、复习
1.集中反映儒家思想的著作是《伦语》
强调:___
___
的学说。
2.《老子》反应的是道家思想,老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________。
“仁”
“礼”
“无为而治”
二、导入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释”即是佛教,虽然是从域外传来,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仍有广泛影响,需要我们去了解。
学习目标: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佛教:是由距今大约2500年前左右,由出生在迦毗jiā
pí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成佛后称为释迦牟尼佛。在东汉汉明帝时正式传入中国,后世的佛教徒因依据的佛经和修学方法的不同,大致分为八个宗派,即: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慧能的弟子神会北上洛阳弘法,声势大振,北宗一系逐渐淡出,南宗一派则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二佛教知识
佛教宗派:
佛教
印度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藏传佛教
(西藏)
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缅甸、柬埔寨)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俱舍宗
成实宗
三论宗(法性宗)
法相宗(唯识宗)
华严宗
天台宗
禅
宗
净土宗
律
宗
密
宗
(
)
中土禅宗六代祖师:
初祖:菩提达摩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六祖:慧能
菩提达摩(又称:菩提达磨),意译为觉法。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慧能与禅宗
慧能(638~713)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俗姓卢,出生在广东新州,生活、传法于广东。他在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学佛。慧能创立的禅宗,不仅与印度佛教以及中国其他佛教宗派不同,而且与旧有的各派禅学不同,它是佛教内部的一次革新。禅宗的根本特点是强调精神的领悟,提倡单刀直入的“顿悟”,它自称是“教外别传”。其经典便是《坛经》。
关于慧能
《坛经》又称《六祖坛经》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国佛教禅宗典籍。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
《坛经》大致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序。主要叙述了慧能于大梵寺说法,法海集记《坛经》的缘起。
第二部分为《坛经》的主体部分。这部分经文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二,集中阐述了慧能独创性的祖宗学说。
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叙述了慧能去世前对十名弟子等的嘱咐及临终前后的事情。经文还描述了慧能去世后的情景,并以此作为全经的结束。
有明确的记载:五祖弘忍在挑选法嗣拟传授衣钵作禅宗第六祖时,"一日唤门人尽来",先令门人"各作一偈",以鉴别门人佛学修养之优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首先在寺中南廊壁上题了这首无相偈,弘忍阅后,认为神秀对佛法领悟不深,而是"只到门前,尚未得入"因而另选惠能传授衣钵。
弘忍为什么看重慧能:
“空”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
《菩提偈》
《无相偈jì》
一个宗派祖言行录也被称做“经”的,慧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s四、课程讲授
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bǐng,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重点字词:
言
下:一言之下,顿时。
顿
法:顿悟法门。
气如悬丝:意思是生命犹如
悬在发丝上,比喻相当危险。
住此间:停留在此地。
慧能受法
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
内容理解
理解课文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sháo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重点字词:
1住持修行:名-动,担任住持。
2一宗:古义:同一宗族,文中特指“宗派”
今义:数量词。
2何以渐顿:
南能北秀
(宾语前置)
理解课文
神秀:
渐悟
循序渐进
顿悟
直指人心
《南能北秀》内容:
参禅核心:
慧能:
这段文字是对“南能北秀”一说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文研读:
1、《坛经》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结合课文简要说明。
一是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
二是善于运用比喻。
佛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孙悟空与唐僧讨论《心经》,孙悟空说完“我解得”后,就不再说话了。猪八戒、沙僧在旁边嘲笑孙悟空“怎么就不作声”,“那里晓得讲经”。唐僧说:“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一、对古典文学的影响。
佛印与苏东坡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说:“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拿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
佛印说:“拿念珠也不过是为了念佛号。”
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
??佛印说:“也只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佛号。”
??东坡又问:“他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号呢?”?
???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深涧中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认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对古诗的影响。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金·元好问
禅对山水诗的影响:
闲适、清修无为的人生态度和在参禅悟道时所显示出的空彻澄净的心灵世界,为山水诗创作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审美参照。
《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三、阐述人生哲理
禅宗的主导思想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从禅语中觅得一些人生智慧。如果你读一点禅语,参一参机锋,也许会帮助你进入一个快乐无忧的境界,促使你的心灵变得洒脱、旷达。
七作业:
1、积累与佛有关的熟语或诗词。
如“无事不登三宝殿”“神通广大”
2、看“相关读物”中所选的《百喻经》
故事,理解故事寓意。
本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