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6 《我看》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6 《我看》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0 10:3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数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
我看
穆旦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原名查[zhā]良铮[zhēng]
(金庸【原名:查良镛[yōng
]
】堂哥),曾用笔名梁真,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穆旦的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思辨色彩,他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青铜骑士》,英国雪莱的《云雀》等。
“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之名。
他祖籍浙江海宁,系查氏大族——唐宋以来巨族
他是武侠界的翘楚。
他的武侠小说,一共十五部,它们可以由这几句话描述:"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他就是金庸原名查良镛
今天我们要学的诗歌的作者穆旦与金庸颇有渊源。穆旦本名查良铮,与金庸是叔伯兄弟,都是“良”字辈,名字都带金字旁,而且二人在起笔名的时候有着惊人的相似,查良铮拆“查”字为木旦———穆旦;查良镛,拆“镛”为金庸。
猜猜他是谁?
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2年2月,以翻译之长,从西南联大应召入伍,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同年5月至9月,亲历滇缅大撤退。
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
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资料链接
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诗人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蓄着希望与新生。
写作背景
《我看》写于1938年,
由于战事危急,20岁的穆旦与几百位师友不远千里,奔赴西南联大。一路上他目睹山河破碎的惨状,经历了现实的苦难之后,他更加坚定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正如他诗中写到:“我们走在热爱的祖先走过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抗拒,那无数代祖先胸中燃烧的希望”。诗人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蓄着希望与新生。
背景链接
读读写写
丰润(

沉醉(

忧戚(

勃发(

飘逸(

漫游(

流盼(
)摇曳(

rùn
chén



màn
pàn

字词补充
凝望(

枉然(

nínɡ
wǎnɡ
【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忧戚】忧伤烦恼。
【枉(wǎng)然】白白地。
【飘逸(yì)】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
【摇曳(yè)】摇荡,晃动。
理解词义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
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1938年6月


穆旦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听读朗读
诗歌鉴赏
赏析第一节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1、初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
明确:
春风、青草。
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由青草的浮动联想到远处的湖水荡起了的绿潮。
“我看”向晚的春风揉过青草
赏析第一节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这一节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
赏析第一节
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实写
虚写
联想
凸显了“风”柔和的特点。
1、初读第二节,思考:第二节紧承第一节哪个词语?第二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赏析第二节
紧承第一节的“向晚”。
意象:展翅的飞鸟、天边的流云和大地。?
画面: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
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读第二节,说说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答题模式: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优美、凄美、凄凉、壮美等)的画面:
时间+人物(作者)+地点+所见之景
?通过这几句诗作者营造了一种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清新自然、安静祥和)的氛围。
?充分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忧国忧民、思念亲友等)的情感(或豁达宽广胸襟)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黄昏时分,鸟儿在深远的晴空里中自由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通过这几句诗作者营造了一种恬静优美、清新自然、安静祥和的氛围。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我看”飞鸟展翅滑翔在蓝天
“我看”夕阳西下,大地凝望红云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这一节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
将“鸟”静静地滑翔在晴空中的情状写得形象生动。
将流云与大地交相辉映的景象描写得美丽动人,令人沉醉。
拟人
赏析第二节
初读第三节,这一节的“你”指什么?
在作者笔下“大自然”和“万物”有什么特点?
衬托出大自然的博大,充满生机和活力与万物的丰润。
赏析第三节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大自然
充满生机的万物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面对春天夕阳美景,想到自己以前对大自然的赞美,想到以前的欢乐和现在的忧戚,在自然面前微不足道。赞扬了自然生命的伟大。
1、初读第四节,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赏析第四节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明确:
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例如诗歌、绘画。
明确:说明季节的更替,时间流逝得快。
2、思考:“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说明了什么?
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赏析第五节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明确:愿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
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表现出来。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时是抗战的第二年(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急,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
,他愿中国大地只有鸟语花香,生机勃发,远离战争。
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
1.提问:从诗人所表达的内容上看,前两节与后三节主要写了什么?
2、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你知道诗人在看什么?在思考什么?
3.作者通过本诗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讨论
合作探究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
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1、从诗人所表达的内容上看,前两节与后三节主要写了什么?
所看
所思
2、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你知道诗人在看什么?在思考什么?
明确:
看----大自然的美景。

----人生的意义。
作者通过本诗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描写看到的自然美景,引发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要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1.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诗歌意象传达情感,阐述思想。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兼备。如: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睛空等。
写作特色
2.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
全诗一共五节,第一节押ao韵;
第二节押i韵;
第三节第一句承第二节的i韵,又换韵为a韵;
第四节又换韵为i;
第五节又换韵为iu和i。
3.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①第五节的“天风”“
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
②“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③“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
结构梳理
我看


春风、青草、绿潮
飞鸟、流云、大地
思索生命
致敬哲人
拥抱自然
自然之美
人生意义
热爱自然
热爱生命
渴望自由
理想
穆旦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
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枯黄,
对于生活它做不出总结,
面对绝望它提不出希望。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流水,
为什么听不见它的歌唱?
原来它已为现实的泥沙
逐渐淤塞,变成污浊的池塘。
理想
穆旦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空屋,
而无主人,它紧紧闭着门窗,
生活的四壁堆积着灰尘,
外面在叩门,里面寂无音响。
那么打开吧,生命在呼喊:
让一个精灵从邪恶的远方
侵入他的心,把他折磨够,
因为他在地面看见了天堂。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②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二首》)
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④万树江边杏,
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
照在绿波中。
(王涯《春游曲》)
说说你所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句
拓展延伸
穆旦的爱国意识
穆旦的爱国意识非常浓烈。当时,社会上抵制日货,穆旦就不让母亲买海带、海蜇皮吃,因为这类海鲜大多是从日本进口的。母亲若是买来,他不仅一口也不吃,甚至会把它倒掉。“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就是穆旦最喜欢的名言。1942年原本在校任教的
拓展延伸
穆旦响应“青年知识分子入伍”的号召,投笔从戎,以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在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中,他在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中穿山越岭,扶病前行,踏着堆堆白骨最终才侥幸逃出野人山。
“不是长城缺不了我,是我与长城相依为命。没有我,无碍中华的新生,没有中华,世界就塌了一座长城”,这是穆旦他们那一代人的心声。
年轻人往往为赋新诗强说愁。把个人的欢乐忧伤看得天大无比。20岁的诗人穆旦却已经发现,在大自然面前,人生的意义需要重新思考。激情与理性的融合,正是他的诗保持一生的底色。
有激情有思考,有大胸怀大境界。这是青年诗人通过诗歌传递出来的。
不久,他参加远征军,为抗战九死一生就是明证。他经历过政治运动的折磨,又是一个九死一生。但他仍一直写诗,当不知不觉中人生的“冬天”
来临时,他写得更加炉火纯青。诗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真正做到了诗与生命同在。
结束语
尽管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渺小无比,但我们还是要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