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上册探索乐园的知识。本节课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这个内容之前,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由于这种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学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原型,因而也比较容易体会到探索规律的乐趣和成功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等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植树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答其他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系。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归纳出植树问题中三种植树类型中的棵数、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帮助学生建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 教、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他们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六、 教学过程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猜谜激趣,从生活导入
二、引导探究,建立数学模型
三、回归生活,实践应用
四、评价体验,情感激新
第一个环节:猜谜激趣,从生活导入
找手指上的数学,多媒体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手,观察5个手指,有几个手指和几个间隔?从我们的双手引入间隔与间隔数,突破本课教学中的知识点,初步感知物体个数和间隔数的关系,渗透了数学从生活中来的思想。
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建立数学模型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理解关键句? 分散难点
植树问题建模的前提是理解间隔、间隔长、间隔数这些数学名词,因此我在这个环节,呈现情景,出示问题 ,利用多媒体逐一突破巩固“每隔几米间隔、间隔数、间隔长的含义,为后面学生审题、解题做准备。
活动二:动手设计,激起兴趣
植树问题中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初步有自己的设计方案后,小组中交流合作时,再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摆石子,摆小棒,变抽象为形象,就得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把一个复杂问题通过画图,摆实物,讨论交流等多种方法,分解成了一个个简单的问题,为探索植树问题的一般方法做铺垫。
活动三:合作交流,形成规律
通过让学生在前面画图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形象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上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藏在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活动四、 应用反馈 巩固结论
让学生经历由复杂问题到简单问题再到发现规律,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出示例2,放手让学生尝试分析、独立列式,交流反馈,明白算理,巩固结论。关注学生从一侧到两侧种树的解答,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实践应用
这一环节安排了4个与植树问题类似的问题,如电线杆,摆花盆,走楼梯,他们之间都隐藏着这一规律,设计有层次,让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总结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也体现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
第四个环节:评价体验,情感激新
1、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总结:“今天我们研究植树问题情况,其实在生活中还有 “在封闭图形上种树”的情况,以后我们接着研究其它的植树的情况。
总之,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与时间,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课件数形结合,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手段,让学生夯实了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一端种,一端不种:植树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种:植树棵数=间隔数+1
两端都不种:植树棵数=间隔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