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
丝绸之路上的瓷器之美
——土与火的艺术
【设计思路】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活动内容。中国是陶瓷艺术的故乡,本课以中国瓷器艺术发展为主线,重点介绍中国瓷器对世界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感受瓷器艺术独特的魅力,了解瓷器发展的相关知识,体会瓷器艺术不同的造型语言和风格各异的表现形式。?
二、引导学生认识瓷器对整个世界的文化融合、经济促进及审美变革,了解瓷器艺术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综合设计,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关注、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通过对中国瓷器影响力的历史了解,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
育,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瓷器的相关知识以及造型语言和风格各异的表现形式,体会瓷器艺术对不同时期世界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
体会瓷器艺术不同的造型语言和风格各异的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组织教学
教师组织教学,使学生快速投入课堂。
学生准备学具
师生快速投入课堂。
导入
学生品茶,观察瓷杯的造型,颜色、质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美丽透明的瓷器是用什么做成的吗?
播放视频(水、土和火)。
水与土融合为形,土与火相生成器。他们为艺术家提供了变化莫测的想象空间,创造出了世间诸多唯美的艺术品。
进入学习情景,积极思考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阶段
一、问题探究
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中国的英语怎么说?CHINA。这说明中国是瓷的故乡,瓷同样也是中国的骄傲。
同学们,有谁知道与老师手中这杯茶和瓷器关系紧密一条古老的商道吗?
对,丝绸之路。
那你们知道哪些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故事呢?(引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二、自主探究:
(一)审美的变革
孤烟,大漠,夕阳。驼铃,古道,丝绸。昔日为了一方丝绸,西方人甘愿一掷千金。
丝绸之路扮演着文化融合与经济促进的角色,而它的展开,除了政治、经济等原因外还有一层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美。(图略)
两千年前,除中国外,世界上大多数的女子,衣着款式打扮都是雷同的,很难显其女性柔美的曲线。但当女性们穿起丝绸时,惊艳了所有人的目光。据说埃及艳后就是第一个穿上丝绸的西方女人。(图略)
从此,遥远的西方人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为了寻找这些漂亮的丝绸,伟大的丝绸之路也就拉开了序幕。所以,穿着中国的丝绸能让人漂亮婀娜,这应该是古代人们开发丝绸之路的最重要动力。
丝绸之美引发了丝绸之路,引起了贸易的变革,而瓷的美,则引起了餐桌文化的变革。
美贯穿在饮食器物中,这是文明的变革。瓷器,瞬间像青铜之于中国般,成为了西方人餐桌上的“礼器”。是中国瓷重新定义了西方的餐桌文化。(图略) 所以你看,瓷给西方人带来了一次彻底的审美变革,中国瓷器的进入,丰富了他们的日常餐具,还为餐桌礼仪提供合适的道具,假如没有瓷,他们的餐桌礼仪估计都不复存在。
让我们从美术绘画作品欣赏当中观察瓷器对西方审美的影响 。
意大利画家贝利尼《诸神的盛宴》1514年 170cm×188cm
布面油彩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
《欧洲十五世纪油画 》
18世纪油画《喝茶的一家》
129667048895
17世纪荷兰画家 荷兰静物画家 威廉·考尔夫
威廉·克莱兹·海达 《有明代花瓶的静物》
《两只青花盆》
1306195435610
18世纪油画《喝咖啡的女人》 《Quatremere与他的家人》
意大利画家贝利尼《诸神的盛宴》是画家最后一幅杰作,表达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宗教风格,在画幅中出现了中国瓷器—清花大盆;
《欧洲十五世纪油画 》 欧洲各阶层的人大都用手抓饭吃。如果是吃肉,仆人会把肉切成小块,有时为了方便甚至用扁面包当作盘子,把菜放在上面,让面包吸收汤汁和油滴。在中国瓷器走向世界之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是木制、锡制、陶制、银质的器具。一直到19世纪,几乎全世界的人都使用上了瓷器,替代了原来的餐具;
《喝茶的一家》18世纪早期一个富裕家庭用茶的情景,桌子上放的是银器与中国瓷器,一家四口,有三个都使用中国瓷器,端拿瓷器的手势还很生硬,显然异于中国人的使用习惯;
西方绘画中出现了瓷器道具,属于静物画一类,静物画的出现,主要是来自荷兰绘画的发展。威廉·克莱兹·海达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静物画家,他影响了至少三代荷兰静物画家。
另一位荷兰画家威廉·考尔夫,他的不少表现中国瓷器的静物画作品,第一次出现了以“明代青花瓷”来命名的画作;
《喝咖啡的女人》 一位天生丽质的贵族少妇,身穿新奇花哨的土耳其服装,使用着一个象征奢侈与优雅的中国瓷杯。这在当时代表了一种时尚,流行于欧洲上层社会
《Quatremere与他的家人》 画里的瓷器茶具随意摆放着,表现了这个贵族人家的富足、休闲的生活状态。
中国瓷器传播到欧洲,刮起一股瓷器收藏风,绘画表现了多种用瓷画面。18世纪早期,欧洲富裕家庭都希望被描绘成喝茶的家庭。
(二)各民族文化融合
瓷不只是器皿,更是千年里漫长的文化。时至今日当我们回头看去,我们会发现,瓷有太多的风景。
有宋徽宗钟爱的天青色的痕迹:(左图)
也有异国情调的结晶:(右图)
这个你一定熟悉——“青花瓷”(图略),青料图像纹饰是多民族文化和审美的交融。它有伊斯兰和中国的双重血统,元代时期,中国主要输出烧瓷技术,伊斯兰人提供青花原料,共同打造了这款 “青花瓷”,从此风靡于各个民族之间。
从明朝开始流行的天球瓶(图略),就在造型上借鉴了西亚从 8 世纪开始生产的一种玻璃瓶。
青花执壶,也是源自 12 世纪西亚开始流行的金属执壶造型。(图略)
青花折沿大盆,源于中东穆斯林的金属净手盆。(图略)这种融合产生了世界范围的迷恋中国文化现象。
比如这 “青花瓷”,葡萄牙历史上最强盛时代的国王菲利普二世,在他执政期间各种秘密地收集了3000件陶瓷,生怕会引发抢劫掠夺的战争。因为在这个国家之外的地方,一个瓷瓶、一个瓷碗都是王侯级的礼品。你看,这就是中国瓷的魅力!
中国瓷器作为中华文明走向全球的同时,又在汲取着世界各国文化,就比如下面这两个盘子,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两个盘子的透视关系有什么不同?
观察左右图的视角,引出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和西方画的焦点透视。
每个民族、每种文化,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语言、感情和影像,然后这条记录未被删除,辗转流传到今天。承载着无数祖先的记忆,也承载了人类一路走来的文明。
(三)促进经济全球化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瓷器,曾是全世界非常多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就像我们今天说“科技兴国”,如果当时也有口号标语,大概会叫“瓷器兴国”。
中国瓷器产品向世界各地辐射,从很早就开始了。唐代之前主要销往东亚、东南亚地区;唐宋元时期,主要销往中亚、西亚地区;明清时期,主要销往欧美地区。
在中国瓷器向世界辐射的过程中,形成了国与国之间往来密切交流的局面。
比如两百多年前,华盛顿领导的独立运动解除了英国统治,建立了美国。美国人民为了纪念总统华盛顿把他的肖像印在了瓷器上,借此传播出去。但是,由于当时美国没有能力烧制这种瓷器,就委托了中国生产。
于是,这类带有美国图案并由中国生产的瓷器,成了中国与美国外交史上的第一个重要的物证。
在当时的年代, “中国制造”可是代表着高端及时尚。能拥有来自于中国的精美瓷器,就是上流社会的象征。当时距中国万里远的欧洲,中国瓷器蔚为风尚,而越过大西洋再流入美洲大陆的中国瓷器,更是稀世珍宝。(图略)
二百三十四年前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满载茶叶、瓷器、丝绸等中国特产,从广州黄埔港启程,返航回到美国,这是中美第一次正式通商。(图略)
除此之外,瓷器还促进了茶、咖啡产业的发展。(图略)咖啡产业的兴起,不是好喝,而是因为有了合适器具——瓷。
不止如此,连世界上很多皇家装饰,到处都是中国瓷,从陈设到天花板,“顶天立地式”的应用。(图略)
积极投入课堂,思考问题答案。
(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游记、郑和七下西洋)
学生欣赏,评述。
学生欣赏西方油画作品,感受当时中国瓷器的魅力和地位。
对比欣赏,加深感悟。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学生观察思考。
左边《五彩盘》,面墙与亭子的关系混乱,像是两个不牵连的东西强行拽在一起。
右边的这个《山水盘》,人、桌子、墙、山水、树比例都很和谐,这就是引入了西方的焦点透视的关系。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更具目的性。
体现各学科融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穿插讲解透视知识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讲小故事,以小见大。
课堂总结
器以载道,传扬瓷韵风华。
因为美,瓷走向了世界的中心,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融合。瓷器是中国与世界交流不朽的外交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与世界最浪漫的对话形式。
现如今的丝绸之路,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总体规划中依然大放异彩。
(视频播放)“一带一路”宣传片。
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结束本课。
同学们,你们身在一个大好时代,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要充满自豪,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生欣赏视频。
升华主题
提升学生
的文化自信。
【教学反思】
九年级美术课基本都以欣赏为主,本课课本探究活动中安排的有欣赏和实践内容,根据校情学情,我把这节课分成了两个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以欣赏评述为主。欣赏课教与学的矛盾常常比较突出,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美术欣赏教学知识含量高、内容深广,很有探究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可欣赏课往往会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参与课堂少,缺乏师生思维的碰撞,造成教师的热情投入换来学生的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本课我采用把知识融入故事当中,用小段故事来吸引学生,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在选择欣赏对象时,我尽量选择难度不大、不冷僻、形式感强、体现鲜明个性的作品,还选择了一些有故事情节、宗教或历史背景的作品。当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虽然设计的有一些学生活动和探究问题,但是课堂反馈的效果并不理想。
美育是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要从点滴抓起,希望今后我的课堂能够做到快乐教学,快乐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体会到美术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