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目标:
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和失败的主要过程;知道《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通过研读教材和史料,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及失败的原因,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做出正确评价。通过师生交流互动,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最终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天朝田亩制度》封面图片,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出疑问:“囯”字怎么少了一点?引导学生分析:囯,通“国”,“太平天囯”国号中的“囯”字是当年太平天国的官方标准用字。一说洪秀全对“囯”字情有独钟,寓意“王在囯中”。另一种说法是洪秀全定都天京后,为了标新立异,区别世俗上的国,突出拜上帝教在人间建立的天国的崇高地位,诏令改用“太平天囯”,国字少一点,左右对称,寓意太平。太平军打到哪里,“囯”字就用到哪里。一个“囯”字竟也暗藏玄机!而“太平天囯”的名称无疑也寄托着他们天下太平的美好理想。
教师设问:建“太平天国”的美好梦想是怎样萌发的?这场充满腥风血雨的筑梦之路为何以失败告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走近历史,解密天国悲喜剧。
二、讲授新课
(一)觉醒异梦酿风云
教师讲述: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做过乡村教师。多次到广州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甚至因经受不住多次科场失意的打击而大病一场,40余日神智昏迷,时有梦幻,口说呓语。在1843年最后一次科考失败后,洪秀全愤懑不已,从此绝意于仕途,转而以救世为己任,创立“拜上帝会”,发展反清力量,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1.拜上帝会
材料一
拜上帝教的基本教义为:一、“上帝是唯一的神;耶稣和洪秀全都是上帝的儿子,是救世主”;清政府是伊甸园里毒蛇的化身——阎罗妖。二、拜上帝教的天堂是“人人平等、处处平均、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天国。
——陈锋:《文化冲突与交融视角的考量——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学设计为例》,载《历史教学问题》,2016年第3期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指出,为什么拜上帝会能够吸引数万民众的加入?(参考答案:拜上帝会的教义契合了农民阶级反抗清政府和建立平等、平均、太平的理想社会的诉求。)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意愿既是中国农民阶级千百年来的固有诉求,又是对现实政治经济的强烈反应,因而具有极大吸引力。
2.天朝变局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括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趁机勒索百姓。洋货涌入东南各省,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读本·中国近现代史》,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中国社会面临哪些严重的社会危机?(参考答案:鸦片战争的失败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得中国社会面临严重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后,列强的经济侵略给广大劳动群众带来新的灾难,中国人民成为中外反动势力共同压榨的对象,在此情形下,
土地集中急剧发展,城乡失业流亡人口大量增加,中国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拜上帝教的教义更容易引起苦难中的老百姓的情感共鸣。
(过渡)拜上帝会建立后,洪秀全和冯云山等人先后在广东和广西等地传教,其中在广西影响最大。广西也成为了太平天国起义开始的地方。
3.变局中的广西
材料三
1848—1850年,广西灾荒频仍,饥民遍野。广大的贫苦农民,被迫铤而走险,天地会起事,随处多有。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47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教师设问: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材料指出,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在广西爆发?(参考答案:自然灾害频仍,加剧了广西百姓的痛苦,广西成为当时矛盾最尖锐的地区;拜上帝会在广西影响力最大;天地会的起义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准备和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进一步设问:如果没有洪秀全,广西的农民起义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参考答案:洪秀全的组织动员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决定性原因。这场起义的发生是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是时势使然。就算没有洪秀全,也会有其他人起来领导农民进行抗清斗争。)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鸦片战争后日益加剧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使得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洪秀全的科场失意成为他领导反清斗争的重要原因,创立“拜上帝会”是他动员群众的重要手段。灾难深重的广西成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起点。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固然有重要作用,但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特定时代的结果,不可夸大英雄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过渡)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人间天国的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二)天国上演悲喜剧
教师讲述:为了建立“人间天国”,从金田起义开始,太平天国开始了十余年的斗争和探索,其起伏兴衰之迹是岁月难以磨灭的。蜿蜒曲折之中,既有顺利的欢欣,又有失败的血泪。悲剧和喜剧都包含着极其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容。
教师安排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适当的图示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历程。(参考答案: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2月,永安封王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3月,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进行北伐和西征。1856年,西征胜利,达到军事上的全盛。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57年,进入后期防御战时期。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
教师设问:纵观太平天国运动兴衰历程,请同学们说一说何谓“天国之喜”“天国之悲”?(参考答案:天国之喜:从1851年金田起义开始,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便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愿望。1856年,达到军事上的全盛。天国之悲:1856年,天京事变,使天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1859年颁布的《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1864年,天京陷落。)
1.天国之喜
教师讲述:随着前期斗争不断取得胜利,太平天国将其建设“人间天国”的最高理想凝结在了一个重要纲领之中,这个纲领即是《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对天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生活方式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材料四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
——郭毅生主编:《太平天国经济制度》,6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材料五
生产和分配,都由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在分配问题上,规定每“两”生产的农副产品,“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
——李侃、李时岳等主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6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4
教师设问:请结合教材和上述两则材料思考:《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太平天国怎样的理想?天国的理想能否实现?为什么?(参考答案:理想:获得土地和财产,吃饱穿暖,平等平均。理想不能实现。原因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法实现。)
教师讲述:《天朝田亩制度》以纲领的形式把农民追求的理想社会加以具体化、规范化,在很长时间内成为天国群众的精神支柱。但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实行绝对平均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加上当时战乱的社会环境,也无法保证分田方案的实施。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几乎没有真正实行过,令天国农民空欢喜一场。
2.天国之悲
教师讲述:太平军势如破竹,短短几年时间,已经占据了清廷半壁江山,达到军事上的全盛,但1856年的天京事变,使太平军损失惨重,太平天国由盛传衰。天京事变无疑是天国的悲剧。
(1)天京事变
材料六
(太平天国)因囿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它却不能对由于环境和地位的改变而出现的阶级斗争新形势,作出清醒的判断和处置。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处于封建主义的包围之中,无时不面临着封建地主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袭......政治上的倒退和生活上的腐化,必然导致组织上的宗派主义和离心倾向。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89~90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指出,天京事变发生是偶然的吗?为什么?(参考答案:不是偶然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无法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因而,军事上胜利之后出现了生活腐化、争权夺利的现象,最终酿成天京变乱。)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了统治集团内讧,表明农民阶级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
(过渡)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除了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外,还启用洪仁玕总理朝政,并颁布了救国方案——《资政新篇》,但未能付诸实践。
(2)《资政新篇》
教师设问:请结合教材中《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思考:《资政新篇》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为何没有付诸实践?(参考答案:《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等方面的内容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它未能反映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因而没有付诸实践。)
教师讲述:《资政新篇》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却未能挽救天国衰败的命运。
(3)天京陷落
教师讲述: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走向失败。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为何会走向失败呢?请大家结合以下材料进行思考。
材料七
占领南京后,太平军应一鼓作气地攻下北京,这样就有可能推翻清朝。可是林凤祥率领之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孤军深入敌境、自取灭亡的偏师。
——徐中约主编:《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195页,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指出,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领导人的战略失误,使北伐军孤军深入。)
教师讲述:北伐的失败,使太平天国错失了攻取北京的有利时机。
材料八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等天国领导抛弃了与广大将士共甘苦的良好传统,大搞封建等级制,享乐腐化,追求奢侈的生活,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此风一直伴随太平天国始终。
——赵志刚:《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分析》,载《考试周刊》,2012年第10期
教师设问:材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中存在什么现象?(参考答案:领导集团腐败,平等制度遭到破坏。)
材料九
李秀成乘胜东征,一直打到上海附近。盘踞在上海的英法侵略者组织洋枪队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损失惨重。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读本·中国近现代史》,1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太平军面对的敌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参考答案:除了清军之外,还有英法联军。)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走向失败。但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的参加者主要是农民阶级,他们借助宗教迷信发动群众,并深受其影响,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他们也提不出切实可行的纲领;他们在思想上无法跳出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统治集团日益腐化,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作为小生产者,有一定的保守性,战略性的失误使其错失了攻取北京的有利时机。总之,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其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过渡)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无法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英勇悲壮的一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天国历史的余味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说说太平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参考答案: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教师讲述:太平军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它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是教材中短短数语所能概括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和评价也在发生着变化。
1.“破坏”还是“建设”?
材料十
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十四年,席卷大半个中国,对其控制地区,尤其是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极大的破坏。太平军所到之处,名胜古迹均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南京明故宫即是如此……在太平军到过的地方,人们至今仍谈“反”色变。
——尤克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分析太平天国运动》,载《历史教学》,2010年第11期
材料十一
太平天国运动对扬州、苏州等传统商业城市的破坏,却为上海、无锡、常州等城市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或可谓破中有建。
——方之光、易家胜主编:《太平天国史新论》,293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教师设问: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说一说你如何看待太平天国运动?(参考答案:太平天国运动确实给所到地区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但也同时为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任何的战争都会带来破坏和灾难,太平天国运动也不例外。但这次起义也客观上带动了一些地区经济的崛起,可谓破中有建。
2.“促进”还是“阻滞”?
材料十二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54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材料十三
太平天国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对后来的许多政治力量也发生着间接的影响。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衬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
——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8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教师设问: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说一说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进程的影响。(参考答案:太平天国运动有一定的封建性,如果起义成功,中国将会实现改朝换代,在专制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不过,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对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有着间接的推动作用。)
教师讲述: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率先肩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当然,太平天国运动给波及地区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灾难,但也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它留给历史的余响是长久的。
三、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农民家庭出身的洪秀全在科考失意后毅然走上反清道路,以宗教为手段发起了长达十四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鲜明的反封建反侵略的特点,将农民起义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建设“人间天国”的美好理想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的炮火中被炸的粉碎。