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蒸馏
B.
升华
C.
爆炸
D.
燃烧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B.
物质通过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C.
物质从液态变为该物质的气态一定是物理变化
D.
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3.在探究“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的实验中,将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分别加入如图两个集气瓶中(集气瓶Ⅰ盛有空气,集气瓶Ⅱ盛有人体呼出的气体),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关于这个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集气瓶Ⅰ盛放的是空气,因此集气瓶Ⅰ没有必要盖玻璃片
B.
现象是集气瓶Ⅰ中无明显变化,集气瓶Ⅱ中产生白色浑浊
C.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先熄灭的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多,没必要做这个实验
D.
因为集气瓶Ⅰ中会无明显变化,所以集气瓶Ⅰ中应该稍微多加一些澄清石灰水
4.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s~2s后取出,能观察到( )
A.
与外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B.
均匀的变黑
C.
与内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D.
与焰心接触部分被烧黑
5.人类生活需要的能量有些来自化学反应。下列变化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是(
)
A.
利用电热器取暖
B.
发电厂利用水力发电
C.
在手电筒中使用干电池
D.
利用蜡烛照明
6.厨房中发生的下列现象都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食盐结块
蜡烛熔化
B.
铁锅生锈
煤气燃烧
C.
汽油燃烧
滴水成冰
D.
菜被炒焦发黑
牛奶变酸
7.某同学在观察镁条燃烧时记录了如下现象:①发出耀眼的强光
②放出大量的热
③镁条变短
④镁条由银白色固体变成了白色固体。请帮助他选出能作为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人的呼吸作用
B.
燃放烟花
C.
蜡烛燃烧
D.
电灯通电发光
9.科学研究时,判断某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
需加热观察现象
B.
发现气体消失
C.
发现固体消失
D.
有其他物质生成
10.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假设
B.
实验
C.
观察
D.
做出结论
11.加热某种固体时有气体产生,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是化学变化
B.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
是物理变化
D.
既不是物理变化,
也不是化学变化
12.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A.
燃起篝火烘烤食物
B.
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C.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
煤燃烧发电
13.若在试管中加入2~3
mL液体再加热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②在试管中加入2~3
mL液体
③用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④将试剂瓶的瓶盖盖好,放回原处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④①
C.
②④③①
D.
④③②①
14.下列取用固体药品的操作正确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15.点燃一支蜡烛,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下图所示),过一会后,在冷碟子的底部会收集到新制的炭黑。这个实验说明了(
)
A.
由于氧气不足蜡烛不完全燃烧而生成了炭黑
B.
挥发的蜡烛遇冷后凝结而成炭黑
C.
蜡烛的燃烧可以不需要氧气参与
D.
蜡烛中含有炭黑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_____,细口瓶的塞子要_______________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对试管进行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4)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_______________,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17.煤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有毒气体,为了防止煤气中毒,人们有意在煤气里加入少量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露时,人们可以根据硫醚的气味觉察到煤气的泄露,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为1.25g/L,比空气的密度略小。一氧化碳有毒,因为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一氧化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根据阅读回答: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一支燃着的蜡烛,可观察到很多现象。火焰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最亮的是__________,温度最低的是______。欲使烧杯内的水温度上升较快,则应利用火焰的_______加热。用一个干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烧杯内壁上很快有一层___________,说明蜡烛燃烧时有______________生成。把另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杯壁上的石灰水变________________,证明蜡烛燃烧时还有_____生成。把一块碎瓷片放在蜡烛火焰的内焰中,有________色的________生成,说明内焰燃烧不充分,有部分碳没有被氧化。用一空纸筒罩在烛火的外面,观察到有大量_________产生,说明了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A.蒸馏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爆炸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锅炉爆炸就属于物理变化;D.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C
【解析】A.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不一定生成新物质。水加热变为水蒸气就是物理变化,故
A错;B.物质通过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物理变化,如碳酸钙加热生成两种新物质氧化钙和水,是化学变化,所以不能以变化是否需要加热来进行判断;发光放热是一种现象,不应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依据,如电灯发光放热时并不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D错;C选项明确了物质从液态变为该物质的气态,所以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3.【答案】B
【解析】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题意: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集气瓶Ⅰ中无明显变化,集气瓶II中产生白色浑浊现象。可知CO2在呼出气体中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由于只是加入二氧化碳,所以不能判断其中氧气的含量,分析所给选项可以知道选项B是正确的。
4.【答案】A
【解析】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温度越高,火柴梗炭化的越快,故与外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5.【答案】C
【解析】A.利用电热器取暖,是电能转化为热能,物理变化;B.发电厂利用水力发电,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属于物理变化;D.利用蜡烛照明,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化学变化;C.在手电筒中使用干电池,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6.【答案】A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可以采用排除法逐项筛选,B、D两项中都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化学变化;C.前者汽油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后者滴水成冰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只有A项中两者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是物理变化。
7.【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的现象是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有上述现象发生,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我们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应抓住它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镁条由银白色固体变成了白色固体,说明生成了新物质。
8.【答案】D
【解析】人的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燃放烟花是物质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电灯通电发光由电能转化为光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
9.【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与加热观察无关;有气体生成、有水生成、有沉淀生成,以及发现气体消失、发现固体消失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故选D。
10.【答案】B
【解析】根据叙述可知“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是一个具体的操作实验过程,在提出问题,假设问题,设计与分析,实验,检验实验,报告与交流的基本环节中应属实验的环节。故选B。
11.【答案】B
【解析】加热某固体有气体产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冰受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A错误;加热某种固体时有气体产生,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如高锰酸钾加热能生成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
故选项C和D都是错误的;选项B是正确的。
12.【答案】B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燃起篝火烘烤食物,是利用燃烧放出的热量,燃烧会生成新物质,属化学变化;太阳能热水器烧水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煤燃烧发电时,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等,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故选B。
13.【答案】C
【解析】若在试管中加入2~3
mL液体再加热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首先在试管中加入2~3
mL液体,将试剂瓶的瓶盖盖好,放回原处,用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所以答案应选C。
14.【答案】D
【解析】取用任何化学固体药品,都不能用手接触;大理石是块状固体,应先将试管横放,再用镊子夹取大理石,放入试管口,将试管慢慢直立起来,以免将试管底部撞击破裂;粉末状固体的取用,如氯化钠、二氧化锰粉末,应先将试管倾斜,即一斜二送三直立。故答案应选D。
15.【答案】A
【解析】点燃一支蜡烛,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过一会后,在冷碟子的底部会收集到新制的炭黑。这个实验说明了由于氧气不足蜡烛不完全燃烧而生成了炭黑,故选择A。
16.【答案】(1)向着手心;倒放(2)A
(3)1/3;预热(4)洗涤
【解析】从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向着手心,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面上;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是为了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洗涤,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17.【答案】(1)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为1.25g/L,比空气的密度略小;
(2)毒性
可燃性
【解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为1.25g/L,比空气的密度略小;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毒,因为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一氧化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18.【答案】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水雾;水;浑浊;二氧化碳;黑;炭黑;黑色物质;蜡烛燃烧不充分,可产生黑色炭黑。
【解析】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及性质可知,从一支燃着的蜡烛,可观察到很多现象。火焰温度最高的是外焰,最亮的是内焰,温度最低的是焰心。欲使烧杯内的水温度上升较快,则应利用火焰的外焰加热。用一个干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烧杯内壁上很快有一层水雾,说明蜡烛燃烧时有水生成。把另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杯壁上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燃烧时还有二氧化碳生成。把一块碎瓷片放在蜡烛火焰的内焰中,有黑色的炭黑生成,说明内焰燃烧不充分,有部分碳没有被氧化。用一空纸筒罩在烛火的外面,观察到有大量黑色物质产生,说明蜡烛燃烧不充分,可产生黑色炭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