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5 整理与提高 数学广场(谁围出的面积更大) 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5 整理与提高 数学广场(谁围出的面积更大) 沪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10 06:5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级第二学期
数学广场 —— 谁围出的面积最大
【教学目标】
1、加深对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巩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知识。
2、通过操作体会 “周长一定时,长方形长、宽与面积大小是有关系”的。通过进一步验证认识“周长一定时,围成的图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3、在经历探究围出的面积最大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有序思考问题的价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问题研究的方法。
4、通过合作和交流,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记录、整理、观察、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周长一定时,怎样围出最大的面积。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操作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数学家欧拉吗?
他是瑞士著名的数学家及自然科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欧拉小时候的故事开始。小欧拉的爸爸养了许多的羊,已经达到了100只,他发现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就决定建造一个新的。他在一块足够大的、空旷的草坪上准备建造一块长40米,宽15米的长方形的羊圈。
(1)你能帮他算一算这样围成的羊圈有多大吗?(计算面积)
40 ×15 = 600 (平方米)
(2)如果四周都围上栅栏,至少需要多少米的栅栏?(计算周长)
(40+15) × 2 = 110(米)
爸爸正准备动工时,发现栅栏只有100米不够,爸爸很为难,他想:如果用这些栅栏围出的羊圈面积比600平方米还要大就好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围出的面积最大》?板书
说明:在课的引入部分运用了故事激趣,不但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还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究
1、动手操作,用火柴搭图形
出示要求:假设 的长度为1米,用16根火柴围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记录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
长(米) 7 6 5 4
宽(米) ? 1 2 ? 3 4
面积(平方米) ? 7 12 ?15 16
4人一组合作,组内每人交流自己围的图形,组长记录并组织第一个问题的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摆的方法多?
2、讨论:
(1)能围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怎样围,才会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然后说一说怎样围,才会不重复,不遗漏。
师:你们围成了几个图形?你是怎样确定长和宽,达到所搭的图形不重复,不遗漏的?
(用16除以2得到长加宽是8,然后宽从1根火柴开始,长就是7,宽逐次增加1,长逐次减少1.)
(2)长方形面积大小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师:从表格中我们看到面积是怎样变化的?(越来越大)那么这和图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
归纳:当长方形周长相等时,长与宽越接近,围成的图形面积就越大。板书(齐读)
(3)当围成的图形面积最大时,它的长和宽有什么特点?
师:当围成的图形长和宽相等,就成了什么图形?(正方形)
归纳:当长与宽相等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板书(齐读)
3、小结:通过大家的动手研究,我们发现:当长方形周长相等时,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它的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说明:通过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讨论等活动,初步体会到在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正方形的面积最大。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时结合思维活动,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练习
1、出示:用20根火柴围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记录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学生读题)
长(米) 9 8 7 6 5
宽(米) ? 1 2 ? 3 4 ? 5
面积(平方米) ? 9 16 ?21 24 ? 25
先组内交流,怎样填写不重复,不遗漏,然后独立完成表格。
反馈:先指名学生汇报表格填写情况,再看其他学生练习的情况。
说明:再次操作,验证当长方形周长相等时,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它的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2、交流总结规律。
通过练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长方形周长相等时,长与宽( 越接近 ),它的面积就( 越大 )。当长与宽( 相等 ),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齐读)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18厘米的铁丝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当长是( 5厘米 ),宽是( 4厘米 ),面积最大是(20厘米 )。
小组交流想法,用算式表示18÷2=9(厘米) 4×5=20(平方厘米)
师:为什么围成长为5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它的面积就 越大。
说明:第一层次基本练习,这是对所得规律的直接运用,在经历了“动手操作——抽象思维”这一过程,学生头脑中不仅有了“围”这一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知,使学生通过计算来体验有序思考。
(2)36厘米的铁丝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最大是(81平方厘米 )。
方法有2种,交流:
① 36÷4=9(厘米) 9×9=81(平方厘米)
② 36÷2=18(厘米) 9×9=81(平方厘米)
(突出:36÷4,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要求面积最大,我们可以先用周长除以2得到长加宽的值,让后找到最接近的长和宽,就能求出最大面积了。也可以用周长除以4得到正方形的边长,直接求出最大面积。
说明:第二层次练习是引入的呼应,是规律的灵活运用,使学生通过练习明白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方法来解答。
(3)小欧拉想出了好办法为爸爸解决了难题。他没有增添一根栅栏,用100米的栅栏围出了最大面积的羊圈。你知道小欧拉是怎么做到的吗?
100 ÷ 4 = 25 (米) 25 × 25 = 625 (平方米)
四、拓展练习:
如图,靠2面墙,用长26米的铁丝围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最大是多少?(每面墙的长度都超过20米)
26÷2=13(米)
13×13=169(平方米)
答:面积最大是169平方米。
说明:第三层次练习是对知识的延伸,实际生活中经常借用墙来进行围长方形或正方形,通过练习使学生意识到要学以致用,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五、总结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