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充分交流和多媒体辅助的直观作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并让学生在运用中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技能目标: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活动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数据的平均数。
活动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探索新知
(一)师:某班的几位同学展开了一场投篮比赛,这是他们一分钟的投篮成绩,比较这两队的比赛结果,你认为哪一队赢了?为什么?(出示课件)学生讨论。
师: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
生:超级队投中5+8=13(个),无敌队投中7+4=11(个),因为13>11,所以超级队赢了。
(二)师:看到两组同学的比赛,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了,纷纷加入到两个队伍中来,于是展开了第二轮比赛,这里是第二轮的成绩,(出示课件)再次观察两队的结果你认为哪个队赢了呢?为什么?
师:在人数不相同的情况下,不能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怎样比较才公平呢?能不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两个队伍的投篮水平呢?
学生观察超级队的数据,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画一画,移一移,算一算用自己的方式求出超级队的投篮水平。
师:在篮球图上操作,将张林的两个球移给王东,将林杰的一个球移给王伟。(出示课件,动态演示)
师:这样,表面上每个人投中的都是六个球,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部分给少的,使得每一个人的数量看起来一样多,这叫移多补少。得出的6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对一组数据有很好的代表性。
师:想一想还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出示课件,动态演示)先把每个人投中的个数汇总起来,再平均分给5名同学,相当于把五名同学投中的总数平均分成5份,那么实际上也就是先求和再平均分。
生:列式(6+4+8+5+7)÷5=30÷5=6个
师:通过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在平均分的方法我们都得出同样的结果,超级队的平均数是6.
师:那么平均数6是每个队员投篮的实际数量吗?
生:通过观察发现,有的比6多,有的比6少,也有可能是6,它代表5个队员的平均水平,所以平均数反应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三)学生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无敌队的平均投篮水平?
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发现最大的数是10,最小的数是1,师提示:数据相差较大时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较为麻烦,可以选择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
学生列式求无敌队的平均投篮水平。
(四)师:我们继续观察,刚才我们列出的两个算式,(出示课件)你们知道除号前的算式表示什么吗?(总数量)
师:除数又表示是什么呢?(人数)可以理解为份数,从而发现用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1、(出示课件)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数量(个) 1 3 2 3 2 6 4
平均每天丢弃塑料袋多少个?
2、(出示课件)小明身高135厘米,到平均水深100厘米的河里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3、(出示课件)2015年小明家第一季度用水16吨,第二季度用水24吨,第三季度用水35吨,第四季度用水21吨。(1)小明家平均每季度用水多少吨?(2)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4、(出示课件)某小组5名学生的考试成绩分别为95分、80分、85分、70分、90分。这5名学生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三、总结评价 提高认识
1.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的所有数据之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总数量÷份数。
3.平均数主要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先求和在平均分
总数量÷份数=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