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作品。
2.掌握诗歌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3.理解诗歌中作者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自身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陶渊明因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毅然辞官归隐。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尤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
作者简介
其诗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并开创了田园诗派。
主要作品:《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写作背景
陶渊明曾几次出仕,然而,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激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他辞官回乡,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归园田居》这组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之后,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
田园诗派
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淳美的感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状态,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此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名家辈出,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此类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题目解说
《归园田居》:这组诗共五首,本文选的是第一首。全诗描述了诗人由官场回归田园以后闲适恬淡的生活及乐趣,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
字音字形
暧(ài)暧
守拙(zhuō)
羁(jī)鸟
墟(xū)里
荫(yìn)后檐
狗吠(fèi)
桑树颠(diān)
樊(fán)笼
层次结构
全诗共分为三层:
第1层(第1~8句)
写诗人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第2层(第9~16句)
绘生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景——生活简朴、安静祥和,富有乡村生活气息。
第3层(第17~20句)
对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对新生活的愉悦之情,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文学知识
古今异义
(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古义: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
今义:留恋,不忍离开
(2)复得返自然
古义:田园生活,又指自然的本性
今义:自然界
文学知识
一词多义
(1)适
少无适俗韵(动词,适合,适应)
始适还家门(动词,出嫁)
王适有令,必亟听从(连词,假如,倘若)
(2)归
守拙归园田(动词,返回)
不迎而自归(动词,女子回娘家)
文学知识
(3)方
方宅十余亩(名词,四周围绕)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名词,方圆)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名词,方法,办法)
文学知识
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守拙归园田(愚拙的本性)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狗吠(于)深巷中,鸡鸣(于)桑树颠。
误落(于)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开荒(于)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状语后置句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开头两句诗有何作用?
文本研读
开头两句一个“无”字,一个“爱”字,表露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和清高孤傲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简要赏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文本研读
“误落”一词,既是诗人对自已入仕做官的感叹,又是诗人对“尘网”般的官场的蔑视和极端厌恶。“误”字显示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三十年”写时间之久,是夸张的说法。
文本研读
这两句以“羁鸟”“池鱼”为喻,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束缚,向往回归田园的急迫心情。一“恋”一“思”,凝聚了诗人对田园的眷恋和思念。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本研读
这两句是上下文的过渡,既总结了上文诗人辞官回归田园的述说,又为下文描写诗人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作引子。“守拙归园田”一句点明了题目,是全诗的主旨句。
从“远与近”“动与静”的角度赏析第二层的写景艺术。
文本研读
“方宅”和“草屋”显示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榆柳”“桃李”写出田园风光的自然美丽,这是近景。“远人村”“墟里烟”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从近景转到远景,画面很淡,却令人心旷神怡。“狗吠”“鸡鸣”是动景,使得田园画面活了起来,因为这鸡犬之声最富有农村生活气息,和整幅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在《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文本研读
诗人通过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描绘了一派朦胧、和谐、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色。
住宅周围有十几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宽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和柳树遮住了房后的屋檐,桃树和李树排列在堂屋的前面,环境幽雅美丽,衬托出了诗人心满意足的欣慰之情。
文本研读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迷蒙,炊烟袅袅,一切都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祥和。“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争乱和纷扰,鸡才能在桑树顶上得意地啼叫。
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并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顶上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祥和自然的意境。这些使读者深深体味到诗人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的艺术境界。
《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田园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诗人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文本研读
诗人热爱乡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产生了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更增添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从诗中的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乡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使这些景物与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含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似乎是含情的。
我们应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文本研读
观点一: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因憎恶黑暗而避世,那我们这个社会岂不是没入了黑暗之中而见不到光明了吗?
观点二: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我们应像他那样,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由官场回归田园以后悠然闲适的生活及乐趣,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中心思想
(1)语言质朴自然,富有诗意。
这首诗与诗人一贯的诗风相同,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平平淡淡的田园农家生活,直白自然,无雕饰,而表现的诗意似浅实深,这是本诗的成功之处。
(2)比喻和反衬手法的运用。
诗人运用比喻和反衬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之情。如诗人自喻为一只久在笼中的鸟,用“尘网”“樊笼”比喻庸俗、黑暗的官场,并且以其反衬田园生活。这些比喻和反衬贴切形象,能激起人们对污浊的仕宦生涯的厌恶和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艺术特色
(3)白描手法的运用。
诗人描绘的田园生活,幽雅、闲适,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狗吠、鸡鸣,好一派田园风光,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生机盎然。
(4)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将隐居的田园生活与官场环境进行对比,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进行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进行对比,写鱼时将游于“故渊”与困于池中进行对比。通过这些对比,诗人将自己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生动而又自然地表达了出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
艺术特色
1.下列词句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A.月明星稀
误落尘网中
鸡鸣桑树颠
B.我有嘉宾
方宅十余亩
池鱼思故渊
C.譬如朝露
狗吠深巷中
桃李罗堂前
D.契阔谈?
复得反自然
少无适俗韵
自我检测
D
2.下列对诗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尘网”,世俗的种种束缚。
B.“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
C.“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D.“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自我检测
D
3.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宅”句,意思是说宅子四周有十几亩地。方,四周围绕。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且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自我检测
C
4.有人说陶渊明是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而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你赞成哪种说法呢?请说说你的理由。(也可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研究心得)
自我检测
示例一:同意前者的观点。
①陶渊明有真诚率直的本性。有诗为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等。②他向往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有诗为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③陶渊明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这在他的《桃花源记》里有所体现。
示例二:同意鲁迅的观点。
①陶渊明反复多次出仕,但始终与官场生活不适应,厌烦官场,最终选择归隐。有诗为证:“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②陶渊明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憎恶黑暗,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这在他的《咏荆轲》与《感士不遇赋》中有所体现。③他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这从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可以看出。
自我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